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江海文明源起
发布时间:2019-08-24     作者:沈玉成 陈 炅


20世纪70年代,在南通西北一个偏远农村,水利建设开挖河沟的一个偶然发现,让这个小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更改写了海安乃至南通的历史。


1973年,海安县沙岗公社青墩大队开挖青墩新河时,意外发现了许多坛坛罐罐和兽骨化石。1978年至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大学先后在这里组织了两次重要发掘,从而揭开了青墩遗址的神秘面纱。被考古专家誉为“中华第一斧”的带柄穿孔陶斧,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刻纹麋鹿角、亚太地区最古老的狩猎工具——鹿角回旋镖,长江北岸最早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这些数不胜数的宝物震惊了考古界众多专家,向世人昭示着青墩古人的非凡智慧及青墩文明的夺目辉煌。海安乃至南通地区的历史被推到5000多年前。


时隔不久,海安县的隆政乡、烈士乡也发现了与古青墩人同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远古时期海安一带的古人类是现在所知道的南通最早的原始人群,埋藏在地下的原始社会器物,拨开了南通远古的浓浓迷雾。


南京博物院在1983年发表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由于青墩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这一带已经成陆,而且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的地方。”


专家是这样描绘当年青墩古人的生活的:他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使用磨制的石器种植稻谷等庄稼;他们畜养狗、猪、羊等牲畜;他们采集果实、猎取麋鹿等野兽和捕捞鱼贝等,扩大食物的来源;由于滨江临海,气候温湿,他们建造了像湘西吊脚楼那样的干栏式高架木屋居住;他们根据生活的需要,烧制种类繁多且造型精美的陶器;他们还掌握了原始的纺线织布技术;到了晚期,产品渐有剩余,分工开始出现,也有了贫富差异,出现了陶和玉制作的礼器。灿烂的文眀曙光照耀在黄海之滨。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