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魏建功与缪金源
发布时间:2023-07-19     作者:董玉龙


魏建功,1901年出生于海安西场镇一商人之家,其祖父魏慰农创办新学玉成宫小学,造福桑梓;母亲仲氏家族诗书传家,声名远播。家乡的文化底蕴和新式教育为魏建功的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魏建功5岁入西场玉成宫小学,10岁由舅舅仲霭人带去如皋师范附小读书,14岁考入省立南通第七中学,18岁考入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语言学早期开拓者,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奠基人之一。


缪金源,1898年出生于海安角斜镇一殷实之家。4岁开始先后入私塾、角斜初级小学、栟茶高级小学,1914年考入省立南通第七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留校任教,是民国时期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同乡 同学


魏建功与缪金源是同乡,西场、角斜两镇相距仅几十华里,1914年二人同入省立南通第七中学(现江苏省南通中学)。就读南通中学期间,魏建功常与缪金源、吴俊升(如皋人,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等好友一起切磋学问,共同组织课外研究会。寒暑假期,两人结伴乘坐张謇先生创立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客船,在故乡小镇与南通城之间的通扬运河上往返。


1918年二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但魏建功因病未入学。1919年,魏建功又考入北京大学,两个人又成为大学同学,后同在北京大学教书,成为同事。缪金源长魏建功3岁,缪称魏为建功弟,后来缪金源的子女亦称魏建功为魏叔。


鸦片战争及甲午海战战败,使得国人不得不走向大洋看世界,催生了中国第一代新式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他们曾力求变法图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中国第二代新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西学批判中学,以现代解构传统,将西方文明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五四学人”是五四知识分子中以学术研究为主旨的群体,包括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以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等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五四学人”不但自身成就斐然,而且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后五四”知识分子,其流风余韵延绵至今。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峰。魏建功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乙部英文班,1921年转北京大学文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系。他的老师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各具个性,学识超群,培养了魏建功的深厚见识和学养,魏建功也因为他们和新文化运动增强了自身的革新精神。


缪金源、魏建功进入北京大学后,亲身感受“五四”风潮的激荡,师从“五四学人”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并均有持续交往,感情深厚。


时值“五四”潮流激荡,魏建功、缪金源、吴俊升寻思改革社会,利用暑期在如皋参与组织平民社,发行《平民声》期刊,评论地方政事。缪金源独立刊行一版《东台人话》,魏建功独立刊行《西场人话》。1923年魏建功、缪金源一起与潘梓年、夏德仪等创办《江苏清议》,批评军阀官僚政治。


1923年缪金源毕业留校任教,主授中国古典文学、作文。



断简 声援


进入北京大学后,魏建功刻苦攻读着自己热爱的专业,热心奉献社会服务工作,热心歌谣、民俗、戏剧事业,但也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而烦扰。


1909年,魏建功8岁时,父母为他同李堡镇的吉姓女子吉凤笙订婚。订婚时祖父魏慰农提出了两个不容改变的条件:吉凤笙要读书,不要裹脚。自从1916年祖父逝世以后,魏建功对于他的婚事也一再提出建议,要求让吉凤笙继续读书,不要再裹脚,因为这是当初祖父对这桩婚姻的两个条件,但都没有实现。而魏建功的父母,对这些事却是视而不见、满不在乎。魏建功到北京大学读书后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他觉得还是应该先取得父母的同意才能达到目的。他常常写信给家里讨论这个问题,但父亲还是无动于衷。他的这些要求简直是以石投水。这种状况持续了四五年,他更加忧悒愤恨了。


魏建功是个思想进步甚至有些激进的青年,他做的事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1924年12月25日,《京报副刊》第20号上发表了魏建功的《断简》一文,抒发了对父母包办其婚姻的不满情绪,是一篇血泪交迸控诉封建婚姻的檄文。此后,魏建功又写了《魏建功宣告解除婚约》,铅印后散发。


缪金源等8人对魏建功的决心和行动大为赞赏,一致支持他这个在当时看来仍属惊人之举的做法。并且纷纷为他的“宣言”写了“跋”,随着《魏建功宣告解除婚约》一起散发。缪金源在《跋》中写道:


建功弟的解除婚约,发于来京后思想变化的第六年。他提出放脚、上学等条件,尚不见容纳,更何况“做朋友”,他的解除婚约是极不得已的。


建功弟不愿忍受不满意的婚姻痛苦。他不愿一面维持“礼教”,一面做旧式的或新式的种种放荡行为。他的解除婚约是极合理的。


建功弟没有在报上登过“征婚启事”或“理想的配偶”文!他没有栖栖皇皇(惶惶)的寻求所谓“女友”!他的解除婚约是极纯洁的。


建功弟从祖父死后,家庭绝对不肯容纳他各方面的意见,甚且好几个月不寄信,不给一钱。他不宣告脱离家庭;他只宣告解除婚约,他这解除婚约是极让步的。


……


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缪金源等新青年们的声援,让魏建功愤懑的心灵得到了友情的慰藉。魏建功自己解除了封建包办的婚约,也宣布了经济的独立。从此,他便靠着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临时书记所得的微薄薪俸,半工半读地维持着学业,直到毕业。


