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尾 声
发布时间:2018-12-12     

(一)

 

  从1929年1月27日至1933年4月28日。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如皋接连牺牲了八位县委书记!


  这让人想起了一个词——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最早见诸于宋朝王楙的《野客丛书·后宫嫔御》:“前仆后继,曾不知悟。”清末秋瑾在《吊吴烈士樾》中这样引用:

 

  前仆后继人应在,


  如君不愧轩辕孙。

 

  还可参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的两句诗:“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结合起来读,方见旨意。


  而前仆后继的事例,则可上溯到春秋时期。


  开篇提及的《春秋·左传》里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有个花花公子齐庄公,与美女棠姜暗通款曲,终被棠姜的老公崔杼察觉,并趁齐庄公与棠姜幽会时,安排武士们将齐庄公乱刀砍死。


  崔杼是齐国重臣,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


  史官不听从他,在竹简上写下“夏五月丁亥,崔杼弑其君光”(齐庄公名光)。


  崔杼很生气,这么写后果很严重。他拔剑杀掉史官。


  史官死了,按当时例制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


  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上同样的话。同样被杀。


  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丁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他叹了口气,放掉年轻的史官。


  别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还有下文。


  这位年轻史官保住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南史氏,就是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年轻史官惊讶地问:“你怎么来了?”南史氏说,“我听说你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


  这个故事令人动容,结尾更加震撼!


  前面的史官因坚持自己的事业而死,而南史氏则是典型的主动寻死。


  这叫前仆后继!


  这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有种命运永远属于你,躲不开,也无可躲,不如捧着竹简迎上去。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48年,至今已2500多年,但是并未被烟尘湮没,后人会永远记住史官兄弟和南史氏。


  文天祥的《正气歌》列述正气12例,开篇第一例便是“在齐太史简”,歌颂“太史兄弟,以生命争正义”。


  如皋八位县委书记与《崔杼弑其君》中史官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也不一样,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正义的事业,神圣的使命和心中的信仰而孜孜以求,百折不挠。他们这种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精神,将作为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千秋流传,万代铭记!


(二)


  到了解密本文“楔子”中提出的一串串谜团的时候了。


  ——这是什么时期的县委大印?


  ——这是哪一任县委书记任上的或曾经使用过的?


  ——怎么会埋到这个地方?


  ——是谁埋藏的?


  ——为什么不留名、不作说明……


  20世纪80年代初,市、县党史部门成立后,一项重大的任务,便是考证和解密这枚县委印章的来龙去脉。


  首先必须弄清楚,这枚印章,是什么时期、哪一位县委书记任上的。


  在众多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资料中,党史工作者终于从上海出版的《申报》、南通出版的《通通日报》上,查到了答案:


  1929年1月16日上海出版的《申报》,刊登了如皋与这枚县委印章有关联的消息。摘要如下: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经县府悬赏通缉之徐芳德,在卢港区贲家巷地方,被该处公安队拿获,其护兵二名,一名杨立宜(春轩)被击毙,一名李二被捕。徐左臂受枪伤。十五日上午解城,并将杨枭首示众。曾从杨身上搜出“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印”、“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各一方,一为长方形,一为正方形,均系石质。”

 

    1929年1月17日《通通日报》亦刊载徐芳德被捕消息:“闻杨(春轩)、李(二)、均为徐之亲身护兵,杨兼任掌印。从杨身上搜出长、方形石印各一颗。”


  徐芳德当时是如皋县委书记,他参与创建的红军游击队,对外号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有必要或特定的情况下,他自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此称呼是因为对敌斗争的需要,并得到县委同志公认,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鼓舞。


  在徐芳德所参加的战斗及镇压恶霸地主、反动军警的行动中,所张贴的宣传标语和传单上,常常盖上“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和“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印”两枚印章。


  国民党的《申报》《通通日报》所发的消息,从反面证实:


  这枚“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共如皋县委书记徐芳德任上所用。

 

  “怎么会埋到这个地方?”


