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沈绣百年记
发布时间:2019-11-11     


沈绣源于苏绣,在南通成为独立的刺绣流派。2014年9月,南通女工传习所建立100年,沈绣技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享誉全国,蜚声海外的工艺精品。


“沈绣”之名首见于张謇先生(啬公)一篇文章的题目。沈寿女士逝世后的1923年,前清农工商部胡参议的女婿李君,手中持有4幅绣屏(胡参议,吴县人,生前曾管辖绣工科事务,绣屏是他的遗物),猜想是沈寿所绣,于是请啬公做鉴定,啬公说:“沈作翎毛,无不奕奕有神,栩栩欲活,此犹绣耳,非画绣也,然亦必出其高第弟子之手,足以追踪露香。”这篇《题沈绣》的短文,将这4幅绣屏作了评价,翎毛的绣作“奕奕有神,栩栩欲活”概括了沈绣的基本特征。


纵观中国刺绣,以绣女(或称绣娘)的姓氏命名的,唯有沈寿。啬公,既识人更识绣。《题沈绣》的157字短文最后云:“百世下以俟真知者耳。”这是发自肺腑强烈的愿望。


那么,沈寿是怎样创立沈绣的呢?


沈寿,初名云芝,字雪君,晚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一日(1874年9月21日)。祖籍浙江吴兴,出生地在苏州阊门外海宏坊。父沈椿,举秀才,曾是一名管盐的小官,喜好古玩字画之类的收藏。母宋氏,出生于素有“绣乡”美誉的木渎镇。环境和家庭的熏陶,使沈云芝自幼萌发对刺绣技艺的猎奇和爱好。7岁与姐姐沈立同绷习绣,8岁即绣《鹦鹉图》,显露她绣艺的天赋。十一二岁时从父亲那儿学习文史,并喜爱名人字画,观赏之余常与刺绣融合,作遐思而构绣,因此,十四五岁时,她以绣品新奇而名遐当地。其实,流寓于苏州的绍兴余冰臣(原名兆熊,后改名为“觉”),与沈家相距不远,他习举子业,擅书画,善于交际。因书画古玩鉴赏常到沈家来,仰慕沈云芝绣艺和才华,数年追求并有一番曲折,终于在1893年与沈寿结婚,婚后读书和研绣,夫妇感情融洽,经营的绣品在苏沪一带颇具声望。


光绪三十年(1904),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筹备之际,余冰臣有位吴县的朋友单镇(字束笙),年前刚中进士,在京城商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改为农工商部)任员外郎,向余冰臣提供朝廷搜集贡品的信息,遂请画家颜元(字纯生)创作《八仙上寿图》,沈云芝接过画稿组织金静芳等弟子刻苦劳作,精心绣制,赶上朝贡之机。慈禧得观,叹为精绝,堪比宫中藏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懿旨商部尚书载振嘉奖,特颁双龙宝星商部四等勋章,慈禧亲书“福”“寿”两字分赐余、沈夫妇。自此,沈云芝更名为寿。其后,载振奏请在商部筹办绣工科。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商部始派余、沈夫妇赴日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刺绣艺人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尤以对日本圆山四条派画家竹内栖凤(1864~1942)、菊池芳文(1862~1918)等人有接触和交流,还购买了《栖凤画谱》《动物学》《水彩学》等有关资料80余册。回国后由余冰臣执笔写了《赴日考察报告书》,其中讲到:“日本刺绣虽粗细不一,都楚楚动人,刺绣者都兼习绘画,对设色深浅均有一定修养,在绣品中最精细的是以西洋画为标本,花数年时间,运用千余种色线绣的美术绣,这类绣品皆可入欧 美赛会。从针工来看,不耐细看,不如中国刺绣细密无痕。”沈寿认为:“今后如果采用西洋画作绣稿,运用中国刺绣技法,特别是染线、运色方面精心研究,则中国绣与日本绣相比,有过之而莫不及。”通过访问、学习、研讨、借鉴和比较,了解到西洋美术与日本刺绣的真实状况,取长补短,善于思考和发挥,对她以后的绣艺发展并创造“仿真绣”,有了明晰的概念和促进作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京师商部绣工科开办,沈寿被聘为总教习,余冰臣任总理,以刺绣为主设国文、图画、刺绣等教程,开创中 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


