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地名掌故——望江楼、镶山
发布时间:2020-05-21     作者:姬 树


望江楼


过友谊桥向东不远处的人民东路南侧有名望江楼新村的居民小区,这小区名来自于此地曾有望江楼。因位于原城东,称东望江楼。


南通历史上如东望江楼这样的望江楼先后共有7座,都建于明朝,形似城楼,故称为楼,为抗倭的城防设施。最早的一座是南望江楼,建于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1513~1520),后改为通州新城的南城门,今新城桥北侧。旧通州志记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通州在盐仓坝南,端平桥西,战坝东又建了3座望江楼,盐仓坝南的具体位置失考。端平桥西的在今市一中前,称西望江楼,上世纪50年代拆除。战坝东的便是东望江楼,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拆除。另有两座,见于康熙、乾隆两通州志的《州治新图》中,位于运盐河街市西尽头的河身两岸,废圯时间约在清乾隆之后。


东西两座望江楼为笔者亲见,笔者也曾登楼,虽时过近60年,尚依稀记其大概,两楼大致相同。现以东望江楼为例略述之。东望江楼为二层建筑,下层是与城门一样的拱门,平时以通行人,战时可关门御敌,这一层要高于百姓平房,登30余级台阶便到达第二层,有护拱,呈城垛状,有东向的厅,厅内供奉着关帝及其随从的泥塑像,虽已残败,还可看到昔时的光景。东西望江楼的外墙均刷以红色,人们亦称之为东西红楼。西望江楼外,官府常作为刑场,东望江楼便没有这样的恐怖了。



南通第六山——镶山


南通在狼五山之外,还有第六山,即黄泥山之西的镶山。镶山高仅10余米,长约30米,是与黄泥山西麓略有形断的一座小丘。


镶山之名得自于它的位置,它“镶”在五山的西边缘。此山最早的载录出自何处,现今尚未有定论。但民国8年(1919)对镶山扬名于世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张謇在自己的年谱中记有这一年的六月(农历)“营镶山梅土宅”,梅土宅的建筑物不大也不多,却载有数百株梅花,蔚为大观。同年张謇还写了一篇《相山记》,“相”者辅佐之意,为五山之辅。大意是说江海由它的源头汇取而成,瓜匏之类由柔弱的藤蔓相系,人们不能因镶山之小而轻视它。民国10年,张謇还依镶山作为一草亭名为“澳亭”。这样看来,镶山之名也许就是张謇在民国8年首先提出来的呢!


镶山除东边接陆外,三面都深入江中,惊涛拍打山脚卷起雪浪花,又可近观黄泥,远眺狼山,为游客喜欢驻足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中,因施工的需要,或传为取石材的需要,将镶山的水上部分炸掉,而后又建成挡浪堤,《狼山》一书说此为龙爪岩。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