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组织交通运输
发布时间:2018-12-14     


    1940年至1949年,南通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小车、牛车、内河和海上运输民船,在战时支前、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敌军控制公路和长江运输线的情况下,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军民一方面到敌占区采运军需民用物资时,斗智斗勇,借助敌占区的交通线将物资安全运抵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开辟内河和海上运输线,以打破敌军的经济和交通封锁。1949年2月南通解放后,解放区军民突击抢修公路,组织民工、船只、小车,积极支援渡江战役。


    一、建立海上运输线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控制公路、水运交通线,占据主要交通要道,并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和交通封锁。南通地区东部濒临黄海,为了打破日、伪的封锁,抗日军民积极开辟海上运输线。1939年下半年,驻丰利一带的国民政府保安十旅为沟通苏北与上海间的物资交流,租用外轮以代客装运的形式,筹建了新丰轮船公司,从丰利的环港直接开往上海。1940年,新四军东进如皋(东)后接管该公司,向上海运销棉花、农副产品及海产品,运进日用百货、纸张、煤油、西药和军需用品,因环港港口水浅,轮船停在环港l5公里外海面,用木帆船驳运进出物资。1942年,日军侵占丰利,该航线即停。


    苏中军区暨四分区依托苏中军区海防部队,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专线。苏中军区海防团是新四军的第一支海上武装,1942年11月在如皋(东)长沙何家灶成立,陶勇兼任团长,罗湘涛任政委,吴福海任副团长。1943年春,陶勇又收编了沿海杂牌武装孙仲铭(孙二虎)部和陆洲舫部,分别编为海防二团、三团(均隶属海防团)。海防团由此扩建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陶勇兼任纵队司令,陆洲舫任副司令,下辖三个团,吴福海、孙仲明、陆洲舫分别担任一、二、三团的团长。当时无法造兵船,只能用木帆船。海防纵队用船,一般由渔会派船,海防纵队向船户承租缴租金。海防纵队主要在吕四、南坎、北坎、环港、弶港等港口之间执行任务,最多时征用四五十条船。


    海防纵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打破敌人封锁,运输军需民用物资,保障我军及根据地物资供应。海防纵队控制了沿海重要港口和滨海地区,从盐城的斗龙港,经东台的弶港、如皋的环港,到南通的吕四港,构成了相对安全的滨海基点,成为苏中根据地的后方基地,活动范围南到长江口,北到连云港,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建立了一条海上运输线。贸易交通线主要分两条,一条是南下去上海、浙东根据地的贸易线,另外一条是北上去山东根据地、胶东的贸易线,其中去上海的贸易线路是主要交通线。新四军第一师采办科长张渭清遵照粟裕的指示,按苏中军区财经处的要求,秘密到上海采办军工设备、器材和原料并延聘技术人才。吴福海指令启东郁家镇联络站负责人朱廷宰和陆洲舫配合张渭清进行工作。陆洲舫、朱廷宰在吴淞、浦东、崇明、上海市区有众多的青帮兄弟和门徒。伪吴淞海防大队上校大队长吴老九就是青帮成员。张渭清和他从生意经谈到国家、民族的前途,经过深入争取,驻守吴淞口的伪军听命于新四军。其时,张渭清等在上海浦东开设宝丰渔行,利用渔行的合法地位,掩护根据地的采购和运输工作,为海船出关作店保,暗中采购各种军需物资,如枪支、弹药、硫磺、旧电影胶片、西药、无缝钢管、电讯器材、车床、刨床、印刷机、印钞机、白报纸、油墨,甚至连敌人控制最严的汽油也买来了。这些从上海采购到的物资,都是由海防纵队通过吴淞口,经海上先送到启东,再转送到弶港交苏中军区。电影《五十一号兵站》就是这段经历的写照,其实际情况比电影上所反映的复杂得多。