  首先要弄清楚,这里是什么地方。


  县委印章出土之处,是1965年时,如皋县民政科招待所。在20世纪20年代末,这里正是国民党如皋县政府的监狱所在地,亦叫看守所。徐芳德被捕后,就被关在这座监狱里。


  换句话说,这枚县委印章,就是在徐芳德被关押的监狱范围内出土的。


  我们曾有不少同志奉命打入敌人内部,包括政府、军警、机要、法庭、监狱等要害部门。所以,这样一件重要的县委印章,在敌人的严密掌控下,被取出、转移、埋藏在军警的眼皮下,是完全可能,亦是可信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可以想象,其中必定有一个曲折、繁杂、惊险、传奇、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究竟是谁干了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呢?


  这就涉及到最后的问号:


  “是谁埋藏的?”


  还要随带问一句:“为什么不留名、不作说明?”


  仔细思考一下,埋藏者已经间接有所暗示,但不宜明确说明。


  随县委印章出土的100多发子弹、刺刀和脚镣,等于明确告诉后人,埋藏者不怕坐牢、杀头、枪毙,也要把县委大印保存下来!


  谁能接触和得到子弹、刺刀和脚镣,并带进监狱?或就地取材(在监狱里就可以得到),并埋到地下?


  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假设有人买通了看守,进来看望徐芳德,却不一定能够接触到县委印章。


  退一步说,假设接触到县委印章,并取到手,那就赶快离开监狱吧,把印章带出监狱,怎么藏都可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再在监狱里挖地三尺埋下去,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是半夜三更之时。除非此人有隐身法。


  即使外人把这么多子弹、刺刀和脚镣带进监狱,口袋里肯定是装不下的,狱警也不是睁眼瞎子,不会视而不见。再说有必要冒风险,把这些物件带进监狱吗?还有一口不算小的平边铁锅呢!


  看来,办这件事的人可能有这样几种:


  一是中共地下工作者,二是监狱里的人,三是地下工作者与监狱里的人合作,四是工作性质与监狱有关,说不定就是监狱长的顶头上司……


  除了这几个条件,这几种可能,还别忘了那双放在锅盖上的绣花鞋!


  这就是明确地告示人们:是我——一个女人,一个胆大心细的妇女,或者称之为女同志放的!


  看到这里,广大读者可能已经猜测到了,这位女同志,就是省委特派员吴丹枫的妹妹,中共地下工作者李蕴玉。


  李蕴玉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县公署秘书。李蕴玉在敌人内部潜伏下来实在不容易,连国民党的县长都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个:王浩然、文钦明、刘昌炎、钱佐伊……而秘书没有换。李蕴玉潜伏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并站稳了脚跟。长期的谍战工作历尽艰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会议记录材料不便带出,李蕴玉练就了过目不忘的强记本领。即使与县长夫人打牌,也是为了增添自己的保护色。李蕴玉出色地完成了县委交给她的地下情报工作,靠的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颗赤胆红心;靠的是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灵活、朴实、善变的对敌斗争艺术……

 

  在那如火如荼的红十四军年代中,在那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日子里,就是李蕴玉,就是这样一位来自江南水乡清秀孱弱但却机智坚强的李蕴玉,把共产党和红十四军的宣传标语,放到国民党反动派县长家里床上的枕头上!


  根据李蕴玉的身份、条件和胆略,她有可能把中共如皋县委印章从敌人眼皮子底下取到手,并埋藏到戒备森严的监狱范围内的地下。翻开历史档案搜索一下,在当时数得着的几个女同志中,也只有李蕴玉能够做到。


  如果是李蕴玉一个人做的,似乎还有点够不上劲,设想给她加上助手,或者她就是助手,如何呢?


(三)


  回放一下当时的镜头,看看被尘封了80多年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面目?


