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古长江的北支泓道
发布时间:2019-09-26     作者:沈玉成 陈炅


当年,随着扶海洲的发育扩大和扬泰砂咀向大海延伸,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水面逐步缩狭为古长江的一条支泓。三国时,扶海洲南侧在如东双南、环镇、掘港一线,西侧在如皋丁堰,如东袁庄、河口、栟茶一线,当时小洋口港和海安北凌一带都位于支泓北端的大海之中。今如东河口的黄裕桥(原名黄鱼桥),袁庄的海河滩、十灶园,如皋东陈镇的盐场子,当年也都是汪洋一片。传说三国时为了防海水从扶海洲西端侵入,经东吴大司马吕岱(皋东丁堰人)倡导,筑丁字形堤堰,“丁堰”因此而得名。《奥地纪胜》载,吕岱殁后,葬于丁堰的高阳荡中。


西晋时,支泓缩狭成为一条夹江。东晋年间,扶海洲与扬泰砂咀逐步涨接,夹江进一步缩狭为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小芹河。其位置大致在如皋东陈至海安沿口一带。此时,浒澪、靖海正从小芹河口外的海中逐步涨出。据专家考证,东晋太元七年(382),小芹河淤塞,扶海洲历经数千年不断淤涨终与大陆连为一体。扶海洲西与大陆间的浅海演变为长江的支泓,进而由夹江缩狭成小芹河,直至扶海洲与大陆涨接,是源于长江和黄河的泥沙不断淤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支泓故道的带形区域内,河口、沿口以南部分为江积平原,多低洼地和河、塘;浒澪、靖海的大部分则为海积平原。


在如皋市九华镇,有一株历经1300多年岁月沧桑的古银杏,是南通现如今当之无愧的“银杏王”。生长在九华镇赵园小学校园东南角的这株“银杏王”,胸围达6.8米,需五六个人才能合抱。树高23米,足有七八层楼房高。银杏树的根系密密麻麻,向四周延伸,几十米外学校的球场上,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树根。裸露的树根最长达九十多米。甚至延伸到大树南边和东边的河对面。


1300多年前,正值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那时南通城区还是长江中的一块沙洲,与成陆较早的如皋隔江相望。“银杏王”当年长在长江北泓的江边。如今这里向南几十公里和向东百余公里,再也不是滔滔江海,而是一马平川。依然枝繁叶茂的“银杏王”,见证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从如皋九华、白蒲到通州石港,如东掘港、长沙一线,近百年来,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古横江留下的历史印记。民国五年(1916),在如东县掘港镇郊的地下,人们挖到一只海船大铁锚,重约一吨;两年后,又在铁锚附近挖出一条长十米的海船和一部分古陶瓷。1973年,在如东县新店与南通县石港之间的九圩港河北侧桅杆荡地下两米多深处挖出一条唐代木船。1969年在原如皋县林梓公社地下6米深处挖到一根古船桅杆;1973年,原如皋蒲西乡马桥村离地面七八米深处发现一条唐代沉船。


以蒲西挖掘的唐代沉船为例。1973年6月13日,村民杨春友在马港河东侧的小沟里摸蚌,发现了船板。后由生产队组织开挖。公社干部得知情况后马上阻止了生产队的开挖行为,并分别向南通博物苑和南京博物院汇报。当年7月6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挖掘。出土时船身完整,船长17.27米,船面最宽处2.9米,船舱深1.6米。船底由独木制成,宽1.8米。舱内发现多种唐代日用器皿,并在船板夹缝中发现两枚唐开元通宝铜币。


这一系列古沉船都位于当年这条古横江遗址上。


古廖角咀(亦称唐廖角咀)外,海中沙脉坍涨无常,潮涨潮落不定。滔滔海水中明沙环布,暗沙隐伏,志称“非熟于舟楫者,不可辨识”。处于廖角咀东端的据港水域航道多险滩,在唐代,这不仅海内为人所知,而且也为海外所闻。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园仁和尚随第十三批遣唐使来华时,所乘海船遇到风浪、暗沙,船只损坏,不得不弃船从曹埠花子街登上古横江北岸,投宿于掘港国清寺。