    同时,苏中海防纵队还积极从海上沟通与山东根据地、苏北根据地、浙东根据地的联系,发展同其他根据地的贸易,互通有无。如将南通等苏中根据地的棉花、粮食等土特产运到胶东,换回所需地雷、步枪、硫磺、花生油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战争和人民的生活。


    海防纵队另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护送干部往来,协助机关转移。为了对付日伪的“清乡”,海防纵队在沿海各港口征用50多条船,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药库、印刷厂等的设备、物资全部装载上船,在海上航行六七天,安全到达盐阜地区的废黄河口。凡是从根据地派往江南的干部,或从江南转往延安去的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出席苏中区党委会议的干部,大多由海防纵队负责护送。从上海请来的印刷技工、军工以及投奔解放区的知识青年,也大多由海防纵队负责转送。


    海防纵队为维护海上交通运输,保护沿海人民生产,多次与海匪、日伪海上武装作战,付出了代价,也取得了胜利。如1944年6月17日和18日,海防纵队分别在吕四港东南海面上,两次围歼日军海上运输艇,生俘日军9人,缴获运输艇2艘和一批军用物资。


    海防纵队平时保护渔民下海打鱼,掩护海上交通线;战时掩护一师机关、后勤单位和山炮连到海上隐蔽。这支海防部队,当时是新四军、八路军中第一支“土海军”,后来又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海军的组成部分。海防纵队的活动震惊了日方,日本出版的《朝日新闻》惊叫:“华中沿海从连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弋不定的水兵”。


    沿海根据地人民积极参加海上运输。1943年秋,如皋(东)县沿海一带组织20艘海船,运送l00吨公粮(小麦)往山东。由于日伪对海域严密封锁,运粮海船在王港闸停泊近3个月。后由海防纵队派兵护送至黑水洋,经四天三夜航行,将粮运抵目的地,回来时从山东运回地雷、榴弹等物资。1944年农历正月三十,如东县又派出海船l条,运载公粮去山东。在海上航行l0余天后,与日军巡逻艇相遇,全船军民奋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粮船被日军拖至青岛。


    二、发展内河航运


    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前、中期,出于配合我方部队军事行动、阻滞敌方军事行动的需要,我方军民经常在一些河道打暗坝暗桩,或筑坝填泥堵塞,阻断水上通道;亦不时开展破击,破坝毁桥。


   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华中战局胜利形势发展迅速,敌人继续在我中心地区长期驻扎和利用船只大肆抢运已极为困难。苏皖边区第一、九行政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内河船只管理,迅速恢复航运事业。


    1948年11月24日,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训令中指出:为了发展生产,进行物资交流,决定恢复中心地区的水上交通,拆除航道中的明坝、暗桩等障碍。恢复的主要航道有:


    如东方面:栟茶—岔河;丰利—马塘;双甸—掘港;古坳—丰利。


    通如方面:马塘—石港;岔河—石港;石港—花市街。


    南通方面:石港—骑岸镇;二总渡—骑岸镇—北兴桥—海洋镇:三余镇—大同镇。


    东南方面(原调节水位的土坝不拆):余东—吕四;吕四—海复镇;南阳村—海复镇;包场—三阳镇;三阳镇—久隆—南阳村。


    为了维护船民的利益,发挥航运业的作用,促进经济繁荣,1949年2月,通如海启地区全部解放之后,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于当月20日颁发《苏皖第九行政区战时内河船只管理暂行办法》,文件指出:为了有计划地使用内河船只,服务战争,支援大军向江南进军,完成繁重的运输供给任务,同时适当照顾航运利益而制定本办法。在船只较多的县和市镇,分别成立了船舶管理办事处或分处。对内河船只,按照两条船为一组,三组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分队,两个分队为一中队的编制原则,进行了组织建制。因此,在农村和市镇对所有的公、私船只,包括轮船、木帆船,进行了登记发照,发照时不收任何费用。航班船登记发照时,报明航行路线、地点,发给长期航行之证件,如改变航线则须重新换发证件,方可航行。