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沈寿的绣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荣获一等奖,啬公评其为“精绝为世所未有”,杨夏《南洋劝业会报告书》称其为“绝绣”。作为“仿真绣”崭露头角,充分吸收并应用西洋油画中丰富的色彩,体现光与影、明与暗,将传统的苏绣艺术与原创油画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杨夏的话来说,叫做“逼肖如生”。这幅绣品于1911年由余冰臣带到罗马参加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荣获优等奖和“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绝奖”。展览会结束后,此幅绣品作为国礼赠送给皇室,国王回赠最高级圣母利宝星一枚,颁赠沈寿镶有皇室纹章 的钻石金表。作为传统工艺的中国绣品在国际获得如此荣誉尚属首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是清廷所设绣工科随即解散,余、沈夫妇迁居天津,创办自立女工传习所。二是啬公被推为江苏省议会议长,在“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指导下,认为沈寿搞绣工科属于职业教育,且其绣品屡获大奖,有很强的优势,于是多次辗转寻访余、沈夫妇,甚至不顾左髀酸痛到天津东北近郊,不胜步行之累,找到他们。沈寿告诉啬公,曾有四川人以总教习薪酬二百两聘,没有答应。啬公说明只有50元。“不意女士辞多而就少,辞四川而南通”,沈寿说:“南通实习教育有方兴 之气,先生则平日信为可持之人,故来。”当时南通还没有提供作为女工传习所的房舍,资金也缺乏。所以,余、沈夫妇有一段时期在苏州马培之医科旧宅开办同立绣校。1913年冬,沈寿确定赴通,啬公委以绣工科主任之职,选址于通州女子师范校内,与三兄张詧捐资合办,用银 5000元,建成平屋11间,于1914年夏竣工。建成后,沈寿于农历八月即赴任。体现啬公与沈寿相互之间高度诚信和默契。经过原先商定的学科分刺绣、图画、编物、手织、裁缝、育蚕6科,其后赣、皖、浙、闽、苏、沪等地陆续报名的 女青年日渐增多,啬公又筹集资金将传习所扩建于城南濠河畔。竭尽全力为沈绣艺术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今沈寿艺术馆就在扩建后濠河畔原址,东边有一典雅庭院回廊式的建筑,绿地面南一尊与真人差不多大小的汉白玉全身塑像,供人们瞻仰、纪念,就是栩栩如生的世界 美术大师沈寿。


沈绣之所以名闻遐迩,源从传统的苏绣脱颖而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孙佩兰女士有对沈绣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她从对苏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有关沈绣的藏品观摩、研究和分析,认为沈寿早期所采用的绣稿大都是民间画工设计,虽然以传统针法为主,由于她善于根据画面变化灵活施针,针工娴熟,不仅使绣品极具质感,在透视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厚度。所以,其早期绣品就有收藏价值。孙佩兰对苏州博物馆藏有的沈绣作品《济公》作了专题分析,她说:“济公的面部、颈部、衣纹等处,都根据光线明暗,分出深浅,绣面上两酒坛,深色线的运用犹如素描中的衬光,更见特色。”她认为《济公》这件作品是沈寿中期(1905~1909)的代表作。画稿殆为画家颜元设计,原稿为国画,但沈寿的绣作对色彩的调配和局部处理上,已开始吸收西洋画中讲究光线明暗的长处。真正体现沈寿独创的仿真绣法首幅作品是《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底稿是摄影作 品,那时只有黑白显像,所以将这样的“画稿”还原,运用色线的深与浅,浓与淡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一针一线,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差错,将画面上各个细密的部位都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确是沈绣非凡卓越超群的才能。


南通女工传习所筹建之际,余、沈夫妇从天津返回苏州,在医科巷开办同立绣校,因与颜家有通家之谊,聘颜元之子颜文梁(1893~1988)任西画课教师,颜曾在商务印书馆学习刻印、制版等技术,并有志朝西洋油画方面发展。一幅原稿为《耶稣像》的油画是印刷品,是“意大利画家琪杜雷尼所作,原名称《荆棘冠冕》,经颜文梁放大、构绷,沈寿采用她创新的虚实针、旋针绣,以刺绣独有的艺术语言——针法与丝光拉开了面部明暗层次,用色大胆疏朗,绣出了耶稣冠戴蒺藜、血迹披面、头微侧、两眼上翻而无光的形象。……观绣品,犹如置身于这一冷酷、严峻的场合,身心为之震颤”。此幅绣作从苏州带到南通来,用自染色丝百余种,共费时一年多完成。这幅绣品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名列榜首,荣获一等奖。