圆仁和尚在《大唐求法巡记》中留下的历史信息称:沿海盐灶遍地,烧盐炉火彻夜通明。掘港庭(亭)以东散布着延海村等几个小村集镇,有驻军守卫海防,有盐官管理盐业。圆仁一行在从水路赴如皋、泰州途中,二三只船为一组,“水牛二头,以系卅余舫”,运盐河为“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沿途见到“北岸杨柳相连”、“店宇相连”、“白鹅白鸭,往往多有,人宅相连”、“竹林无处不有”,当见到“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积续编,不绝数里,相随而行”,而“甚为大奇”。由此可见当年的唐廖家咀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南宋大臣、爱国诗人文天祥与石港卖鱼湾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通地理的这一演变。


“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万古传唱。


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包围了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文天样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营,不承认投降,而被扣留元军统帅伯颜强迫他前往燕京朝觐。二月底,行至京口(今镇江),文天样及其随从乘元军夜间看守松懈逃出。由于南宋扬州制置司李庭芝误听文天样已降元的流言,令部下一经将其抓获便加诛戮。文天祥无奈改名换姓,改道高邮、泰州,经海安、如皋白蒲到通州,从石港渡海南归。


文天祥当年夜宿石港,写有《石港》一诗:“王阳真畏道,季路渐知津。山鸟唤醒客,海风吹黑人。乾坤万里梦,烟雨一年春。起看扶桑晓,红黄六六鳞。”第二天,文天祥一行至石港场东十五里的卖鱼湾准备渡海南下,因船搁浅,候潮一日,写下《卖鱼湾》一诗:“风起千湾浪,潮生万倾沙。春红堆蟹子,晓白结盐花。故国何时讯,扁舟到处家。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另写《即事》七绝诗一首,诗下小序:“宿卖鱼湾海潮至,渔人随潮而上,买鱼者邀而即之。”诗曰:“飘蓬一叶落天涯,潮溅青衫日未斜。好事官人无勾当,呼童上岸买青虾。”


石港古镇因文天祥南归途中驻足于此,并书《卖鱼湾》三首而扬名海内外。今石港原生态的渔湾水道,河网密布,港叉纵横。河水清且涟漪,枝头百鸟相鸣。港边芦苇飘曳,岸旁杂树生花。春来簇簇似锦,夏至荫荫如盖,秋到荻花茫茫,冬临雪飞鱼藏。石港渔湾水道已成为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


而如今洋口深水大港所在地,正是数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口。


“十年一梦,今天终于实现了!”2013年8月6日,当首次登上洋口港LNG接收站码头,得知这里已经安全进靠60艘超大型LNG巨轮后,当年科学预言成为眼前现实,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0世纪80年代初,经科学考察发现,在中国南黄海巨大的辐射沙脊群间,有一条原是古长江入海的主干道,恰似海底长江,可以依此建设深水海港。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小小的洋口渔港战略地位大大提升。


发现这一重大秘密的是江苏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考察队的专家们。1980年初夏,他们到洋口港外海考察,乘坐小船在海上工作十余日,完成十多个勘测项目。专家们当时对这一重大发现别提有多激动了。


在其后的多年里,这些专家多次来到海上,反反复复、一丝不苟地进行再勘测,其中有南京大学及河海大学的严恺、朱大奎、严以新、薛鸿超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王颖。他们通过海底地质取样、地震剖面分析、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卫星遥感分析及动用海军进行潜水作业,终于探明洋口港所处辐射沙洲中最大的黄沙洋一烂沙洋深槽,为3万年前古长江由此入海的主干道承袭而成,是现今来自太平洋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进入东海的旋转潮波汇合及辐散的主通道。强大的潮流动力使这一深槽不淤不积,恰似海底长江,并以此为轴心,在江苏近千公里岸外形成了一片辐射沙洲。此深槽两侧的沙脊形成对深槽的天然掩护。在这些沙脊中,距海岸16公里的西太阳沙高出海平面部分达6平方公里,其前方槽深达负23米,面积逾10平方公里。这一天然的深槽沙洲组合,是建设深水海港的绝佳之处。


如今,一座离岸型深水海港已经在洋口建成,由阳光岛海上作业区、长沙镇临港工业区及长12.6公里的跨海大桥等陆海配套设施组成。起步区完成了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中石油等重点产业项目的投产。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如东洋口港对外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对外开放共6910米岸线,15个泊位,并设立了边防、海事、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