一
广袤的江海大地有着悠久丰富的中共党建史资源。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南通的近代工业、文化教育事业,南通逐渐成为滨江沿海的地区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代产业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崛起,客观上为南通地区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南通就有了共产党人的活动,如皋潮桥(今属如东)人吴亚鲁成为南通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1926年春夏,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和中共江苏第一代用师范支部(以下简称代师党支部)相继建立,中共南通独立支部、代师党支部的党员和所团结的进步工人、学生,像一颗颗红色的革命种子,在江海平原上生根开花。1927年6月至11月间,中共如皋、南通、海门三县县委领导机构先后建立;此后不久,中共南通特委、通海特委、南通中心县委也相继建立。从此江海大地风起云涌、星火燎原,农民运动、工人罢工此起彼伏,1930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红十四军,更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反动派的统治心脏。
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地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年8月,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建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为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各县县委的重建,在政治上、组织上准备了有利条件,创造了比较坚实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经过艰苦斗争考验、素质较好的党员干部。为了适应根据地的迅速开辟和游击战争开展的需要,南通地区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视发展与壮大党的力量,党组织的分布由中心区扩大到边缘区,甚至扩大到日伪统治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人民依靠新四军一师部队,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清剿”,特别是日伪精心策划的“清乡”,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应对内战危机,于1945年10月,作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10月,中共苏中第三、第四地委合并,建立中共苏皖边区第一地方委员会(1946年1月改称中共华中第一地方委员会)。南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怀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积极投入了解放区的各项建设。但国民党反动派则逆民心而动,蓄意破坏国共双方签订的业已生效的停战协定,于1946年1月中旬侵占了如皋县白蒲镇等地,打响了向苏皖解放区进攻的“第一枪”。面对当时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内战的凄风腥雨,南通城的进步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于1946年3月开展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却用武力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南通惨案”。“三一八”斗争,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成为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烈焰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华中一地委于5月下旬召开地委会议,作出关于具体实行土地政策的决定,并在紫石县(今海安县)、如皋县的3个区开展土改试点。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7月中旬,国民党以12万人的兵力,由南通至泰州一线,向苏中解放区进攻。华中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行苏中战役,一地委领导军民积极参加支前,从7月13日至8月27日的一个半月内,七战七捷,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苏中战役有五仗在南通解放区展开,它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南通解放区从和平环境转入战争状态,赢得了时间,保卫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至8月底,土地分配基本结束,广大贫苦农民普遍得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1946年8月,为了便于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原第一行政区东部的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县及崇明办事处等5个行政单位划为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中共华中九地委成立。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和华中工委指示,南通解放区从1947年11月起,结合土改复查开展“三查三整”(查阶级,弄清所有党员干部的出身成份、历史和阶级立场,清除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不可救药的蜕化分子,整顿和纯洁党的组织;查思想,检查党员干部思想倾向、入党动机,增强革命意志,整顿和改造思想;查作风,检查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和党群关系,克服自私特权,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整顿和改造工作作风)工作,改造了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的威信。
1949年2月2日上午8时,华中九分区部队由东吊桥进入南通城,南通地区全境宣告解放。中共华中南通工作委员会与九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先后进驻南通城。中共华中南通工作委员会进城后,改称中共南通市委员会,隶属于九地委。同时建立南通市人民政府和南通警备司令部。5月,九地委更名为中共南通区地方委员会。
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人民终于迎来了南通地区的全境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从1949年2月南通解放到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头3年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后4年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党领导南通人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旧南通终于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党的领导下,南通人民积极做好渡江支前工作、迎接全国解放;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复工复业,生产救灾,平抑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建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南通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
在夺取全国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党员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捧场所腐蚀,这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南通地、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于1951年8月至1955年6月进行整党整风,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对党员进行共产党员标准教育,清除了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纯洁了党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1956年上半年,南通市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南通的确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从1956年秋到1966年5月,在党的领导下,南通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中共八大召开为标志,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南通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1957年6月,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南通各地普遍开展整风反右斗争。运动持续一年多,错划了一批右派。进入1958年,南通各行各业开始了大规模建设高潮,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迸发出空前的热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基础得到增强,文教领域也有了发展。但“大跃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破坏。1960年底开始,南通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各领域初步开展调整,尤其是放弃了“大跃进”以来强调的发展钢铁等重工业发展思路,确立南通市轻纺工业的定位,在农业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人民生活水平恢复提高,社会政治生活趋于正常。
1962年中央召开了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决定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甄别平反,南通积极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仅1963年就先后5次给600多人摘去右派帽子。
20世纪60年代初,结合各领域的调整,南通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树立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广泛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委的集体领导,并组织开展学习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活动。
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夺权”的影响下,南通各级“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南通专区和南通市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权力,南通地、市党政机关一度陷入瘫痪。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1968年8月27日,南通专区革委会发出《关于整顿、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的通知》。南通地、市和各县革委会先后召开全委扩大会,要求在清理阶级队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由点及面地进行整党工作,逐步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整党建党工作的领导,南通地、市于1969年1季度,成立了整党建党领导小组,各县整党建党领导小组也于此前后相继成立。
随着“整党建党”运动的开展,南通地、市党组织的活动逐渐恢复。1971年3月28日至4月3日,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通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共南通地委为中共江苏省委的派出机关,一般不召开党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以后未再召开)。同年6月14日至18日,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1975年,在对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整顿中,南通地、市委坚持与发扬党的传统,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克服派性,增强党性,落实对老干部、老英雄、老工人和技术骨干的政策,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南通地、市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开始出现安定团结努力搞好生产的新局面,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
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开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南通的党建主要针对长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政治思想上的初步拨乱反正,并集中抓了组织整顿和端正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中心任务。南通地、市党组织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市的工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势头,成为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南通市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城市新增加的劳动力和回城知青全都得到安置。1981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国家经委呈送的一份题为《南通工业发展迅速》的报告上,作了“要加以报道,要鼓舞全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你追我赶的劲头”的批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核心”的要求和十二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共南通市委于1985年1月至1987年4月,在市区单位分3批、6个县分4批进行了全面整党,取得明显成效。
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后,党中央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1990年1月,《中共南通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出台。1992年,南通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全面推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种经济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1994年9月,中共南通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勤政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加速南通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证。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南通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推进干部监督工作制度化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999年1月,中共南通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在全党开展“三讲”教育。
进入新世纪,南通市成功地以“强基”工程(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强干”工程(强骨干和主干,做好干部和人才工作)、“强堤”工程(强干部监督与管理)为主载体,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作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2001年11月,中共南通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村级班子和乡镇站所全面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9.4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了学习教育活动。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要求发挥制度和体制的作用。2004年,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证南通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发展和“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决定》,并于次年制定下发南通市《2005—2006年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工作意见》。2005年1月至2006年上半年,针对部分党员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突出问题,为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全市14820个基层党组织和406003名党员,分三批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全体党员。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建设宝贵经验,为党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南通市积极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全市党员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在全市建立由反腐倡廉组织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惩处体系和工作机制构成的“5+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全面服务南通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南通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腾飞,提供了思想动力、体制机制保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江苏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小康标准,相继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以持续跨越、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科学发展“南通现象”,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再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城市振兴,踏上了“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