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记忆中的焦麦屑
发布时间:2020-03-18     


焦麦屑是一种粉末状的熟食品,在通城近郊及启、海、崇一带,俗称焦麦屑,如皋等地叫焦屑,其他地方称焦面等。老人们都不陌生,几十年前,它曾是农家常见的一种元麦炒制的食品,很受青睐。吃起来极为方便,开水一冲,筷儿 一搅,满屋焦香。


这种食品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流传盛广。据传,宋代包拯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行囊里总 要带上足量的焦麦屑,以充当路粮,随时可食。包夫人心疼包拯为民日夜操劳,还在焦麦屑里加 进一些芝麻粉,以增加营养。而这种食品的发明者就是将包拯抚养大的嫂子。宋仁宗尝过包拯的 焦麦屑后,觉得非常好吃,从此传入民间,并渐渐为百姓所喜爱。


小时候,我的家乡不种大麦,不种小麦,也不种油菜,大面积种植的都是清一色的元麦,其间还夹种一些蚕豆。从我记事起,上熟都是这两种作物。每到元麦成熟时节,“四夏”大忙的战斗号角就在近郊农村吹响了,农户们便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大忙战斗。因为这是一种持久、强度大的体力劳动,所以元麦一上场后,就用新元麦粒炒制成焦麦屑作为劳动间隙的食品,耐饥又不误工。


焦麦屑制作方法简单,几乎人人都会。每到夏忙时节,我家都要炒制一些。新元麦上场后,母亲总是习惯地取一些元麦粒盛入淘箩里,在河水里清洗一下,除掉粘附在麦粒上的灰尘,晒干 后备炒。炒制十分讲究炒技和火候,一般由两人配合完成。我常当火头军,母亲负责炒。每锅数 量不宜多,应分几锅炒。开炒时,以烧“软草”为主,文火为宜,母亲将适量的麦粒倒入烧热的铁锅里,用铲刀快速地上下翻动,确保麦粒受热均匀。否则,就会出现麦粒夹生,有生有熟。灶堂里烧火过旺,麦粒就会焦黑,吃起来味苦。每炒一锅,不消多少工夫,受热的麦粒忽然噼里啪啦地“叫”起来,一上一下地“跳”,这时母亲就叫我停止添柴,她仔细地观察麦粒色,待其变黄,闻到焦香,就表明已熟透,应赶快起锅,摊开散 热,即可备磨。一般要炒三四锅,数量少了不好上磨。


过去,农家加工少量的粮食,磨坊不好加工,只能使用家庭小石磨。农忙时节,因父母都在田里忙收种,磨焦麦屑就是我的任务了,好在我家有一副手摇小石磨,随时可加工。磨前,先把上片磨石移开,用小扫把将下片磨齿里的残余生粮清扫干净,接着铺上一层熟麦粒,再将上片磨放回。开磨时,右手握住上磨固定的手摇木柄,持续不断地按顺时针方向带动磨石旋转,左手抓一把熟麦粒放入磨眼里,就这样边转磨石边放麦粒,小石磨一遍难磨碎,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碾磨加工,直至磨成细粉末。这看上去是一种 轻体力劳动,其实很累人,特别是摇磨的一只手臂往往抬不起来,疼得要命。休息片刻后,再用细孔筛子全部过筛一遍,从筛孔漏下的就是焦麦屑。制作工序虽繁,但其味美焦香,也有一定的营养。焦麦屑放凉后,应立即装进密封较好的铁皮罐里,可保持新鲜原味,否则就会受潮结块变味。


20世纪50年代的家乡,焦麦屑是一种充饥、消闲、改善伙食、馈赠亲友最时尚的独特食品。吃起来很方便,撮半碗焦麦屑,加一些红糖或糖精,开水一冲,筷子搅拌成糊状,焦香扑鼻,香甜味美,唇齿留香,吃了一碗还想吃。吃完后还用舌尖在碗内清理一下,吃得干干净净。后来,我进城上了中学,但每逢放忙假都要回 家。每次母亲都为我准备好焦麦屑,让我带回学校,晚自修后充充饥。大麦和小麦及陈元麦所制作的焦麦屑,我都吃过,口味远没有新元麦制作的那种独特风味。


如今,家乡农村早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父老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这种传统的元麦作物已被淘汰,焦麦屑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 却是我思念故乡的一个记忆。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