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方志知识问答(一)
发布时间:2018-09-05     


一、方志是什么?

当代人们对方志是什么可归纳为四种说法,即笔事说、文本说、事业说和著述说。

笔事说对“方志”一名大都作这样解释:“方”者地方也,“志”者记述也。“方志”者地方之记述也。

文本说以直观感觉为依据,认为方志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本。例如,《中国地方志大辞典》在“方志”辞条下写道:方志“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各方面的书籍。”

事业说是萌芽于民国,形成于当代的新观念。例如,198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在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新编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思想建设事业”,“是一项新兴文化建设事业。”

著述说认为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给地方志下的定义是:“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科学文献”。

以上四种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即方志记载的是一个地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是分门别类记载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


二、方志的来源有哪些?

方志的来源主要有三:

1.古代的“国别史”。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记载。自周王朝建立以来,中央及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负责记事记言。这些记载编纂成书,就成为一国的史书,如晋的《乘》、郑的《志》等,这些都是诸侯国的史书,即“国别史”。

2.古代的地理书。所谓“地理”,《周易·系辞》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王充释为:“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这里的“理”也是纹理的意思,地理书是古人观察地理的记录和著述,存世最古的地理书为《山海经》和《禹贡》。

3.古代的地图。地图即“土地之图”,后来发展为“图经”,图经就是地图的说明文字。有人以为,中国古代的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关于此,我们翻翻一些旧方志都附有地图的特点,仍可见志与古地图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方志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的基础上,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完备起来。“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是方志的来源。


三、方志的发展历史概况如何?

方志起源于战国,经历了七个发展时期:

1.秦汉魏晋是方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浙江出现了具有综合性的志书,如《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越绝书》是浙江最早的方志,也是国内最古的方志,被视作方志的鼻祖。

2.隋唐时期是方志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修纂出现了官修志书,图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这段时期志书的内容和体例已趋完备,在形式上图经逐渐被“志”所代替,同时出现了许多名志。

4.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是明代为改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意义。

5.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6.民国时期的方志是沿着旧志传统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7.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到90年代基本完成。这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四、编纂方志有什么意义?

1.育人意义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新方志可用于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

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里说的就是方志的育人意义。这种育人的意义可概括如下诸方面:

(1)、认识作用。人们通过阅读方志,可以加深自己对一定时代一定地区

社会生活的认识。

(2)、鉴戒作用。方志在载述事物过程中总是蕴含着编纂者的立场观点,

这就必然给读者提供某种借鉴。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头脑的政治家和官吏,常把志书作为自己做官的教科书和宝书,所以有“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朱熹下车,首以《南康郡志》为问的佳话。

(3)、启迪作用。江泽民同志在论及新编地方志的思想启迪作用时说:新编城市志“它从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将使人们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启迪人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2.实用意义

方志的实用意义有如下几方面:

(1)、为各级领导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2)、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为科技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4)、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增进海内外交流服务;

(5)、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五、修志工作总要求“一纳入”、“五到位”是什么?

“一纳入”是真正把修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当地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中。

“五到位”是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


六、编写方志要运用哪“三新”?如何体现“三新”精神?

方志编写要“三新”,即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是胡乔木同志提出来的。编写方志要切实体现“三新”精神。

1.新观点。编写方志一定要遵循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同时,还应注意以下4点:第一,记载历史上的人和事要用现在的观点,而不能用当时的观点和提法;第二,记述“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十七年,要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第三,记述体制改革要符合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第四,对旧资料要进行分析,切勿带进旧观点。

2.新材料。新材料包括四方面:第一,旧志不记的资料,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涉及的资料;第二,旧志中记错而经过订正的资料;第三,一般书中不载的资料;第四,从未有人记载过的资料,如实地考察资料。

3.新方法。大的方面说,编写区志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配合,众手成志;分志稿由各部门提供,方志办总纂;定稿前先举行评议会等。


七、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自古以来,争议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两派:一派认为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另一派认为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持方志为地理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等考据专家。他们以考据方法进行地方志的编纂,着重考据地理沿革与方位。因此被称为地理学派。

持方志为历史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学诚,他确立了方志是史,一方之志为一方全史的新观念,从而破除方志是图经、是地理书的旧观念。

以上两派见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对此,胡乔木说得比较全面,他说:“为了研究地方志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面涉及许多学科,从历史学、各种专门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到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这里面最重要、最关键的也许是人文地理学。”依我们看,方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八、地方志的特性有哪些?

