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县市区概述——通州篇
发布时间:2018-09-08     


通州篇


1980年5月,成立南通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9月,建立南通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全县的史志征编工作全面展开。随着史志工作任务的不断明确,党史工作重点编纂南通县革命斗争史,地方志工作重点编纂《南通县志》,1983年以后,党史与地方志工作开始分开办公。后来史志机构名称曾作过几次更改,但任务和职能没有变。编纂的《江海烽火——南通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和《南通县志》先后于1991年和1995年分别出版发行。1996年11月,中共通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共通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简称党史办),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其职能是组织协调全市史志资料的征集、研究、编纂、出版和宣传利用等工作,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1997年开始编纂《通州年鉴》。至2010年,党史办共编纂各类书刊50余种,先后10多次被南通市委、江苏省委党史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南通县志》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版的《通州年鉴》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协会评为一等奖。

 

史志双轮齐动  硕果累累

 

1980年以来,通州区(南通县、通州市)委党史办根据中央、省委党史部门关于抢救革命史资料和征集、编纂工作的要求,至2010年,先后共征集革命史资料5000多万字,各类历史照片2200多幅,革命文献、文物资料900多件。文献资料中尤为珍贵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中共南通县委成立时创办的《血光》报创刊号,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建立时在金沙镇创办的《大众》周刊(4期),抗战时期南通县委的机关报《南通报》和苏中四分区群英会的《英雄榜》,解放战争时期南通县委机关报《南通大众》和机关刊物《工作者》,还有苏维埃时期闽浙赣地区红军地下交通图等,其中《大众》周刊被省定为二级文献资料。另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南通县委机关报《南通大众》一套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通县“文攻武卫总指挥部”主办的《风雷激》报全套99期。

 

通州区委党史办按照上级党史部门“五个一工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大量征集革命史资料的基础上,做好革命史资料整理、编纂、出版、发行工作。至1997年,“五个一工程”全部完成,包括通州市历史大事记、革命斗争史、组织史、烈士传、革命回忆录等。同时还编纂了《南通县六十年地方党史略谈》(1926~1986),累计出版(含内刊)10万多册,计700万字。1992年,党史工作在做好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拾遗补缺和党史成果宣传利用的同时,重点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资料征编,共征编28个专题资料、回忆录等,并着手编纂《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地方史》(1949~1978)。

 

编纂《中共通州市历史大事记》。这部大事记的编纂分两个阶段进行。1980~1990年用了近10年时间,整理编纂了1919年至1949年的《南通县人民革命斗争大事记》上报上级党史部门(简称上报本)。1996年又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96年的大事,与“上报本”合编为《中共通州市历史大事记》,于1997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纂《江海烽火——南通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县委领导亲自主持召开老同志座谈会,听取“南通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指导性编纂意见。在大量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党史办于1987年开始拟订史稿纲目,并着手编写史稿。初稿形成后,在南京、上海、南通等地分别召开老领导审稿会,或登门求教,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县委领导并邀请部分老领导和南通市党史办的专家进行集体审稿。从初稿到定稿,历时3年,作过3次较大的修改、补充。《江海烽火——南通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由抗战时期第一任县委书记周一峰题签,首任县长梁灵光作序,于1991年建党70周年前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8000册。南通县委领导主持召开了隆重的首发式,号召广大党员、各级干部学习革命斗争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南通。1995年,《江海烽火》被省党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1991~1994年度优秀党史成果。

 

编纂《通海风云录》。1999年编印。汇集在通海地区战斗过的张绍仪等70多位老同志的回忆文章80余篇,全面反映了通海地区革命斗争的情况,书后附大事记、战斗一览表、部分烈士名录,计47.2万字。完善了南通地区革命斗争的全貌。

 

编纂《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通县组织史资料》。按照中央组织史编纂方案和要求,1986年已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组织史资料的上报任务,1987年开始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7年的组织史资料,历时3年,经过3次较大修改和核准。整个组织史资料,从1926年有党组织开始至1987年,搜集了全县党政军统群地方党组织的成长、壮大过程和奋斗足迹。1991年3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按照江苏省委和南通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和部署,1997年又完成了1987年至1994年续编《中国共产党江苏省通州市组织史资料》。

