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吴亚苏:拍下遗照
发布时间:2018-12-11     

  

  重返如皋,是吴亚苏意料之中的事。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血债要用血来还!


  任命自己为县委书记,吴亚苏没有想到。


  一是因为原来有书记。


  二是因为自己多年在外地工作,对家乡不够熟悉。


  三是他认为县委里有不少同志都适合担任县委书记,比如智勇双全的猛将徐芳德,胸怀宽广的儒帅王玉文……


  上级领导在这白色恐怖的危难时刻,考虑到让吴亚苏挑这副重担自有道理。主要是吴亚苏阅历深、见识广、斗争经验丰富;再则他沉得住气,含而不露,厚积薄发,更利于积蓄力量,以待东山再起;还有就是他具有坚韧不拔的牺牲精神,已经受过残酷斗争的考验。


  吴亚苏从小跟哥哥吴亚鲁外出读书,虽说对家乡不够熟悉,但是很多人也不认识他,反而利于隐藏下来,长期斗争。其父吴璜在马塘区任行政局长,但是倾向共产党。吴亚苏任县委书记,可以影响和团结更多的阶层、更多的人士参加革命。


  既然省委任命自己为县委书记,那就意味着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更要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更要发挥县委领导一班人的智慧和才能,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反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已考虑成熟:当务之急,是要整顿恢复党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建立根据地。


  在王若飞找他谈话,宣布省委任命他为如皋县委书记的决定后,吴亚苏就准备重返如皋。

 

  初夏的清晨,沪上马路雾气蒙蒙,路边耸立云霄的高楼大厦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远远望去,只隐约可见雾霭勾勒出的两抹房屋轮廓的粗淡线条。


  看到上海早晨的雾景,吴亚苏却想起如西芦花河水正泛着轻柔细微的波纹,河旁不知何时冒出来的青芦正摆动着纤纤的腰肢,溢露着蓬勃向上的喜悦和青春的娇姿。今天,吴亚苏精心地打扮了一下,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西装,打上一条斜纹式的红领带,雾消后出门理了发,然后在街上找了一家照相馆,走了进去。


  妻子牺牲了,孩子也散失联系不上,此去如皋多艰险,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拍照片了。如果为革命牺牲了,就算是留给父亲的遗照吧。


  此时,哥哥吴亚鲁正在外地与敌人浴血奋战,兄弟俩都顾不上自己的家,真有点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父亲应该能理解自己的。


  到底是大上海的照相馆,拍出来的照片真是传神:


  一双丹凤眼,两道剑眉,显示出刚毅神情;挺直的鼻梁,流露出一身正气;嘴角微翘,是对反动阶级的蔑视;稍偏大而厚实的耳朵,表示有官相,福气好,能长寿。如皋自古就是长寿之乡,如果不是战争,当地的农民活到八九十岁不稀罕,100多岁的寿星佬也大有人在。


  尤其是一双眼睛,是精气神在气质上的外在显露,是一个人生命力、意志力、行动力和思考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阅历、智慧、才能和信心的增长,吴亚苏的眼神给人的感觉是明澈清晰、安逸淡定、丰厚纯熟。这和他才20岁的年龄是不大相称的。


  拿着照片仔细端详后,吴亚苏在照片背后郑重地写上“吾父爱之”四个字。

 

  从上海回到如皋,吴亚苏沿途看到国民党县政府贴的悬赏通缉他的布告,已涨价到2000元了。即使提供他的信息,也能拿到500元。但是没有他的照片,也无人认识他。再说吴亚苏化装成念佛烧香的香客,就是熟悉他的人也认不出来了。


  夜色中,吴亚苏确信后边没有“尾巴”跟着,便潜回家中。


  见二儿子吴亚苏回来,老父吴绍穆十分高兴。他捧着亚苏为他拍的照片,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相视无语。


  父子之间身份不同,立场却没有差异。吴绍穆曾画过一幅老梅桩,自题“梅桩虽老花犹红”以明志。吴绍穆虽是党外人士,但刘瑞龙等同志说他的心同共产党员一样红。


  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支持儿子的信仰,欣赏儿子的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和心态,当然也就包括接受由此而带来的一切后果。


  当吴绍穆听说儿媳张红凤牺牲,孙子托人抚养时,禁不住老泪纵横,满面凄然。


  “父亲别难过,您曾经教导我们兄弟,跟着共产党走,就要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


  “去吧,为了你神圣的事业。记住,做一名合格的战士,必须有良心、勇气和挺直的脊梁;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还必须加上胆识、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认准的道路,就一直向前走,一路走到底。吴亚苏从父亲的眼神和言语里,捕捉到尊重、欣赏和支持的信号。


  不待天亮,吴亚苏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朝思暮想的温暖的家。


  何时君再回?