1925年,魏建功以优异成绩毕业,沈兼士教授赞誉魏建功为“乙丑科状元”。其后魏建功、缪金源二人均成为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缪金源的文学功底深厚,曾专门讲授《庄子·天下篇》,享誉京城,人称“缪天下”,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评价“缪金源是个好老师”。1935年,魏建功出版《古音系研究》专著,确立了自己在音韵研究上的学术地位。



流离岁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魏建功随北大南迁,缪金源因体弱多病,已停职养病,且子女较多,无法南下。自1937夏到1938年秋,缪金源整整一年隐居不出,食贫自守。1938年秋天,缪金源身体稍有起色,便被聘为辅仁大学教授。辅仁大学主办团体是德国圣言会,因为德国和日本是盟国,故而在日军侵占华北后,辅仁大学未被日本强占。


北平沦陷期间,被日伪接管的北平其他高校都被迫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迫作为必修课,教材也被改用日文课本,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有的学校蛮横地要求师生进校门时,必须对日本国旗鞠躬。辅仁大学也有日伪人员经常来校盘问搜查,师生要不断填写各种表格,学校要经常报告学生情况。但辅仁大学师生就是不屈服于日本人的淫威,辅仁大学成为沦陷区的“抗日大本营”。


缪金源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留平教授”之一。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十分凶残,为了恐吓中国人,甚至在清华大学礼堂内举行“军犬比赛”,几十名中国人被军犬当场撕咬而死。在艰苦而又危险的环境下,也有“留平教授”产生了动摇,周作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成为臭名昭著的文化汉奸。


在血雨腥风中,在生与死面前,性格耿介孤僻的缪金源不畏强暴,不受诱惑,不怕清贫,不变气节。1938年他因发表“非宗教”言论得罪天主教神父,未能续聘。1939年被迫离开辅仁大学后,他家更是入不敷出,每天一粥一饭,最困苦时全家一天只喝一顿粥。1941年4月25日,缪金源致信魏建功和夏德仪:“自离辅大后,生事良苦……且全家长幼均多病……然誓饿死不失节!”1942年,他因坚拒为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服务,饥饿而殇,被誉为“民国伯夷叔齐”,受到国民政府行政院令褒扬。


缪金源去世后,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叶嘉莹写《挽缪金源先生》:“山林城市讵非讹,箪尽瓢空志未磨。又见首阳千古节,春明也唱采薇歌。”表达了对缪先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其夫人周瑛及子女居无住所。留在北平的魏建功的岳母(北大数学系教授王尚济的夫人)邀请缪家人住到王家。1943年,周瑛也因伤寒不治而逝。缪家来人把孩子们接走。


当时魏建功已由西南联大转至昆明中法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后又辗转至四川江津,任新建立的国立西南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中国大地正在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烽火连天,未能送别好友夫妇。


1946年1月,魏建功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台湾省“推行国语”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开拓,以及后人的继续努力,实现了台湾省600万人普遍会讲“国语”的局面,从语言上有效地清除了日本人奴化教育的影响,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缪金源夫妇留下七个子女,最大的女儿缪学周14岁,最小的儿子缪学齐才1岁。他们历尽艰难回到老家后,祖父因年老体弱不愿收留他们,两个女儿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最小的女儿由奶妈领回她的老家了,长子缪学同、次子缪学齐被送到浙江诸暨外婆处,在一些亲戚家轮流寄养,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



赓续 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姐缪学周带着学同、学齐两个弟弟来到北京,找到了魏建功家。魏建功夫妇二话没说收留了兄弟二人,负担起学同、学齐的全部生活、学习费用,把他们送到香山慈幼院住校读书。每到周末就去学校把他们接回家,给他们做好吃的,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照顾他们。那时魏建功的长子魏至、长女魏乃都已参加工作,平时住在机关不回家,只有三女儿魏重因和他们年龄相仿,3个孩子在一起玩得和亲兄弟姐妹一样。


魏建功虽然工作很忙,但他仍然很关心两兄弟的学习和生活,教导他们“做人要正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两兄弟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儿女。但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魏建功夫妇总要把他们兄弟两家找来,一同过个团圆年。


今年是缪金源逝世80周年,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满怀浓烈爱国真情和崇高气节的人士。缪金源生活和工作于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和众多的中国人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缪金源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又是一个有民族大义的中国人,是一个有铮铮风骨的知识分子,宁肯自己饿死,也不愿当亡国奴,这种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的行为实为知识分子乃至国人的楷模。


罗常培在《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中无比深情地说:“留平的诸人中有一老一少最值得怀念,年老的是孟心史先生,年少的是缪金源同学。”年老的孟森因为一张地图,被日本人气得忧愤交加,病情加剧,终于沉疴不起,撒手尘寰。年少的缪金源,则是在沦陷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饿死,用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和士人气节。


罗常培称赞缪金源是个“傲骨嶙峋,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朋友”。朱自清在《论气节》中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种敢作敢为、有所不为的精神,是缪金源在黑暗现实中执着坚守的一丝光明,并将这样的理念践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宁可饿死,都不愿折腰。清风峻节,不屈不挠,这便是他为世间留下的不朽。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截至2021年10月,已修订至第12版。今年是《新华字典》第一版编纂72周年,作为《新华字典》主要编纂者魏建功先生也已逝世42周年,也许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说的普通话、写的简化字、用的《新华字典》,抑或学习的音韵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可能都受惠于他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兄弟相称的魏建功、缪金源都是从江海平原走出的大学者、名教授,他们为国家、民族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