 

编纂革命烈士传《南通英烈》和《正气歌》。1985年党史办与民政局合编了抗战时期《革命英烈传》。在此基础上,又增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传,合编为《南通英烈》,于1988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年又开始搜集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烈士传《正气歌》,于1991年1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纂革命回忆录、纪念集、文集。党史办编纂的《史料》内刊,专门刊载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从1981年至2000年共编了近300期(包括《南通史志》),600余篇回忆文章,计180多万字。其中有1927年南通县委第一任书记陆植三、抗战期间南通县委书记周一峰、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南通县县长梁灵光、南通警卫团团长康林等的回忆录50多篇。在此基础上党史办还编印《南通县革命史料选辑》5辑,近60万字。同时为老同志编纂出版回忆录、纪念专集,1993年至2010年间,编有《征履印痕》(张复)、《征途回眸》(姜杰)、《“铁头”风范》(张学成)、《徐建楼回忆录》、《史海浪花》(王兴相)、《易素之纪念集》、《风雨历程》(姜光华)、《季汉中回忆录》、《江一帆纪念集》、《瞿树滋纪念集》等,计25万字。

 

在南通地区率先完成党史二卷本的编写,2010年,《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地方史(1949~1978)》,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记述了南通县委在29年间,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总结了在“三类地区改造”、“大跃进”等重大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收录了18个专题资料、回忆录。全书计26万字。

 

在做好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的同时,为确保史料真实可靠,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反复进行核实,对有疑点的资料,切实做好研究考证工作。关于南通县委最早成立时间问题,过去资料众说不一,没有确切时间。党史办认真进行考证研究,查阅了30多卷相关档案资料,并与时任县委书记陆植三本人与他的回忆文章核对,确认他调来南通县的时间是1927年10月底。再对照建立南通县委时的《血光》报创刊号的时间是1927年11月17日,最后与陆植三共同确定,南通县委的成立时间应是1927年11月初。抗战期间南通县公安局局长方立人因没有被追认烈士这一40多年陈案,事关公安史的编写问题,党史办与公安局编史小组联合反复查对档案和相关当事人,查明方立人在南通日本宪兵监狱中跟敌人作斗争而殉节的事实,最后将调查结果向民政局反映并报省政府。199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方立人为革命烈士,还了烈士的清白。

 

在地方党史课题研究方面,《红十四军的群众基础》、《红十四军与反动势力的较量》、《史志的教育功能》、《论粟裕在反“清乡”斗争中的超前思考》、《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陈独秀与潘兰珍的情缘》等100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地方志编纂同步有序推进。

 

1980年5月,南通县委、县政府决定纂修《南通县志》,至1996年,先后成立南通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南通县志》编辑委员会、通州市(南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更换8届领导班子。1980年10月,制定《南通县志》编纂计划,根据记载解放后的县域范围内的史实,草拟《新编南通县志参考纲目》,同时召开编史修志工作动员会。全县成立48个史志编写小组。1983年5月至1986年底,编纂成《南通县简志》,因失之粗略而未付印。1987年,办公室重新拟订《南通县志》纲目,资料的收集范围扩大到解放前的南通县,时间为1912年废州设县至1988年底。1989年以《南通县简志》为基础,编印《南通县概览》。为推动修志工作的开展,1989年7月召开全县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至1993年春,各分篇根据评稿意见修改后,按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四大部类进行县级评审。同年5月,江苏省和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评审。为把1912~1992年南通县的历史、地情完整地载入志书,评审会上商定将《南通县志》下限断在1992年末。是年6月1日召开完善《南通县志》动员大会,着重做好“双补(按评审意见修改补充和按延伸下限的要求增补内容)”工作,并完成增设的对外经济贸易篇和由原工业篇、农业篇改设的工业、乡镇工业、农业、农机4篇的志稿。1994年末,县志送验稿编纂完成。1995年6月,县志稿经省志办验收合格,省志办肯定《南通县志》稿是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文风朴实、基础较好的志稿,基本符合《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1996年8月志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刷5630册。《南通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纵述古今重大史事;中置37篇专志,按建置、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教科文卫、社会、人物为序排列,详记各行各业的盛衰变迁;后殿附录,辑存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资料。全志共185万字,设187章687节2000多个目,有彩色照片97幅。同年10月21日,举行《南通县志》首发式。1997年12月,《南通县志》在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三等奖。