 

  从如皋西乡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走过,吴亚苏看到,参加暴动的农民被捕、被杀和逃亡的很多,麦子三三两两地烂在田里也无人收割,加之夏旱严重,飞蝗遍地,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两个多月前,曾经并肩战斗的不少战友现在已生死两界。逝者的音容笑貌似乎还在眼前闪烁,复仇的部署已在心底定格。吴亚苏决定先去找徐芳德等县委一班人。有了党组织、广大不屈不挠的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才能从血泊中爬起来,站得直,挺得住。


  根据地下工作者贲家巷庙僧俊如(本姓朱,西乡水洞口村人,中共地下党员)提供的信息,在南乡镇涛区马剑华家里,吴亚苏找到了徐芳德。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找到你,我就有了依靠。”吴亚苏真诚地说。


  “你来了,我就有了希望。”徐芳德直率地说。


  两个人都不是说的客气话,都是心声的自然流露。


  还是五一暴动前夕,徐芳德听到吴亚苏的“声东击西”战术,心里直呼智多星。后来自己带队攻打周庄头地主周伦如庄园时“引蛇出洞”,不能不说是受了吴亚苏战术的影响。


  而徐芳德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骨气,以及天生的豪迈气息和过人的自信,也正是吴亚苏认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随后,吴亚苏又见到了县委委员郭锡康、汤士伦等人。


  从徐芳德、汤士伦的汇报中,吴亚苏了解到,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镇涛发展了几十个青年入党,在陈家市、薛家窑、营防港、赵家园等村庄建立了党的组织。目前正在组建游击小组。三个人商量决定,这支游击队对外号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


  吴亚苏赞扬徐芳德,在暴动失败后,不仅隐藏了下来,还做了组织发展工作,使武装队伍不断扩大。


  徐芳德说:“工作是大家做的,特别是马剑华,白天照常教课,夜晚和我在贫苦农民家中串门走访,宣传革命道理。”说着,徐芳德当场朗诵了马剑华自编的革命歌谣:

 

  天上无雨露,禾苗不能生。


  地上没有土,五谷不生根。


  穷人不革命,永世不翻身。


  紧跟共产党,坚决去斗争。


  “到底是教师,创作的歌谣基本上合辙押韵,又通俗易懂。”吴亚苏大为赞赏,“要多做这样精神层面的群众工作,广大农民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根基。用革命的先进思想意识武装头脑,有时比打死几个敌人影响更大,就会具有号召力。坚持做下去,将有更多的农民群众起来同我们并肩战斗。”


  接着,吴亚苏又与徐芳德等同志商量,不断壮大强化红军游击小组队伍,准备武装袭击附近的公安派出所,及镇压恶霸地主等战斗方案。指出还以原来小而精的战斗小组为单位作战。特别关照,要从长考虑,尽可能保留革命火种,要减少暴露,不暴露。建议马剑华以后不要直接参加武装斗争,省委、南通特委与如皋的秘密联系,就通过马剑华这条线。


  吴亚苏又与徐芳德作了分工:南乡镇涛地区由徐芳德负责,希望镇涛继西乡之后,发展成为如皋第二个革命中心。


  而吴亚苏准备去西乡重新开辟。徐芳德认为西乡风声紧,还是自己去合适,情况也熟悉,吴亚苏没有同意。因为敌人在西乡到处抓徐芳德,危险性更大,等一步再说。表示自己先去探探路,要加强西乡、南乡的联系,有情况的话,要集中力量联合行动。


  吴亚苏与徐芳德、郭锡康、汤士伦等还商量了重建县委的人选。


  在部署和安排工作中,吴亚苏体现了棋高一着的领导艺术:他抓战略、放战术,抓目标、放过程,抓计划、放计策,抓决策、放权力,抓干部、放任务……一句话,吴亚苏只是抓住方向不放,充分调动同志们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实在是高!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