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张謇创建三甲盐场与世界品牌“真梁盐”
发布时间:2025-01-13     作者:张廷栖


清末,由于黄河夺淮海势东迁,沿海盐亭卤淡东移,且劳动生产效率低,淮南盐场制盐成本比淮北盐场高出13至15倍之多,淮南盐业迅速衰竭。当地商办盐灶,苛刻盘剥,盐民惨状,不堪入目,流失严重。所采用的草煎盐工艺落后,每灶一亭所用烧草之地,多之数十亩以至数百亩,严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鉴于淮南盐场现状,张謇高举“盐业改良”“盐政改革”“废灶兴垦”旗帜,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和通海垦牧公司。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8月,张謇联合汤寿潜、徐显民、罗振玉等先后筹资15万两,经禀报淮南盐业总局,转至两淮盐运使后准立案开办同仁泰盐业公司。翌年,张謇收购了吕四镇旧盐商李通源的房地产,成立公司办事处,在吕四场首先施行改革盐政、改良盐业,并开展试制精制盐的探索和实践。




张謇为改良落后的制盐工艺,设立试验场。他租用三甲镇以东丁荡120亩沿海滩涂,以此为场址,规划筑堤、开渠、置灶,造舍12间,建成试验场。张謇东游日本期间,曾考察日本的制盐实况,了解到日本先进的制盐方法。他开展制盐工艺的改良试验,首先延聘日本盐工,仿造盐田,引进日本先进的制盐工艺,可得浓卤较多,所产之盐也确实良好,但耗银39900余两之巨,所需成本过重,加之销路又不佳,最终放弃此法。其次,又仿浙东刮土淋卤法,请来浙江盐工试制,但卤浊盐色又黯,费用也需560余两,因而又停止试验。再者,又仿海州及山东淮北晒盐法,筑土池,因土质疏松,不适合盛卤,改筑砖池,仍有漏卤而又停下,耗资760余两。张謇屡试屡败,屡败屡试,锲而不舍,坚持探索,终于仿松江板晒之法,刮沙淋卤,日光板晒,所产成盐卤洁盐白,获得成功。




张謇在试验场的板晒盐新制盐工艺获得成功,他心情愉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辟板晒场,亲自题写“板晒场”三个大字,制成匾额。板晒场与试验场为邻,地处驻吕四镇的同仁泰盐业公司办事处东30里,以三甲镇东2里左右的沿海滩涂为场址。据传说,三甲镇因天上老龙丢下三片鳞甲而得名,所以板晒场又称三甲盐场。具体方位约北纬32°04′,东经121°40′。张謇投入34560余两资金,在此筑堤开渠,造舍13间,招聘松江盐工300人,先后购置晒盐板1万多块(也有说2.4万块),专营板晒盐,板晒盐产量逐年增长。


板晒盐的工艺流程有6道程序。第一,开辟塔场。建造塔场,又称盐田,四周筑小堤,高约三四寸,可容一定海水。第二,引水灌场。每逢初一和十五大潮时,开闸放水,落潮时关闸蓄水。经过太阳曝晒,水分蒸发,塔场结有白色盐霜。第三,耙晒咸泥。用水牛牵动一种特制的耙子在塔场上耙三次,一次南北向,一次东西向,最后一次斜角耙,把泥充分耙松后再曝晒,使土中水分蒸发后成泥灰。第四,刮泥淋卤。建数个圆形塔,每个直径约1.5~2米,深0.7~0.8米。先将塔底平整好,中间筑一个卤槽,再将小麦秆铺在塔的底部,然后将塔场上的泥灰,挑土入塔,直至塔口,再用人工踩实,把土踩平,踩至塔口下0.2米左右为止。之后开始淋卤,用人力或水车向塔内灌水,直至与塔口齐平。经过6~8小时,车进塔内的水过滤至塔槽,再流入塔旁的卤缸内,即为盐卤。最先流出的盐卤称头卤,卤标达16~17度;第二次加水流出的盐卤标达12~13度,称二卤;第三次再加水的卤标为10度左右,称三卤。三卤分别用桶装,还不可直接当作成盐。第五,板晒成盐。将卤水倒入盐板上晒,头卤当天可晒成盐,盐色洁白,为上等之盐;二卤晒成之盐略带黄色,就没有那么好了。第六,出泥曝晒。塔内之泥灰待开裂后挑泥出塔,敲碎铺平曝晒。如此循环,每一次生产周期6~7天。