 

启动编纂《通州市志(1993~2009)》。2006年2月17日,在通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将编修《通州市志》列入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月中旬,在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协调下,修志工作基本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修志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物色修志人员,落实办公地点,添置办公设备;编纂方案和征编纲目形成初稿。7月,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新一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8月,进行第二轮修志撰稿人员业务培训;市政府与《通州市志》各承编单位签订责任书。至2010年末,编修工作量完成60%。

 

编纂地情资料。1992年,为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对外开放办公室出版《江苏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通盐连地区)》一书,提供通州市52个乡镇的有关材料,计5万多字。1993年,为省志办出版《江苏名镇志》和《江苏名村志》,提供“四镇(金沙、平潮、石港、观音山)三村”(志田、黄金、苏家埭)的材料,约5.5万字,提供图片16帧;1999年,为方志出版社编辑《全国市县大全》,撰写《南通县志》简介约4000字;2003年,为《中国方志年鉴》撰写“通州概况”、为《中国城市发展全书》撰写“通州市发展概貌”、配合自由文化人董连治编辑出版《通州实用手册》,总计逾30万字。同年编纂《南通这十年·通州卷》,年底前形成初稿5万余字。该卷记述1987~1996年期间通州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刻画通州市发展与进步的轨迹,反映通州的地方特色、行业特色。

 

《南通县志》出版期间,市志办即着手编辑地方综合年鉴——《通州年鉴》的准备。1996年10月21日,在《南通县志》首发式上,市政府首次提出编纂《通州年鉴》的要求。1997年1月8日,召开动员大会,《通州年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通州年鉴》由中共通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全面系统地记载通州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基本面貌和变化发展情况,宣传通州各条战线出现的新气象、新面貌、新成果、新发展。1997年创刊,创刊号为4年(1993~1996年)合编本,与《南通县志》的下限衔接;1998~2010年为一年一鉴。14辑《通州年鉴》共1200多万字,容纳近2100个(次)分目、近1.16万个(次)条目、1000多版彩页,近6000帧彩照,近1000帧随文照片。《通州年鉴》不断地调整更新完善篇目,增删分目,使结构日臻完善,信息量不断扩大。1998年起增设随文图片和索引,1999年起增设英文简目,2004年起制作光盘。《通州年鉴》获得可喜成绩:《通州年鉴》创刊号获南通市优秀史志成果一等奖;1999年版《通州年鉴》,被中国年鉴研究会评为县(市)级年鉴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版式设计3个单项一等奖;2000年版《通州年鉴》,在省第三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2004年版《通州年鉴》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协会评为一等奖。

 

地方志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在《江苏地方志》等刊物上发表《二轮修志中年鉴资料的利用》等文章20多篇。

 

史志宣传利用  效益显著

 

党史、地方志办利用丰富的史料,广泛开展革命优良传统及地情、历史文化宣传教育。1992年,与市民政局联合筹建了通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党史办编写了5万字的文字脚本和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照片,韩念龙特地为纪念馆题词。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与市老促会联合组织了故事演讲小分队,参加南通市巡回演讲团到各县(市)、各乡镇演讲。党史办编写的《抗战中的通州英雄》和通州的演讲员被南通市分别评为一等奖。还与报社、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开辟党史宣传专题栏目,系统进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

 