地方志的特性有六方面:

1.有明确的区域性,不“越境而书”;

2.有编纂的连续性,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3.有内容的广泛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生产斗争到科学实验,都可以在志书中记载;

4.有时代的鲜明性,它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有体例的特殊性;

6.有编纂的科学性。


九、社会主义方志有什么基本特性?

1.社会主义方志是共产党领导的,即具有党性;

2.社会主义方志是属于人民的,即具有人民性;

3.社会主义方志是属于民族的,即具有民族性;

4.社会主义方志是最讲科学的,即具有科学性。


十、地方志采用什么文体?

1997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这个规定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语体文而不使用文言文。现代语体文是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写成文章,具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容易普及等优点。其二,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规范语体文。语体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比口头语言更精确,更条理化,更有逻辑性。其三,叙而不论,寓观点于材料的叙述之中,即编者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褒或贬,都用史实表明,编者不另发议论,不用讲道理来表明。


十一、为什么说志文的基本笔法还是提“据事直书,书中有断”为宜?

其理由有四:

1.志文当“据事直书”这是许多古今名人所倡导的;

2.“书中有断”这是古今志书所共同存在着的。方志作为一种著述是不能不使用论断这种思维方式的;

3.“据事直书,书中有断”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和存真求实这个基本精神,又强调了编纂者主体意识的适度表达;

4.“据事直书,书中有断”是从正面提出要求,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十二、地方志的体裁应包含哪些?

地方志的体裁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

1.述,即综述或概述、总述。

2.记,即大事记或大事年表。

3.志,即著述部分。用于各分志,是志书的主体部分。

4.传,即人物传记,专门用于写人物。

5.图,即各种地图、图像、照片。

6.表,即用文字、数字表述的各种一览表和统计表。

7.录,即附录或丛录,用以辑存地方珍贵史料。


十三、为什么说地方志不是教科书、论著、宣传手册、报告文学、总结、历史书?

地方志不是教科书,不必讲定义、概念,作一些不必要的解释。有的志书写人口章,讲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计划生育的意义一二三四条,这些完全没有必要。

地方志不是宣传手册,不宜发出号召,什么“向四化目标奋勇前进!”“×××同志永远活在本县人民心中”等等。

地方志不同于报告文学,不能加枝添叶,进行描写。有的地方写人物传,写某人“圆圆的脸,白白的肤色,容貌端正清秀,英武气概溢于眉宇之间”等等,这种写法不象志书,倒有点像相书。

地方志不同于十年总结。不能列举几条成绩,讲几个存在的问题,总结几条经验、教训。

地方志也不同于写史,但与史比较接近。就其共同点来说,都是要以资料为基础,但也有不同。史重分期,并有结论,如《联共党史》等,写了“简短的结论”,并有“结束语”,志书则不必写这些,它没有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纲目的安排,彰明因果,反映规律。


十四、方志如何体现时代特点?

所谓时代特点就是前代所没有的,当代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事物。新编方志如何体现时代特点?概括地说,从编纂指导思想的确定、基本纲目的设定到资料搜集、文字表述都必须体现出当代的风貌。就志书的内容而言,应当突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突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突出改革开放、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


十五、方志如何突出地方特点?

为突出特点,拟定纲目时,可采用提级升格法,把具有特点的事物从它所属的事物中独立出来,单设分志或章节,但更多的是编写时采用“详独略同”法,在有关分志或章节中浓墨重彩详细记载那些具有地方特点的事物。

一地特有的事物只是少数,大量的是共有事物,因此,志书各分志如何写好各地共有的事物,是记载和突出地方特点的关键。其方法是:第一,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共性中的个性,着力记述。第二,记述各地共有事物在本地是怎样发展的。第三,相同的内容略记或不记。第四,写具体事实,不用无具体内容的笼统记述。


十六、志书要做到哪“三性”相统一?

志书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这是对一部权威志书的基本要求。

1.思想性。这里所讲的思想性,包含政治性在内。今天新编地方志,就是要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特性,要把我们光辉业绩载入人民史册,这就是我们志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也是我们修志的出发点和归宿。

2.科学性。志书是否有科学性,是志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性首先是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说,一要真实,二要准确。其次,科学性就是要有科学观点。其三,科学性要求志书的体例要结构合理,有系统性。其四,要有正确科学的语言,志书的文体,要求严谨、朴实、简洁、生动。

3.资料性。志以史存,就是说志书中要保存大量真实的原始资料。志书的资料要给人以知识,要翔实,并且必须具有简明性。


十七、编纂志书的“三严”是什么?