板晒工艺所产之盐被张謇命名为改良盐,“是为我国盐业新生产组织的创始”(田秋野:《中华盐业史》)。后来,同仁泰盐业公司其他生产方式相继废止,试验场、煎盐场、聚煎场先后并入三甲盐场,盐场由专营板晒盐改为煎与晒兼营。




为改变盐业的落后面貌,改善盐民艰苦的生存条件,张謇又筹建聚煎场,改革封建的盐政体制,由分散个体的生产方式改成集约化经营模式。即在丁荡西北的沿海滩涂,开港917丈,辟灰场50块,造舍25间,置灶24具;疏浚河塘,引海水入卤池,共计费银27800余两。


建成后的聚煎场雇工聚煎,实施集约化生产。张謇改革封建衙门式的盐业制度,革除总巡、巡役名目,变原有的巡役为垣差二名,以消除官役对盐民的直接盘剥;撤销收盐忙工,改忙工为雇工;以体恤盐民作为盐业公司整顿第一要务,增草价,设草场,减轻盐民负担,提高雇工待遇,盐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据《同仁泰盐业公司整顿通章》记载:“雇工上手每人每月5元,中秋节赏各4元,年节赏各12元。下手每月3元,中秋节赏各2元,年节赏各6元。”公司另提供“饭食每日三餐,一荤一素,八人一桌,不准挑剔”。根据当年的生活水准,每月5元可以养活妻儿老小五六口之家。盐民工资十天发一次。同时,张謇还把设施建设作为公司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修理亭舍,改善盐民劳动条件,体现了人文关怀。


聚煎场经营的时间并不算长,原因在于雇工用煤煎盐,成本太大;聚煎生产方式开支又巨。清宣统三年(1911),聚煎场被迫停止生产,合并至三甲盐场。盐民仍领草散煎,再向公司缴盐,领取薪酬。




清代,淮南吕四盐场所产盐的盐质晶莹鲜洁,为淮盐之冠,曾供皇室享用,故又称贡盐,其中盐色上等者称为梁盐。梁盐之中,又分真梁、正梁、顶梁三个等级。顶梁又名冲梁,亦称上白梁,次于正梁,正梁又次于真梁。在改良盐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张謇将清代淮南梁盐进行加工提高,进一步试制精制盐,打造新一代“真梁盐”品牌。


新品牌“真梁盐”的生产新工艺,主要有3道程序。一是利用改良盐生产的头卤,或者以改良盐原盐化卤为原料,进行再加工。二是煎卤滤渣去杂成清卤(或称熟卤)。三是引进日本釜,将清卤进行焙炒。一般80斤的头卤经再加工后可获得11斤的精制成品盐。所产之盐“盐色莹洁,余味含甘”“日本盐工亦赞为盛味独绝”。该试制而成的精制盐产品即为“真梁盐”新品牌。


张謇试制而得的新一代“真梁盐”,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大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参加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获得最优等奖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加荷兰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又获得金质奖章。清宣统二年(1910),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即博览会)上,获得最优等奖牌;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状。


新一代“真梁盐”既开创中国试产精制盐先例,又开创了中国盐在世界获奖先河。张謇对此有言:“吃尽千般苦五年盐改,吕四真梁世博获奖。”


张謇采用公司制经营盐业,用股份制筹集资本,用雇佣劳动制组织盐民,是中国盐业新式生产组织的创始。张謇以三甲盐场为基地,整顿、变通旧法盐,采用板晒盐新工艺,利用自然界的太阳能替代柴草燃料,省出的土地资源又转为农耕垦殖,从而使吕四盐场由单一的盐业经济转变为盐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二元经济,既发展了生产力,又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以三甲盐场生产的“改良盐”为原料,试制精制盐,产生新一代世界品牌“真梁盐”。这些盐业改良成果的诞生地——三甲盐场,即是如今的吕四镇三甲盐场村。


三甲盐场的遗址遗迹是张謇开展盐政改革和盐务改良的重要历史见证,在中国盐业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先后有日本盐史专家、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暨四川理工学院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九套《海盐传奇》课题组等多批次人员,前往三甲盐场村参观、考察张謇所改良的板晒盐制盐工艺,采访部分老盐民。如何抢救、保护和利用好三甲盐场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应在盐场村创设三甲盐场陈列室,将之完整、系统地展示给世人,并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弘扬张謇艰苦创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