利用重要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编印各类宣传书刊。在纪念抗日反“清乡”斗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和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以及纪念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之际,党史办配合市(县)委召开纪念大会和老同志座谈会,并编印出版《铜墙铁壁》、《永恒的丰碑》。为纪念通州市(县)解放40周年和50周年暨改革开放20周年,分别编印《南通县解放概况》、《江海明珠》(方志出版社1998年出版)。为纪念南通县地方党组织建立60周年和中共南通县委成立70周年,分别编印了《南通县六十年地方党史略谈》和《光荣与辉煌》(方志出版社1997年出版)。党史办的同志还应邀分别在市直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作了20多场专题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之际,编印《通州党史百题集》。

 

对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地方,党史办提供资料,配合市(县)和乡镇等有关单位建碑勒石,建立永久性纪念标志。全市建有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十总被难同胞纪念碑、石港惨案纪念碑、谢家渡战斗纪念碑,及“满门忠义”亭、邢法、袁世晃铁笔小英雄雕塑、韬奋演讲纪念地、烈士纪念碑等40多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与电视媒体频频合作。199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配合南通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碧血丹心映江海》。2000年,配合江苏电视台在通州金沙等地拍摄有关新四军的纪录片。2010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在通州三余、五甲等地拍摄有关红十四军的纪录片。多年来,配合通州电视台拍摄了朱理治、红十四军、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等专题片。积极为他们提供线索,带领实地拍摄,充当讲解人。

 

2008年,党史办与通州烈士陵园合作,拍摄反映通州革命斗争史、通州英烈的纪录片《江海丰碑》,时长24分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开辟党史宣传新平台。2008年,与南通好生活文化传媒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南通好生活》报开辟《通州史话》专栏,宣传史志知识,至2011年7月,共办专栏70多期,总计近60万字,仅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南通好生活》就连续刊出专栏35期。2009年,与关工委等部门合作,举办“财保杯”“庆国庆,爱通州”党史知识竞赛,参赛人数1000多人;编印“庆国庆,爱通州”纪念特刊,计12万字,发行1万多份,社会效益显著。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举办“申银万国”杯党史知识竞赛,竞赛人数达2000多人;发行纪念特刊《光辉的历程》9000余份。

 

发行《世纪风采》成为党史办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省委党史工办《党史文萃》更名为《世纪风采》以来,通州党史办10多次获得省发行宣传工作奖,共发行1万多份,使之成为在通州较有影响的刊物。

 

彰显责任意识  服务社会

 

长期以来,党史办、地方志办不以言微位轻而淡忘了社会责任意识,常胸怀大局,以发挥优势,服务社会为己任。1983年11月下旬,南通县隆重举行大会,纪念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应邀出席大会的有当年的领导同志和参加反“清乡”斗争的老同志、民兵英雄、烈士家属代表。时任南通县委书记黄冰作了《继承传统、开拓前进》的讲话。当年南通县委书记周一峰、县长孙卜菁、县警卫团团长先后讲话。共有1500多人参加大会。应邀前来的老同志还观看了反“清乡”斗争展览和演出、看望了当年的战友、战斗过的地方和群众。中共南通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的下设办公室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具体筹划。

 

1990年11月25日,南通县隆重纪念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上午,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落成典礼在北兴桥乡(今属三余镇)举行,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以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谢克东为纪念碑揭幕,时任南通县委书记张楷祖宣读碑文。南通县委党史办撰写了碑文,参与了纪念碑设计等工作。下午,又举行南通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姬鹏飞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南通县委党史办为纪念馆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

 

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朱理治诞辰100周年,朱理治是通州余西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党史办与市委办、二甲镇等单位组织了系列纪念活动。7月27日,通州市纪念朱理治诞辰100周年系列仪式在二甲镇余西小学举行。省政协原副主席顾浩、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市委书记陈照煌共同为朱理治纪念室揭牌。朱理治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参加了活动,并对家乡人民给予其父的厚爱表示感谢。

 

2008年6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之托,通州市委党史办积极牵线搭桥,朱佳木先期联系30万元资金,成立朱理治奖学基金,奖励理治小学(余西小学同期更名为理治小学)优秀师生,同时向余西小学捐献图书940册、电脑25台。党史办还积极奔走,帮助朱理治后人将朱理治故居产权捐献给二甲镇政府。