  1929年1月10日,徐芳德被捕,至同月27日牺牲,约有半个月时间,被关在县里的监狱里。


  那是个星期六下午,天寒地冻,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几只乌鸦凄冷地叫着,让这冬天的下午越发显得阴冷逼人……


  县衙大门内走出几位裘衣狐帽、大氅披身的官员,向着西隔壁的监狱走来。这几位官员相约一起来到监狱,要想看看这位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徐芳德是不是三头六臂。听说快被处决了,再不看就看不到了。


  县府官员们的到来,让监狱长受宠若惊。这些要人平时是不会来这里的,甚至请也请不到。于是,他赶紧点头哈腰地请长官们到与他办公室相通的小会客室坐坐,并叫来狱警,为长官们倒茶,自己亲自递烟点火,十分殷勤。自上午县公署秘书李蕴玉来通报消息后,监狱长就让人去买了碧螺春茶叶和美丽牌香烟。


  待忙碌了一阵、长官们坐定后,监狱长干咳了两声,然后来了一段开场白:“各位长官,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进监狱……来参观访问。令寒舍蓬荜生辉。”


  语无伦次、言不及义的表述引得来人一阵哄堂大笑,监狱长只好尴尬地收住话语。


  开场白后,很快进入主题。监狱长从他办公桌里拿出两枚印章。


  “请大家看,这是我们缴获来的战利品。就是在共产党如皋县委书记、江北红军总指挥徐芳德身上搜查到的。”


  大家互相传着看,一枚是共产党的如皋县委印,一枚是红军江北总指挥的印章……


  李蕴玉注意到,官员中有原县公安大队大队副许秀龙的一位同事。可惜不久前许秀龙已经牺牲。记得以前与许秀龙接头时,这位警官同事总在场。这位警官也看见李蕴玉了,并点头扬了下眉稍,算是打了个招呼。他,就是许秀龙所说的公安大队里可以帮忙的那个人吗?虽说从未与其联系过,但是彼此之间心里有数。从他的眉眼传递之中可以看出潜台词:有事找我。今天说不定就要发挥他的作用了。


  监狱长见大家传看印章差不多了,就指挥在场的狱警全部去徐芳德牢房处警戒。


  过了几分钟,监狱长说:“好啦,看好的,可以先跟我走。”然后带着大部分官员,三三两两地向牢房方向走去。


  有位官员手拿着长方形的“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印”章,追上监狱长说:“鄙人酷极金石,借我赏玩片刻,临行完璧归赵。”


  监狱长不以为意,连说:“不碍事,不碍事,长官尽情赏玩。”


  剩下李蕴玉一人,迅即把大家看后留在茶几上的“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章拿起来,看看已无人在场,马上放进自己随身带的坤包里。


  县委印章拿到了,那就赶快转移出狱外吧。不行!


  据观察,岗哨对所有进出监狱的人,包括来参观的官员们,一律全身搜查,无一例外。至于女的参观者,则由女警察来搜身。


  不能冒这个险,只有设法就地藏匿了。


  好在李蕴玉早已预料,并另有方案。


  大印得手。李蕴玉迅即再打开监狱长在会客室储物柜的抽屉,拿出了两排子弹、一把刺刀、一副脚镣,放到隔壁小厨房里一口闲置不用的平边铁锅里……

 

  话分两头。


  却说几天前,国民党县政府总务科长董雪山曾经来到监狱里。


  董雪山是李蕴玉的丈夫。这夫妻二人是同床异梦?还是妇唱夫和呢?应该说是后者。


  作为夫妻,李蕴玉为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董雪山不可能不知情。且不说支持,至少他是开只眼闭只眼。