沈寿是带着“绣魂”莅通的,别具极强的悟性自觉,专静的素养,洁净的习惯,勤勉的精神,是沈绣的基本灵魂。她以画稿为基础,选线调色为基准,灵活运用针法为基本功。她授刺绣课强调审势、配色、求光、肖神,把西洋的绘画、摄影与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融为一体,达到令人惊艳的奇异效果。由于她的刻苦钻研,形成沈绣独特的理论。沈寿说:“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仿真。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观其美术之绣,归益有得,久之久之,遂觉天壤之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这段话被啬公写于《雪宧绣谱》的序言中,是绣谱整个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沈寿口授再加啬公文采锤炼的结果。


啬公慧眼识人,既看重沈寿的人品,也看中沈绣发展的前景,所以尽其所能为沈绣创造优良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起初安排在女子师范学校内,校长姚蕴素是安徽桐城姚氏家族知书达理的闺秀,在啬公亲题“服习家政,勤俭温和”的校训下,沈绣得以自由拓展和提升。自1914年9月沈寿莅通传绣艺,到她1921年6月8日因病去世,这7年中沈寿有大半时间在病中度过。沈寿得病以后有两件事,一是沈寿于病中刺绣并完成《女优倍克像》,曾在纽约展出,被啬公视为国宝,坚拒出售。二是由啬公与沈寿合作,历时半年,在沈寿疾病小愈间隙于绣绷前“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尽量用通俗的文字,将刺绣的各种要素、技法和术语等表述清楚。有时还由沈寿在绣绷上示范,将所有的线色科学地归类,将绣绷、架及坐具量好尺寸详加记录作图等,“不敢涉诞,积数月而成此谱”。啬公潜心此著,一生中“几易其稿”者殆仅此《雪宧绣谱》,这是为了“术欲凡学绣之有征”(传授绣技有了文字方面的依据),“偿其传授之劳”(作为沈绣艺术理论上应加以总结),还有“寿有独立足有传世之艺,故从金石书妇女特例,书曰吴县沈寿”(自古以来作为“方技”之类,以妇女姓名命名的是特例,可以大书“沈寿”之名)。值得一提的是有誉满全球沈绣获得的奖项,加上《雪宧绣谱》理论的总结报告,才够得上圆满的“世界美术家”称号。啬公的思维逻辑告诉我们,有了娴熟的绣技,还必须有《雪宧绣谱》理论,才能成为真正的“沈绣”。


沈寿逝世后,墓葬遵其遗嘱在南通,啬公亲自为其选址于马鞍山南隅一片绿荫丛中,并亲题“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是值得后人景仰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1984年,沈寿诞辰110周年之际,研究所举办了纪念活动。1992年,在南濠河北岸女工传习所原址建立沈寿艺术馆,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沈寿侄女沈粹缜之子)题写馆名。


2009年11月,沈寿艺术馆的沈绣《奥巴马总统全家福》作为国礼由国家主席胡锦涛赠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像》赠给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作为祝贺国王生日礼物。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将由沈寿艺术馆绣制的沈绣《普京总统肖像》,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3月30日,习近平访问比利时期间,又赠送沈绣《比利时国王合家欢》给新任国王菲利普。


timg.jpg


2010年9月18日,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御绣清韵——沈绣艺术精品展》,展期10天,展出作品30余幅。人们最为熟悉的《贵妃醉酒》,是典型的仿真绣风格,令人留连忘返。同年,海门创立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会,有数十人致力于沈绣艺术绣制创作和研究。


值得庆贺的是,沈绣艺术于2007年3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沈绣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沈绣艺术定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是沈寿女士诞辰140周年,又是沈绣莅通100周年。沈寿曾在谦亭说过:“(啬)公寿百年,谦亭百年,绣亦百年。”百年来,沈绣后人正继承沈绣所指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相信再有一百年,“沈绣”仍是青春永驻,活力四射。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