 

为社会服务不记名利。分别于1998年、2008年审阅消防大队退休同志曹有成编写的消防文集《降魔纪实》、《情系119》,共计45万字。2009年,审阅退休教师丁宪明编写的骑岸地区革命斗争纪实文学——《沙地风雷》,计14万字。

 

指导、编纂部门史、部门志尽心尽责。截至2010年,已编纂出版《通州市邮电史》、《通州市人民检察院史》、《抗战期间南通县中》、《解放战争期间南通县中学》、《通州市新华书店史》、《通州文化史》、《南通县人民医院史》、《丹心育人》(关工委)等,并完成了《通州市公安史》送审稿,累计500多万字。

 

1985~1992年,《南通县土壤志》、《南通县粮食志》、《南通县卫生志》、《南通县多种经营志》、《南通县水利志》相继出版发行,计140多万字。

 

1993年后,指导出版发行3部部门志,计100多万字。

 

《南通县工会志》 于1996年3月由百家出版社出版,全书45.5万字,内有图片15张,印刷1200册。该志设工人运动、工会组织、工会工作、人物4篇,记述19世纪末至1992年近100年间发生在南通县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历史。 

 

《通州市土地志》 于1998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万字,图片26张,印刷1050册。该志全面记述1912年至1994年期间,保护、复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行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南通县民政志》于2000年3月内部出版,全书22万字,印刷1000册。通过沿革、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与选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与扶贫、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管理6篇,详尽记述1912年废州设县至1993年初撤县设市期间民政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通州年鉴》作为地情资料书刊,由区委、区政府主办,地方志办承办,具有权威性、较强的时效性,内容丰富,已成为书记、市长的办公室书架必备陈列,在每年的通州金秋经贸洽谈会上,成为向客商推介宣传的重要资料。

 

提升队伍素质  塑新形象

 

史志工作者队伍实现年轻化,学历层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1996年11月,党史、地方志机构合并后,有编制13人,其中,正副主任3名,附属编制2名。通过公务员招考、从外单位物色等方法,引进新鲜血液,逐步实现了史志工作者队伍年轻化。目前,中层干部年龄均在40岁以下,主要业务骨干,均获得本科学历。办公室加强引进人员思想素质教育,不图虚名,不度虚生,以求真的精神做踏实的工作,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加强业务辅导,实行岗位轮训、岗位轮换、岗位兼职,业务骨干都有史、志、鉴任务,做到一专多能,适合不同岗位的需要。敢于给年轻人挑重担,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通州年鉴》近年启用年轻科长担任执行主编。党史科一名年轻同志擅长写作,办公室把他的才华引导到史志宣传上来,与《通州好生活》报协商,在上面为他开辟专栏。充分发挥老同志余热,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退二线的一位副主任,仍如同一线干部上下班,担任《通州市志》的总纂。退休的老同志中有4人借用在修志岗位上,他们还负责传帮带1~2名年轻同志。

 

机关效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机关效能建设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且与工资奖金密切挂钩。在一段时间内,党史办曾连续多年在机关考核中排名在末几位,这里面有许多主客观原因,但班子领导反思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工作没有做到位。为此,通州党史办树立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把业务抓上去,在南通地区率先启动二轮修志,率先出版党史二卷本,办公室连续多年被评为南通或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同时,加大史志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史志工作,让领导及时知道党史办在做什么工作。真诚的努力,得到社会和领导的认可,近年来,党史办摆脱了等次一般的状况,跃升至良好行列。

 

有为才能有位,杰出的工作业绩得到同行和组织的认可。9人(次)被评为省党史系统和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省人事厅和省地方志办联合表彰,通州党史办2009年被评为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 2005年以来,有3名同志被提升为副主任科员,1名长期在党史办工作的同志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良好的职业情操,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尽职也是一种享受,在平凡之中创造价值、在平静之中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追求卓越,正是史志工作者崇尚的境界。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