  阶级斗争,形同水火。夫妻两人不可能各做各的梦。


  事实证明,董雪山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地下工作者,但至少是同情革命的。1927年11月初,宜兴农民暴动失败。李蕴玉有两个共产党员弟弟在宜兴也是搞地下工作的,因参加农民暴动暴露了身份,为躲避敌警抓捕而跑到如皋姐姐家里来。作为姐夫的董雪山掩护他俩在自己家里住了几个月才走。谁分得清这是庇护自家亲戚,还是掩藏共产党员?董雪山还支持和协助李蕴玉做了大量有利于革命的工作。


  在各种场合,董雪山为共产党人说话、办事、打掩护,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国民党县长王浩然听说叶胥朝(中共如皋县委委员)是共产党员,通缉名单上也有他,就说要把他抓起来。由于董雪山等人打圆场,帮叶胥朝说了几句话,就把叶胥朝从通缉名单上去掉了。


  还有五一农民暴动前夕,董雪山提供的他去泰州接枪乘船运回如皋的情报。如果董雪山不提供这个消息,李蕴玉也不会知晓;如果董雪山不同意去截枪,李蕴玉也不会派员向县委徐芳德报告,因为弄不好也可能擦枪走火,出“夫”命关天的大事儿的。

 

  自从徐芳德被捕进监狱,李蕴玉就考虑如何能够把徐芳德营救出来。终因看守太严,高墙、电网,外加双岗双哨的巡逻,公安警察大队就在旁边,几分钟就能赶到监狱。任何人进出监狱都要登记、签名,至少要监狱长批示。所以,势单力薄的李蕴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不现实的念头。


  后来李蕴玉打探到,被搜去的县委大印,就暂放在监狱里,监狱长还不时拿出来给前来参观或办事的人观看。


  于是,李蕴玉有了想法。既然救不出徐芳德,那就把他的印章设法取出来!县委大印是一级党组织的象征,不容亵渎! 只要县委大印仍在,就会告知世人:中共如皋县委仍在!


  如皋县委印章已嵌入李蕴玉的灵魂之中。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执著。


  如何才能把县委印章取到手?李蕴玉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伊消得人憔悴。

 

  那天董雪山来到监狱,走进监狱长办公室。


  “监狱长,我来向你报到来啦。”


  “哟,稀客,董大科长是县府衙门里的大内当家,哪有闲工夫到我们这个鬼地方来呀!”


  “就是来看看,不能来看你啦?”董雪山笑了起来。


  “有事找我?”监狱长知道,董雪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让坐、倒茶、拿烟后,又说:“我这里关押着一二百号人,你说哪个要减刑,甚至放掉,只要你开个口。除了徐芳德。”


  “今天来与政治无关。我不是本地人,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关押在你这里,谢谢你的盛情好意。”话锋一转,董雪山开门见山地说,“是这么回事儿,我的工作可能要有所变动,想把一些急事处理一下。再就是马上要过年啦,你们上次打的要求修筑下水道的报告,压在小科员儿那里,我昨天才看到,马上就办。另外,你这里是不是还要添置一些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什么的,你尽管开口。”


  “有这等好事儿,怪不得今天早上有几只喜鹊在我头顶上叫呢。”监狱长兴奋地说,“这样,晚上我请你喝酒,饭店由你定。也算祝贺你升官发财!”


  “还能让你破费?让我这个管钱管物的脸面向哪里搁?”董雪山一脸真诚,“今天下午我派两三个人来挖下水道,铺水管子,两三天就可以结束了。周六下午,叫我夫人过来做几个家乡江南的苏式冷盘,正好有两瓶好酒……”


  “别,别,多不好意思。”


  “就这样安排,你需要什么,考虑一下,周六晚上告诉我,春节前办好。有经费,不差钱。以后即使我不在这个位置上,继任者也是我的兄弟,好商量。”


  说完话,两人相视而笑。


  其实此时董雪山的工作已经有所变动,改任县民政科长。此举应该是为了配合李蕴玉的行动。

 

  星期六下午,李蕴玉和董雪山早早地来了。该买的菜,已经开好菜单,钱已经给了监狱里的事务长,请他代为采购。李蕴玉带了两瓶茅台过来,她就在监狱长办公室隔壁的小厨房忙碌起来。


