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铁骑驱虏的抗日军人石耸云
发布时间:2021-11-04     作者:石 塔


投身海军  马尾受训


石耸云(1915~1985),南通市芦泾港人。1931年的9·18事变和1932年的淞沪之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时年十六七岁的石耸云热血沸腾,再三请求驻扎在南通的“应瑞”号军舰舰长,为他破例在舰上当勤杂兵。一年多后,石耸云被选送到当时最正规的海军军校——马尾海军训练营受训。


马尾海军训练营里,由英国军人任教,训练极其严酷,在七月骄阳下训练,很多人都不能适应。石耸云童年就在“应瑞”号上玩耍,具备了相当的水手技能、会简单的英语会话、能熟练地打多种水手结,再加上他的语言天赋,作为惟一的南通人能和战友们(福建人为主)无障碍交流,受到英国教官的赞许,很快就脱颖而出。一年后,石耸云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最受蒋介石青睐的“宁海”号巡洋舰,并在该舰甲板上接受过蒋介石的检阅。



江阴要塞  激战日机 


国民政府海军部次长、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是日寇欲除之而不能的死对头,他集中了30多艘军舰,浩浩荡荡地开到黄田港江面。“宁海”巡洋舰也在其列。


日军侦知江阴要塞防守严密,即利用空中优势,向我海军发起进攻。1937年9月上旬起,日军飞机逐日增多,最多时一天达90余架次,还增加了比较先进的单翼巨型轰炸机。一次,一架日军单翼飞机向“宁海”巡洋舰投弹,丢到了舷边,声音很大,一时全舰官兵鸦雀无声,面面相觑,以为舰被击中。这时,石耸云突然猛喊:“打呀!”顿时猛烈的炮火射向敌机,直至击退。中国海军打响了江阴对日机作战的第一炮!


那时海军每月都发工资,平时除自己零用外都要寄回家中。但抗战初期,邮政不通,工资只好自己用了。“宁海”巡洋舰上每天总要派几名士兵上岸采购食物用品。大家看到战事紧张,已抱为国捐躯的决心,所以也不想存钱,全舰共有官兵300多人,每天采购资金有400元左右,有了这笔钱,去江阴采购的士兵有机会 可以溜回家,却没有一个逃跑的。石耸云曾在一次采购中,到江阴街上照了一张照片,背书:“誓与江阴要塞共存亡!”9个字,寄回南通。


有一次,在士兵舱里,一位轮机兵闷声不响地打开了自己衣柜,把衣服一件件地拿出来,整理成两堆,一堆是自己的,一堆是制服一类的公家衣物。一会儿,轮机兵把公家的衣物放回衣柜,一言不发。石耸云等八九名士兵在场静静地盯着,舱内静得瘆人,气氛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终于,轮机兵抬起头,看到了大家的眼神,又很快地低下头,默默地把自己的衣物也放进了衣柜。在场的人这才松了一口气,突然大家紧紧抱成一团,也没有再说什么。


1937年9日22日上午9时,日军联合航空队 的首批战斗机和轰炸机40余架,携带重磅炸弹向江阴要塞袭来,旗舰“平海”舰和它的姐妹舰“宁海”舰则是重点攻击目标。霎时,弹如雨下,火光四起。石耸云与战友们面对强暴的日寇,视死如归,齐心抗战。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第一舰队共击落敌机5架,阵亡11人,负伤 23人。“宁海”巡洋舰虽受到严重的损伤,全舰官兵仍然坚持战斗。9月23日晨,日寇敌机70余架蔽空而来,冲向中国舰队。“平海”和“宁海”再次成为敌机疯狂轰炸的目标。敌机一队队地向这两艘主力舰轰炸,不停地投下炸弹。战斗中,敌机用炸弹把右舷炸坏了,锚链仓进了水,即将沉没。再加上此时弹药又打完了,舰长陈宏泰上校决定斩断锚,以保护舰上300多名抗日勇士。在驶向江阴北面的靖江市八圩途中,又考虑到港口居民的生命安全,决定在不到八圩港的地方冲滩。



武汉大会战中之田家镇保卫战 


中日海空激战后,全体生还海军官兵,又奉命离开靖江,转移到湖北省田家镇,建筑要塞炮台,这时石耸云已因江阴一战的军功晋为上等兵,参加了抗战史上著名的武汉会战中之田家镇守卫战。


1937年底,为加强田家镇要塞的防卫力量,中国海军把从德国购回的大炮(第一次世界大战退役军舰上的)撤上岸,构筑临时炮台。1938年6月,日寇两艘巡洋舰已泊武汉江面,伺机进攻。我军仅在山坡上放下大炮,并无掩体。这些增建的炮台,其实是有炮无台,但是爱国官兵利用山上密密麻麻的藤蔓作物将炮群掩盖。日军先派遣飞机,进行火力侦察,我军没有上当。日军巡洋舰随即向要塞发起了 猛烈的进攻,由于目标不明而没能命中我军的炮位。于是,狡猾的日寇从侧面的一个湖里用橡皮艇向我发起进攻,直插田家镇的后方。田家镇要塞的官兵接到命令,挥泪毁炮,不得不撤离阵地。在此次战斗中,石耸云受了伤,被送进海军医院,并随医院从湘阴转到展溪。



广西布雷 


1938年12月,石耸云伤愈出院,即因熟练的计算和善于泅水,被选送到设在常德的海军水雷训练班学习了4个月,结束后被分到广西的梧州西江布雷队工作。布雷工作不仅艰苦,而且技术要求很高。为防止被日寇发觉,布雷和起雷都要选择在涨潮时,此时风大浪急,既要有泅水本领,还要有精确计算海水深度的能力。这些正好发挥了石耸云的特长。我海军成功地以布雷游击战,迫使日寇军舰不敢轻举妄动。



