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建州前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9-06-22     作者:陈炅


南通的前身通州建立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这个建州的时间已为人们所公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地方志及宋代以后的史料基本都是这样记的。史料反映,通州建州是以静海都镇制置院为基础,经历了静海军的阶段。现存明代嘉靖、万历《通州志》中都说,周世宗显德五年把南唐静海都镇制置院升为静海军,不久即在静海军的基础上建立通州,一般采用这种说法。


李渊建立的唐朝到970年结束。唐代,南通为淮南道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南通一代又为浙西观察使掌控,曾设有狼山镇遏使之职。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南通先后属吴国、南唐、后周等政权,其间,南方的吴越也曾控制过江口一带的沙洲,五代十国时期,南通一带吴国建有静海都镇,南唐设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于此地建立静海军,不久改设通州。


五代十国建立通州之前,统治南通这一带的是姚氏政权,姚氏集团实行家族统治。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姚氏政权先后有姚存、姚制、姚廷皀、姚裕、姚彦洪等10人在静海、东洲一带担任军政职务。姚存的职务最高,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制任东洲镇遏使,姚廷珪是姚制的儿子,任东洲静海军使,他们父子的任职时间并不太长。姚裕是姚廷皀的儿子,以吴国左军押衙的身份担任静海指挥使兼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可能是继姚存之后任职最高的了;姚彦洪是姚廷珪的侄儿,曾任静海都镇遏使、静海制置使。


当年的南通称静海,由于位于长江江口北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静海和其东方的东洲,控制着长江出海口,所以静海和东洲都有数量巨大的水军部队驻扎,建有军事要塞。姚廷珪和他的侄儿姚彦洪先后修筑城池,加强防卫。


公元10世纪前20年,吴国与吴越之间曾有三次重大战事。后梁开平二年(908),双方军队在东洲一带交战,吴越一度攻占东洲,后东洲又被池州团练使陈璋率军夺回。乾化三年(913)三月,吴国出兵2万人,进攻吴越。吴越则派水军进击吴国的东洲,以牵制吴军的攻势。贞明五年(919)三月,吴越王钱鏐大举进攻吴国,“以节度副大使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帅战舰五百艘自东洲击吴”。双方在狼山一带江 面交战,“传瓘俘吴裨将七十人,斩首千余级,焚战舰四百艘”。八月,吴国与吴越双方言和,此后双方休兵息民,20多年间再无战事。


静海及其东边海口的东洲与布洲都是吴国和南唐的海盐生产基地。自后梁贞明五年吴国与吴越休战以后,吴国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以发展生产。据史料记载,吴国在大和年间(929~935)对东部沙岛进行了经济开发,一名蒋司徒到了布洲,“教民经营煮海,盐利之获不赋而羡”。自此,在10世纪二三十年代,布洲一带生产海盐的盐灶都归入吴国的管辖之下,“风帆浪泊奔走赴集,民区吏廛日益繁夥”。到了三四十年代,静海成为海盐生产的集散中心。静海和东洲管辖下盐灶生产的海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静海的盐仓,盐仓里的盐包堆积如山,运盐河里往来船只运输繁忙。海盐和其他物资通过古运盐河运往海陵、扬州。静海成为吴国与南唐的重要经济支柱。


静海既然是南唐的富庶之地,北方的后周政权当然会产生将之纳入囊中的强烈欲望。《资治通鉴》说,显德三年(956)二月,后周军队占领扬州、泰州,迫使南唐静海制置使姚彦洪率兵民万人弃城逃奔吴越。此后,扬、泰二州又复为南唐占领。几经易手。所以,后周夺得静海以后,把静海都镇制置院改为静海军。然而就是这个静海军,在史料中有些情节,却往往让后人弄不太明白,产生误解。


显德五年正月,后周军又进攻淮南,以战舰百艘自淮河进入长江。《新五代史》记“壬辰,取静海军”,《资治通鉴》亦记“壬辰,拔静海军,始通吴越之路”。这里有个疑问,既然后周军在显德五年正月壬辰就已经“拔静海军”了,那么这个改静海都镇制置院为静海军的时间不就应当在此之前?后周改南唐静海都镇制置院为静海军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显德三年二月后不久。史料只说扬、泰二州几经易手反复争 夺,静海都镇也是如此。显德三年二月,后周夺得南唐静海都镇制置院,当年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改制置院为静海军的决定。因为升格为静海军,侧重军事,是对反复争夺扬、泰二州且最后得之的结果。静海设军之后,后周军回师,静海重新为南唐占据。南唐重新得到静海大致也就是光复失地,恢复对静海的控制,就静海而言当仍用静海都镇制置院名称,而后周则称其为静海军。直到显德四年(957)十二月,后周军把战线稳定地推进到长江北岸重新占领泰州时,静海仍然为南唐占领。这样,到显德五年正月,才会有“壬辰,拔静海军,始通吴越之路”的说法。上述后周显德五年正月的军事行动,陆游《南唐书》记为“交泰元年春正月……壬辰,周师陷静海军”。南唐交泰元年即后周显德五年,纪年不同而已。《新五代史》称后周军“取静海军”,《资治通鉴》及陆游《南唐书》亦称“拔静海军”“陷静海军”,我们也只能理解为后周再度攻占南唐静海都镇制置院,恢复静海军。


显德五年三月,后周军兵临长江北岸,江南的吴越政权立即做出了反应。《资治通鉴》记,吴越“遣上直都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秀州刺史路彦铢以战舰四百艘、士卒万七千人屯通州南岸”。从《资治通鉴》看出,显德五年三月,静海军已升格为通州。明代嘉靖《通州志》中对五代后周设通州的那段历史做了如下记述:“南唐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改为静海军,寻改为通州……”这种说法为后来编志者所用。


对于静海军,明万历《通州志·遗事》中出现了两条记录:一条是说“梁开平元年加刘隐检校太尉兼侍中,二年兼静海军节度安南都护,三年封南平王”的史事;另一条则是记的“唐孙德昭拜静海节度使”的那段历史。这两条“遗事”极容易让人误认为当年南通这里的静海军就是那个静海军节度使的军镇。


静海军节度是唐末方镇之一,曾经有如下变化:唐咸通七年(866),升安南都护为静海军节度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升桂管经略使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和桂管经略使都是大唐西南边疆的军事重镇,孙德昭受封的静海军节度、安南节度军镇就在那里。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中都有“唐孙德昭拜静海节度使”的记载,各史所记略有差异,说的是光化三年,宦官刘季述等软禁昭宗,孙德昭等人斩杀叛党,帮助昭宗重掌大权的故事。孙德昭等因功受封,孙即获静海节度使之职。《旧唐书》中有记:“天复元年春正月乙酉,制以孙德昭检校司空,充静海军节度使。庚寅,制以孙德昭为安南节度、检校太保。”孙德昭为静海军节度使及安南节度使的身份得以明确。唐末南通这一带还处于淮南与浙西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之中,唐末不可能在这里设置节度使,孙德昭怎么会受封到淮南、浙西掌控下的静海一带来呢?


(作者单位: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