  董雪山来到下水道工地现场检查验收。工程已近尾声。


  重建一条下水道,小工程。两三天时间,工人已经挖好坑,把下水管道埋了下去。后遵嘱又在地下一米深的管道旁边用砖砌了一个圆拱。工人们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至于这个与下水道无关的砖砌圆拱干什么用?这就不是工人们该多嘴多舌的事了。

 

  再回到李蕴玉那边。县委印章李蕴玉已经得手,官员们也已去牢房看徐芳德了。她跑到门外想要行动,又担心遇见巡逻哨,却看到已去牢房的这位警官又折回头过来了。


  李蕴玉心里一紧:他这时折回想干什么?李蕴玉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想着该如何应对,这位警官却先开了口:“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你看得出来我有什么事需要你帮忙么?”李蕴玉不露声色反问一句,变被动为主动。


  “我看到你们夫妻两人今天都在这里,倒很难得,只是随便问问,这是我这一行的本能而已。”点到为止。随后他压低声音又说:“言归正传,我姨弟丁达三向你问好。”


  这是地下接头暗号!李蕴玉心中一喜。


  “你说的是汤三哟,也是我的亲戚呀。”李蕴玉迅速对上。两人相视,会意而笑。丁达三、汤三这两个名字都是王玉文的化名,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也是王玉文安排的接头暗语。看来这位警官是许秀龙发展的内线了,至少也是可以信得过的,不然许秀龙不会把暗语告诉他。正说着,李蕴玉发现牢房拐角处方向有巡逻警察过来了。


  “能否让巡逻人员去牢房那里加强警戒?”明明是求援,李蕴玉却正话反说,滴水不漏,说话讲究艺术性。


  听话听音儿,这位警官领会了李蕴玉的意图,要支开巡逻队。“就是这件事么?”他看看李蕴玉。李蕴玉面无表情地微微点头。


  待三位巡逻警察走近,这位警官马上发令:“立——停!向后转,齐步走!”随即带队向牢房那边走去。


  见警官把巡逻人员带走了,李蕴玉随即叫董雪山让工人们进小厨房来喝口水……


  说时迟,那时快。李蕴玉一看屋外无人,即从坤包里取出县委印章,郑重地放进铁锅,放在子弹、刺刀、脚镣的最底下。并迅速地把铁锅端出去放进砖砌圆拱里。再从包里拿出自己结婚时穿的一双绣花鞋,恭恭敬敬地放在平边铁锅的木锅盖上……董雪山随即用砖把圆拱封盖起来……接着又去把工人叫出来,一起来完成余下的收工作业。

 

  李蕴玉随后来到徐芳德牢房前,看到那些官员正准备撤出。这位警官和巡逻哨果然在那里警戒。两人会意一笑。真是我中有敌,敌中有我呀。


  龙困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李蕴玉透过铁窗望去,看到徐芳德虽说被敌人摧残得体无完肤,半躺在冰冷的砖地上,靠在墙壁上不能动弹,但是面对这些反动官员,却依旧能够让人感受到他那种睥睨一切的傲人气势!


  李蕴玉强忍住心中的痛苦与不平,深情地向戴着手铐脚镣的徐芳德投去敬慕的目光!然后,随大家向监狱外面走去。


  忙得很晚,送走了来访的官员,监狱长才与董雪山来到小食堂。


  这一顿晚餐,监狱长喝得醉眼朦胧。这真是一顿最后的晚餐。


  大约一两天后吧,监狱长才发现两枚印章都不见了。这么多县里高官来参观,谁拿的?问谁去?也不敢去问!这在监狱内,甚至县政府衙门里引发了一阵轩然大波。据说,随后监狱长被撤职调离处置。