军校(黄埔)学习 


1939年9月,陆军机械化学校(校长是蒋介石)教务长徐庭瑶在广西招生。石耸云考取了军校试验队,当了一名学兵。学校又从学兵中选考部分学兵进器材保管学生队,转为士官。军校的学习非常紧张,生活艰苦,但是大家却能团结互助,斗志昂扬,天天高唱抗日爱国歌曲。石耸云出身贫寒,上学不多,但当过工人,进校前又做过五六年的水兵,所以技术 进步很快,他熟知坦克上的每一个零件,能蒙眼装拆机关枪等武器装备。


20世纪80年代,黄埔部分同学从海内外来到南京,在原“总统府”聚会。时居台湾的朱铭钢老人(字坚如,安徽泗县人)带来一张犹存宝岛的明信片的复印件,这是石耸云于1941年 2月在湘西洪江赠给他的。明信片上有石耸云身着军装的照片和亲笔题字:“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劲健,愈艰苦卓绝,愈能显示出革命青年的伟大!”这张名信片就是当时在黄埔军校学习生活的写照。


1941年7月,石耸云27岁,两年的学习结束,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生。因成绩优秀,被分配到军政部交通司。一年见习后,被正式任命为中尉技佐。在此期间,他每天骑自行车去沙坪坝补习英语。虽在重庆的军事重要部门工作,可以平安升迁,但石耸云却盼望重返杀敌前线。



远征印缅  铁骑驱虏 


1942年2月,蒋介石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为了使机械化在战争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陆军机校学生被分配到远征军中,并号召往届毕业生回校参加组建作战部队。陆军机校也向石耸云发来通知,希望他能将当时急需的战车修理技术发挥到印缅战场。于是石耸云重返洪江报名,由教务长徐庭瑶亲自进行面试选拔。石耸云曾说,他们这一批经陆军机校教务长面试选拔的战士,抗战胜利后全部生还,这是远征军中少有的奇事。


石耸云所在部队于1943年5月进入印度,他们先在印度境内北部比哈尔邦兰契市的兰姆迦基地接受美军教官的严格训练。1944年1月,石耸云随中国战车群临时指挥组上校组长赵振宇(美籍)、中校营长赵志华和美国军人布朗上校等到加尔各答港口,接收从美国运来的作战车辆。战车群的一营、二营共接受战车百余辆,主要参战的是石耸云所在的第一营,营长为赵志华,一连连长是南通海门人周世 昌。第二营则一直作为中英两军的预备队使用,蒋纬国在二营。而其余5个营却有兵无装备,留在兰姆迦,待组建。


此时作战的是美制M3A3轻型战车。石耸云和战友驾驭这辆战车驰骋抗日战场。保养组的主要任务是除参加战斗外,还要配合步兵作战,对受伤的坦克进行抢救和维修。所以,在战斗中,石耸云一直很忙。战前,他们要检查全连每一辆坦克,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战争中,他们既要随队作战,还要把受损伤的坦克在战火中修复。战后,他还要逐一检查全连每一辆坦克,进行修理和保养,使这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坦克随时处于最佳状态。因为这项工作关系着坦克和坦克内官兵的存亡,保养组的官兵成为最受战友们欢迎的人。


石耸云随部队从印缅交界的新平洋一直打到印度的军事重镇孟关的南面。他们面临的日寇是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以凶悍著称的日军第十八师团。训练有素的中国驻印军队在1944年的春节前后,陆续攻下了泰柏加、孟关和瓦鲁班等敌军据点。日军第十八师团几乎被合围,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靠钻地道才侥幸逃走。“足以证明该师团溃败时是多么仓惶惊恐,王牌军也不过如此乎!”(石耸云原话)此战大长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使英美盟军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在此次战斗中,石耸云驾驶坦克,冲锋陷 阵,随军攻入日寇司令部。打扫战场时,有位战士发现了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关防大印,上缴到临时指挥组。有人提议将此大印盖到信纸上,寄回国内,向祖国和人民报喜。大家纷纷拿出信纸,加盖上臭名昭著的败军十八师团的关防大印,寄回国内。石耸云也将十八师团的关防盖到信上,寄往上海,转到南通,让芦泾港的乡亲们分享胜利的喜讯。


在芒友整训后,石耸云被提任独立战车群指挥组上尉补给参谋。在印缅与日军作战时,虽然全副美式装备,非常精良,但生活还是很艰苦的,主要是中国官兵水土不服,很不适应原始丛林里的气候,尤其是蚊虫的叮咬,更使他们无法休息。


在印缅作战期间,石耸云还参与了与盟军一起打通滇缅国际补给线的战斗。1943年春,美军派出两个工兵团,专事筑路工程。因为缅甸被日寇占领,石耸云奉命驾驶坦克,击退公路两侧进攻的日军,掩护筑路部队的顺利施工。中美盟军,历尽艰辛,一边战斗,一边筑路,终于打通公路,共同创造了这一战争中的奇迹。


抗日战争结束后,石耸云不愿打内战,于 1946年回到了南通。


1985年,石耸云去世后,曾经在南通解放前后担任过领导的老同志王敏之、陈永新、郁谦、陆秀如、屈元等都向他的家属表示了慰问。黄埔同学朱明夫妇多次到南通祭奠他。海内外幸存的黄埔同学在南京聚会时,特邀他的遗孀参加,使我们后人倍感爱国的热血在战火历练中更浓更久长!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