编纂志书要“严”字当头,做到“三严”——严肃责任、严谨考辩、严格把关。

1.严肃责任,就是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我们修志应该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对得起全区人民。把志书修成真实的、可读的、有权威的著述。

2.严谨考辩,就是凡入志之资料,注意考核辩证。不论是对旧志的材料还是建国以来的材料都应该考核辩证。

3.严格把关,是从资料到文字,以内容到提法,都要严格把关,目的是不出漏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十八、志书的编纂原则有哪些?

1.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

2.横排门类,纵向记述;

3.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

4.以类系事,事以类从;

5.以事系人,生不立传;

6.叙而不论,寓论于叙。


十九、方志编纂有哪些特性?

方志编纂是把浩繁复杂的地情材料加工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的创造性过程,其主要特性有四:

1.艰巨性,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方志编纂工作本身有高难度;其二是指修志工作往往是该地该时期最复杂和最艰巨的文学系统工程。

2.学术性。李铁映同志指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延续进行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物。”

3.普遍性。自秦汉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修志之举。

4.连续性。中国方志编修代代相传,连续不断,因而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二十、方志纲目设计有什么要求?

1.横排竖写,纵横结合;  2.门类齐全,不缺要项;

3.归属得当,分类得法;  4.排列科学,先后有序;

5.点面结合,宏微相织;  6.具备个性,特色鲜明;

7.各体并用,有机结合;  8.执简驭繁,精拟标题。


二十一、方志的标题拟订有什么要求?

方志的标题是编、卷、章、节、目的眼睛,应醒目、准确、简短、朴实、容量大。要避免史体式标题、文艺式标题、工作总结式标题、指示性标题、标语口号式标题、广告式标题、教科书释义式标题、论文式标题等。

方志的标题,一般用名词、动词或词组。拟订标题要有概括力、要凝练。在同卷中,尽量避免相同词语重复出现。


二十二、好志的标准有哪些?

好志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1.观点正确。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观点,使我们编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体例完备。我们修的志,要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综合运用,以志为主,增加图照份量,达到图文并茂。

3.史料翔实。志书是资料书,观点是寓于资料当中。史料不能简单化,不能是概括的,应是系统的、完整的。从资料中要能够看出经验,摸到规律。志书的威信在于资料的可靠性,如果有好几个资料弄错了,这比资料缺乏危害还要大。

4.特点突出。有特点的东西才能流传。乾隆皇帝写过上万首诗,但无特色,无精彩的东西,所以流传不下来。志书中一般化的东西可以从简,有特色的东西要突出。

5.文风端正,文字朴实、简练。志书不是文艺作品,也不是总结报告和教科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修志语言要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准确严谨、简洁明快、平实通顺、典雅生动。还要力求风格统一,避免文白混杂、不适当的口语化和方言俚语入志。


二十三、如何加强志书的著述性?

加强志书的著述性,要注意以下六点:

1.要充分消化资料。编志者将各种资料消化,然后按科学的纲目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是著述的写法。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加工制作过程。所谓分析,就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所谓综合,就是通过大脑活动,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归纳整理概括起来。

2.要紧紧围绕主题、中心去组织材料和编写。每一节、目的内容都要有个主题,把这个主题作为记述中心。

3.各分志详写主体事物,其他内容略写或不写。

4.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很容易看出,有的却被表象所掩盖,需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

5.要执简驭繁,详略得当。为达此要求,必须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详主略次、详此略彼。6.要提高志书的文字水平,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如出一人之手。


二十四、对志书的科学性有什么要求?

胡乔木同志说:“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科学文献。”“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要加强志书的科学性,须从以下五方面去努力:

1.纲目设得比较合理;

2.在门类的叙述上比较得当。这主要是纵述问题,即每个分志通过分门别类的记述,写清事物的沿革、因果、盛衰起伏、成败得失,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记述方法上,要善于综合分析,做到主线突出,段落分明,符合志体。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重点是记述各重要阶段的情况,切忌一年年的横列资料和统计数字。

3.要力求表现出多门类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指一部志书内各分志以及分志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制约、影响问题。这要求加强志书的整体性,把一部志书当成一个系统来对待,注重反映志书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

4.要有朴实的文风。要力避宣传色彩,强调“述而不论”,杜绝空话,语言要朴实、严谨、简练。

5.资料要翔实。


二十五、提高志书的科学研究价值需要注意些什么?

提高志书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尽力注意的是:

1.对共性事物的记述,简而不疏,同中求异;

2.对特殊性事物的记述,浓墨重彩,显露特色;

3.对新事物的记述,追根溯源,知其始创;

4.对发展中事物的记述,求其兴衰,揭示趋势;

5.对已经消逝或将要消逝事物的记述,文图并存,增强实感。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