(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如皋和南通的党史工作者曾几经周折去江南寻找李蕴玉。后来终于在镇江倒是找到李蕴玉曾经的住所,遗憾的是李蕴玉已去世两三年了。


  听李蕴玉的邻居说,李蕴玉生前曾告诉他们,她在江北如皋搞过地下工作,曾为党和人民送出过许多情报。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初,因与党组织失掉联系,而国民党县政府已经对她产生怀疑。察觉到这一点,李蕴玉与董雪山商量,撤出如城。董雪山先她之前调离。


  后来在敌人欲下手之前,李蕴玉忽然从人间蒸发。原来她先后去泰县、丰县等地担任小学教员。最后叶落归根,李蕴玉还是辗转回到生养她的江南老家,曾在家乡宜兴和丈夫供职的镇江,隐姓埋名,去干老行当教师……


  从江北去江南寻找李蕴玉,是一种战栗的敬畏!心中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


  江南江北都是长江的血脉,江北江南都是长江的骨肉。虽然我们不知道她去世后,埋葬在长江边上哪一座山峦之下——北固山?还是茅山?……但是凝神倾听天籁,隐约的黎明钟声悠远地传来,轻轻地拂落淡淡的疏星,似乎感觉得到,她那不易察觉的笑容背后的如花笑靥……


  伊人已去,只有香如故。即使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存在,也给世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与思念。


  因为李蕴玉的丈夫董雪山是国民党的官员,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她所受到的磨难和冲击,可想而之。


  如果能够早几年去镇江找到李蕴玉,县委印章出土谜案也许就会烟消云散,水落石出了。可惜没有如果。


  究竟是李蕴玉一个人把这枚县委印章深埋到地下的呢?还是她和丈夫董雪山,再加上许秀龙的同事警官两三个人共同完成?假设亦或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答案?历史不可假设。


  历史就是这样,犹如人生的不可预测,甚至也后猜不到。


  预测和后猜,都只是一种不是十分精确的估计。


  残卷或许更有魅力。


  无论是这枚县委大印,以及与之同时出土的子弹、刺刀、脚镣,还是这双迷幻的绣花鞋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深不可测的不确定性。


  历史是无法杜撰的,也不容推算臆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广大读者会有各自的评判、分析和见解。


(五)


  人类约有着二三百万年的生存史,而进入文明时代,却只有短短几千年。


  即使这样,关于文明的探索和开拓,还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祉和享受;同时,也带来了杀戮和灾难……


  翻开尘封的历史,欣赏瑰丽的文明,回忆梦幻的过去,探寻美好的未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对历史当下解读,并具有真知灼见的大家。


  在这个特别容易忘却历史,又特别需要历史的时代里,史学者的使命,不单是藏在书斋里穷其精确,或仅仅在理论象牙塔里争强斗胜,更为紧要的是为更多的人去解开历史的包袱,彰显直抵人心的历史精神。

 

  看到这枚出土的县委印章,人们就会想起前仆后继的如皋八位血气方刚、正值青春年华的县委书记。


  看到这双出土的绣花鞋,人们就会想到,革命胜利的取得,是因为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包括万万千千的无名英雄的忘我付出。


  看到同时出土的100多发子弹、刺刀和脚镣,人们就会想到:泱泱中华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党的90多年历史,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用宝贵生命、殷红鲜血和辛勤汗水所写成的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是铸就的一座高耸入云、砥砺民族意志的不朽丰碑!


  千万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如皋八位县委书记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史实告诉人们:夺取政权,固然要靠枪炮说话,但是真正的力量是信仰,是源于无数共产党人抱定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坚定信仰!

 

  可以欣慰地告诉世人的是:广袤的如皋大地上,八位县委书记和无数革命英烈的鲜血没有白流!


