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谢克东同志在海门 
发布时间:2018-12-17     作者:俞茂林


克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的青壮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南通地区担任领导职务,有时还在海门居住并工作,与海门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谢老虽已离开了我们,但海门人民不会忘记谢老的恩泽。

 

谢老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就和海门军民一起,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3年初,苏中区党委、苏中四地委吸取苏南抗日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为了粉碎日伪在苏中四分区大规模“清乡”,决定成立党的秘密组织,对外称为“乙种组织”。谢老首任地委秘密工作部部长,具体领导通如海启各县组建乙种组织。在谢老的领导和周密部署下,乙种组织坚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待机而动”的工作方针,以准备在各种公开的党和政权组织遭到破坏,活动受到阻碍、限制,不能坚持斗争时,党可以利用和通过乙种组织,保持与各基层组织的联系,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必要时,由乙种组织出面领导群众继续坚持对敌斗争。

 

1943年2月,谢老走马上任,冒着日伪在海门地区进行重点“清乡”的危险,将地委秘工部机关组建在二甲镇东丁坎坝(今四甲镇境内)我方秘密交通员陆丕文家,谢老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上海失业回乡的“裁缝”,同时还带来了“母亲”朱姚,人称朱老太太。朱也是秘工部的交通员。1943年4月,谢老审时度势,深入敌人营垒,便于战斗,毅然决定将秘工部机关从丁坎坝一直搬到海门茅镇复兴街,同乙种组织成员汤仁寿的父亲汤炳文合开“汤合泰油米店”,以此作为掩护,指挥着秘密战线的抗日斗争。

 

在谢老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四地委的秘密工作(乙种组织)有序展开。首先,建立健全秘密组织。海门地区在1943年间,县、区两级都有十分严密的组织,县、区设特派员,进行单线领导,不发生横向联系,活动相当隐蔽,纪律极其严明。1943年秋,海门境内的乙种组织已发展有4个区,11个支部,共产党员117名。这些党员,有的是外来和精简下来又未公开工作的党员;有的是从原来党组织中划出来的面目不太“红”的党员;还有的是在乙种组织建立以后发展的新党员。

 

其次,是开展隐蔽斗争。领导战斗在敌占区的乙种组织成员,接受党的任务,冒着生命危险,获取日伪的许多重要情报,保护党的秘密文件,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43年底,乙种组织成员马世和被调到四甲坝特工组搞内勤工作。有一次,她发现一份潜伏在我通东地区的8个特务的名单,立即抄报到秘工部,谢老与公安部门的同志,经过缜密查核,将这批特务一网打尽,从而消除了隐患。苏中四分区司令员陶勇表扬马世和“起了拿枪的军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943年12月,海启县委组织部长赵峰在聚星镇(今启东市境内)附近,遇到下乡“扫荡”的日伪军,不幸中弹负伤被捕。随身携带的一包重要文件被伪政工队员搜去。这包文件转到打入海门伪政工团的乙种组织成员李鹤皋手中,李立即向地委秘工部长谢克东作了汇报。根据谢老的指示,李鹤皋将包中的重要机密文件抽出销毁,其他一般性文件仍上报南通特工组织,从而使党的工作免受重大损失。后来,李还得到南通特工当局的表扬。

 

1944年春,伪海门特区公署在三厂镇召开公署科长、区长紧急会议,布置“高度清乡”的计划部署,打入海门特区公署任第三科科长的乙种组织成员王承志及时将此计划报告了谢老,从而使抗日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赢得了主动权。

 

1944年10月,鉴于日伪“清乡”阴谋被粉碎,形势日趋好转,党的秘密工作重点转入城市,谢老也离开了这个秘密战线的工作岗位。

 

全国解放后,谢老在南通地区工作时,每当来到海门检查指导工作,总是不忘旧情,每次必去茅镇西街汤仁寿家,看望昔日的掩护人、当时还健在的汤老太太,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享年90余岁的汤老太去世。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