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小小话剧舞台变身革命阵地
发布时间:2021-04-25     


在抗日战争之前,南通的话剧运动十分活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一些在外埠读书的学生,假期回来组织家乡的同学演戏,进行反对封建婚姻、反对军阀统治的宣传,不少学校成立了业余剧团。1928年4月15日,南通的一批热心研究戏剧的青年在南通茶社开会,成立了新民剧社,会上通过社章,选举了执行委员,两个月后,演出了《妇女解放》《山河泪》等戏剧。


新民剧社的成员有施春瘦(史白)、吴天石、刘一飞等39人,大都是通师、女师的学生,还有一些小学教员、社会青年,他们经常活动的地点在民众教育馆。当时剧本须经国民党县党部审查备案,新民剧社就把送审剧本中的进步内容暂时勾去,待审查通过后再依照原剧本演。缺少经费,社员自已搞装置、借道具,卖票收入都作为基金,有时还要贴钱,但是大家情绪很高,说:“我们要在舞台上,向反动派抛掷‘手榴弹’。”


1930年2月,新民剧社邀请了上海艺术剧社和摩登剧社来通联合演出,来通的社员有左明、郑君里、刘保罗、赵铭彝等。他们在通演出了《悭吝人》《小偷》《父归》等剧,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促使南通话剧运动发生了质变。从这时起新民剧社与上海左翼剧联建立了关系,演出了不少进步剧目,如《居住二楼的人》《月亮上升》。最使人激动的是《血衣》,这个剧描写的是上海工人因罢工示威惨遭国民党枪杀的故事,剧的结尾是被杀者的父亲在舞台上高高举起血衣,激动地对台下观众呼吼:“大宝、二宝,这是你爸爸的血衣!老孙、老李,这是你兄弟的血衣!我们要把我的血、你的血、大家的血都加染上去,变成一面血染的红旗,照遍全世界!”这时,全场沸腾,口号骤起。


30年代初,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南通舞台上,还活跃着以赵丹、顾而已、梁衣衫、朱今明、钱千里等为骨干的小小剧社。他们曾演出了《乱钟》《南归》等名剧,很受观众欢迎,尤其是赵丹,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1932年2月,小小剧社主动要求南通县委帮助,公演了《民族之光》《决心》等5个戏。他们还创办了《枫叶》旬刊,介绍、评论演出的剧目,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在党的领导下,新民、小小、振声、通师4个剧团于1933年元旦成立了剧联,并首次联合公演反帝剧目《战友》《SOS》《除夕》《姐姐》。


1935年,由施春瘦领导,新民和小小剧社联合排演了《五奎桥》。正当观众入场时,反动政府采用强制手段不许演出,剧社被封闭。此后,赵丹、顾而已等去上海继续参加戏剧活动,顾民元、理朴等走上革命道路。他们从南通的小剧坛,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


(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单志浩整理)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