1933年,南通地区党的组织遭敌严重破坏,省委巡视员卢世芳、团省委巡视员周振国、南通中心县委书记顾臣贤等领导被捕牺牲。但是,革命人民没有被敌人吓倒,他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各种各样的斗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34年秋,由进步青年俞铭璜倡议,在共产党人叶胥朝等同志支持下,联系吴安顺、何晴波等20多人在如皋组织成立了抗日文艺团体春泥社,象征着希望与生长之意。叶胥朝还创办春泥图书室,建立社会科学研究小组,以研究新文艺为名,掩护春泥社成员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俞铭璜与南通学院、南通女师、南通中学的进步青年一起演出《回春之曲》《雷雨》等进步话剧。


    1936年元旦,潘也如、俞铭璜在春泥社建立了革命秘密小组,开始到工厂、农村和学校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以南通中学为中心,举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游行示威。抗日战争爆发,春泥社组织春泥剧团走上社会,宣传抗日。俞铭璜、沈序和周浴海演出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曾在如皋城乡和南通公园剧场引起轰动。


  抗战烽火快要燃烧到江海平原了,春泥社的成员大部分离开南通、如皋北上找党组织。其中有的参加了抗日队伍,有的转战到大别山区,有的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植根于春泥这块高沙土中的革命种子,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1940年7月,陈毅、粟裕指挥的新四军部队从江南北渡长江,进入黄桥地区,开始创建以如泰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决定东进黄桥战略决策的陈毅指出:“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策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地区发展。”他认为:“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留在江南的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粟裕也说过,如泰地区“有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必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新四军第一纵队叶飞部到达如皋西乡的卢港、江安一带。中共江北特委委员赵毓华、钟民、周一峰等为配合和迎接新四军继续东进,也到达如西。9月中旬,中共江北特委撤销,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在卢港成立,县委由书记钟民,以及洪泽、周一峰等组成,领导如皋、南通、启东、海门、祟明五个县的工作。当时五县中,只有如西地区为新四军所控制。如皋中心县委成立后,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配合新四军部队,与新任如皋县政府县长梁灵光等同志一道,在如西地区建立了江安、石庄、卢港等六个区政权,委派了区长,积极贯彻抗日民主施政纲领,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组织起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建立起有200多人的地方武装组织。还为苏北军政干校输送青年,培养干部。当敌人重兵封锁黄桥地区新四军的粮食通道时,如皋中心县委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支援新四军主力部队。这是西乡农民群众的光荣传统。


  沉寂多时的西乡,犹如大江潮涌……


  红旗十月满天飞。黄桥决战后,为贯彻中央发展苏北的方针,进一步开辟通如海启抗日根据地,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县政府于10月下旬,随陶勇、刘先胜率领的新四军三纵东进掘港,翻开了革命斗争新的一页。在党的领导下,如皋人民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去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令人告慰的是,解放后,如皋人民提出削平高沙土的口号,并付诸行动,开民河、修渠道、筑鱼塘,改造地形,改良土壤,逐步改变了高沙土地区的面貌。过去有“如皋十八谷”之称的大麦、小麦、元麦、高粱、荞麦、大豆、绿豆、豌豆、蚕豆、玉米、花生、山芋、萝卜、甜菜、芝麻、赤豆等经济作物,现在已成了养身长寿之宝。治沙改土结硕果,高沙土上农作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不再是只有芦花荡,也不仅只能种芋头等杂粮,已经有了成片的一望无边的水稻田,如皋西乡的普通人家早已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今天,战争年代的硝烟早已消散,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也离人们远去,但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来的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辉映历史的天空,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一串串浸染着烈士鲜血的足迹,就是一个个醒目的人生路标。循着先烈的足迹,领悟着信仰理想的真谛,感受着生命飞扬的魅力,人生价值在伟大事业的延续中彰显,人性光辉在崇高精神的传承中成为永恒。


  徐芳德、吴亚苏、韩铁心、王玉文、汤士伦、穆子奇、于咸、吴汝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宗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们在广大人民心中树起的一座座血染的丰碑,将永远感召和激励更多的人们,为着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勇前行!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