    1949年2月至4月,为了大军渡江解放江南的需要,南通地区曾一度封锁港口,以控制船只驶往江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与江南必要的商运往来,仍允许一些船只在经过批准后,予以放行。在1949年4月21日(大军渡江前夕),中共华中第九地方委员会、苏北第九军分区司令部、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的联合通告重申前令:经过一定手续的商运船只,允许通行江南。在大军胜利渡江南进以后,南通行政专员公署即行废止封港禁令,各界人民在解放区内均可自由往来,并规定在船只航行中途,一律不得拦截检查,以免影响交通。


    通则顺,解放区的航运业呈现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三、解放战争中的“支前”运输


    随着解放战争步步深入,南通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了做好“支前”等运输工作,1948年,九分区对全分区运输工具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表明:九分区有小车(独轮车)1万余辆,其中80%在东南地区。如东全县有小车2000余辆,其中掘东、桐本、掘长三个区有1400余辆。为了维持后方生产和民间交通运输,小车远距离战勤出征不宜超过5000辆。启东县先后送达分区民工11批、l3457人,小车2440辆,并配有车匠1人、木匠27人、船匠9人、船老大10人、自行车修理工2人。


    全区共有牛车336辆。每辆可载重600公斤,每天能行15公里。其活动范围只限于沿海一带,南起掘东,北至角斜与一分区衔接。


    在老根据地如东成立了牛车总会,下设徐家竖路、王家潭、长沙、北坎等8个分会,并以分会为单位,轮流服役。分会下设中队、小队、小组,以五六辆牛车编为一个小组。每辆牛车配一个驾车人、两头牛。


    全区共有海船375艘。曾设船舶管理局以专门管理海船,组织海船进行运输或渔业生产,为军需后勤服务。1948年8月撤销船舶管理局,在东南各沿海地区设船舶办事处,各港口设海防派出所。1949年1月,九专署重建船舶管理局,负责对沿海、沿江、内河民船统一管理,陈刚、蒲太福分别任局长、副局长。船舶管理局在沿海各县设办事处,赵平、施祚初、施廷民分别担任南通、海门、启东办事处主任。


    全区共有内河民船2000余艘。主要集中在通如的汤园、岔南,如东的掘港、马塘北和苴镇、栟茶、丰利等地。这些船多数为载重量l吨左右的小船,小船适宜于集镇之间港汊浅水航道的行驶,轻便快捷,公粮和生活必需品主要依赖这些船只运送。


    以上所列小车、牛车、内河和海上运输民船,是解放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它们对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军民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车是淮海战役支前中民工使用的运输工具。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①在淮海战役中,九专署第二期常备民工队,共1000余人,配备担架1000余副,携带小车、挑子支前。隨军4个多月,辗转江苏、安徽、河南3省,共为一线部队运粮18万斤,运军需品300余次,救护伤员3000余名。


    渡江战役前,为支持大军顺利南下渡江,华中九分区人民夜以继日地抢修公路400多公里,突击架起了公路桥梁近300座,架设电话线375公里,并清除河道坝障,确保通航。经抢修、清障,通榆、仙海、通启3条干线及几条支线,共459公里可以通车;内河轮船客运6条客运航线、28条支航线可以通航。


    渡江战役要突破长江天堑,需要调集大批船只和船工,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队伍。南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支前热潮。据统计,南通地区参加渡江的船只472艘,载重量为3000吨,船民1280余人,船老大432人。参加支前运输的船只有3573艘,载重量达8500多吨,船民10010人。新解放的南通城也出动汽车43辆、轮船13艘。在渡江战役中,九分区动员、组织出征民工52740人,独轮小车4786辆,担架3043副,挑子15000多副。其中随军渡江的民工32000余人,独轮小车3800余部,担架2000多副,挑子13700多副。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