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回忆南通地委党史办成立前后参加抢救史料工作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12-18     作者:江焕如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大地回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拨乱反正,许多受到冤屈和不公正待遇的老干部得以平反昭雪。而这时,健在的老同志均已步入高龄。为抢救党史资料,1979年,按照党中央部署和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了党史办。当时南通地委虽尚未成立党史办,但党史研究、整理工作已紧张有序地开始了。因为刘瑞龙同志多年来已着手研究编写他的《回忆红十四军》,而南通地区的一批党史工作者对地方党史也已收集、整理多年了。

 

党在南通地区的活动始于1925年。1930年,在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创立了红十四军。南通地委的抢救党史工作就从调查、研究、整理红十四军史料开始。受地委领导谢克东、王益众、纪元同志的委托,1979年8月,陈汝明同志组织了南通师专和地委党校的黄一良、江焕如、周桐淦、董剑南、夏宝川5位同志成立了《回忆红十四军》编校组。就这样,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南通地区抢救党史工作上马了。我和黄一良同志参加外调、采访、收集史料,并负责最后的核实和执笔。当时搞党史工作,并无专项经费,一切费用均从师专和党校支出。我们发扬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从地委宣传部借了一只旧的盒式录音机就开始采访、收集史料;无办公地点,平时整理史料就在宿舍里,出差途中就在火车上、招待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工作。我和黄一良前后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走访了叶胥朝、石光、李俊民、汪蓁子、黄逸峰、陆植三、施亚夫、谢克东、钟民、洪泽、周一峰、马一行、赵毓华、唐守愚、孟一如、孟桂林等几十位老同志。又得到南通地区各县负责党史工作的庄奂、李实秋、俞茂林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在他们的支持下,组织召开了尚健在的参加过红十四军武装斗争的老同志座谈会。许多年过八旬、参加过当年斗争的老同志,他们口述暴动经历、提供珍贵史料和实物。我们还到中央和江苏省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图书馆查史料,复印原始资料及摘录资料卡片数千张,许多犹似石沉大海的珍贵史料、记录着当年斗争的二三十年代的旧报纸、国民党的档案材料被寻找出来,以印证老同志口述史料的真实性。

 

记得1980年冬,我们到北京出差两个多月。为节约开支,黄一良用一根小扁担挑着资料和御寒衣物行李上路。我们吃住在中央党校招待所,每天两人住宿费仅5元钱。每周我们要到刘瑞龙同志处核实史料两三次。刘老家住木樨地,我们就买了北京市公交月票(每人每月仅6元)。为了到中央档案馆查找史料,我们还贸然开口向中央党校杨献珍校长多次借用了红旗轿车,这样进出中央档案馆查阅史料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64年我们从北京下放到海门,时隔15年又来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中央党校,又重新从事自己热爱的党史研究工作,又同许多十几年没有音讯的老领导、老同志相聚,就像回到了久别重归的娘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国家改革开放,蒸蒸日上,快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自己的所谓历史“问题”也已彻底解决,放下包袱,扬眉吐气,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这样,我们振奋精神,焕发出超常的工作热情,白天外出采访,查阅史料,晚上执笔整理材料,常常工作到深夜。经过两个半月的细致、艰苦工作,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出差外调编校任务。刘老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满意,在刘老家工作时,他和夫人江彤同志多次留我们用餐,有时还留宿,亲如家人。并同我们合影留念,成书后还送我们一部三卷本《辞海》作纪念。

 

我们出差外调的对象,不少是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求实存真、严谨治史、谦虚谨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教育、影响并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抢救党史工作中。如在走访钟民同志时,他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个人只是沧海一粟、沧海一粟。”表明他在革命中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在南京访问王野翔同志时,他第一句话就直爽地提出:“你们(指南通地委)怎么才来找我。”他的意思是要说明抢救史料的紧迫性。在上海出差之便,黄一良和我又专程去了几次杭州,协助赵毓华同志整理回忆江北特委的初稿。在成稿中,周一峰、洪泽同志还从上海、南京专程赶往杭州,多次反复商讨定稿。我们到南京瞿树滋老同志家走访时,他还拿出一架望远镜交给我们,说这是在一次战役中从日军军官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1980年4月,我们去刘瑞龙同志家,他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把参加过的会议记录、来往电报、文件放在随身携带的文件箱中珍藏,行军中宁可丢掉衣物,也要保存革命资料。当年4月29日,我们又去刘瑞龙家商讨工作,由刘老口述,黄一良执笔写给李维汉同志一封信,信中写道:“《回忆红十四军》这本书即将完稿付印,您所说的‘真实’两字,我们还是做到了;所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也是努力去办的……”李维汉同志1927年曾任江苏省委书记,刘老当年在他的领导之下在通海如泰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李老、刘老都十分看重史料的真实性,刘老根据自己的回忆和记录,纠正了书稿中多处的错误。甚至在《回忆红十四军》1983年再版之后,还认真斟酌,多次来信,提出修改意见,充分体现了他对史料的严谨态度。因此,我们在采访、执笔整理史料时按照老一辈革命家的要求,从浩瀚的史料中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规律,掌握本质,使我们的工作尽量符合党性、科学性,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

 

李维汉同志多次对《回忆红十四军》的写作提出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党、群众和集体三方面的作用。我们在抢救史料中认真遵照执行,把工作落在实处。1979年秋,我们去海门,在县委和党史工作者俞茂林同志的帮助下,找到了50年前参加过红十四军武装运动幸存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十余人,开了座谈会,请他们帮助回忆当年农民暴动的情景。会上几位年近八十高龄的老人生动地讲述了自身亲历的英勇战斗。这些老人大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但多数仍是农民,没有退休养老金,因历史的原因没能享受到应得的待遇,但他们却是党史中应该浓墨重彩去写的人民群众,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贡献、不惜献出生命的劳苦大众。此后出版的《回忆红十四军》就用了许多篇幅真实记录了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

 

1980年10月,地委决定由赵一平和黄一良去南京参加研究地委党史办的筹建工作。1983年3月南通地、市合并,正式成立了市委党史办。这时,我到龄办理了离休,黄一良同志即调回党校工作。人生短暂,除去儿童、求学、老年,真正能做事的时间也只有30多年光景。能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实在不易。1957~1979年这20多年,由于极“左”路线和“四人帮”横行,白白浪费了许多青春岁月。所庆幸的是,我们离休前的几年亲历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接触、访问了刘瑞龙等许多革命前辈,多次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们。今年恰逢南通市委党史办成立30周年,刘瑞龙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回忆30年前参加抢救党史的二三事作为纪念。

 

(本文作者系南通市委党史办离休干部)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