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我与章开沅先生的交往——纪念章开沅先生逝世三周年
发布时间:2024-07-23     


今年5月28日,是章开沅教授逝世三周年。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他除了研究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和外国教会学校史外,更是张謇研究泰山北斗式的专家学者。1984 年,张謇研究中心成立,先生被聘为顾问。我认识先生是在1987年的第一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亲听他的报告,亲见他的一本著作,而且面对面请他在张謇研究中心的信封上签名,开始对他产生了崇敬,渴望能阅读他的专著。后来好不容易在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图书馆借到了《开拓者足迹》一书,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部张謇传记。



1993年,我担任张謇研究中心兼职秘书长后,与先生的接触多了。先生前后十次的南通之行,我参与接待的有五次。先生来通,或者在外地出席有关张謇的学术会议,时任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会长的李明勋都要带尤世玮和我专门到先生的房间拜谒请教,听取他对张謇研究的指导,每次都有新的启发。


 1999年11月5日,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张绪武带领一批以先生为首的专家学者,为筹备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南通开展学术调研活动。这是先生第五次来南通。第二天下午举行张謇研究座谈会,在会上,先生最后讲话。讲话伊始,他回忆起1962年他第一次来南通查阅张謇和大生档案时,得到了南通领导的盛情接待。他说南通对档案资料的无私开放造就他成了一名张謇研究者,他对南通表达了感激之情。提到张謇研究他批评了学界的一种不正之风,实事做得不多但会议多、花钱多,会议结束就完了,有的会连论文集都不出。他指出张謇研究要成为张謇学,不是由学术会议的多少决定的,而是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先生讲到张謇研究连续性的问题时说:“如果本地人的研究不如外地人,本国人的研究不如外国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往往被淡漠而遗忘。这方面要有举措,是否可以考虑培养人才,如培养定向研究生,设立奖学金,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他问:“师范学院有无历史系?有无硕士点?没有,可以同其他学校联合培养。从资料的丰富程度来看,出十个八个博士也毫不困难。”又说,“南通要出著名的专家、权威!"提到1994年版《张謇全集》,他说:“懂行人一看就知道错误太多。我要改写《开拓者的足迹》,翻了《张謇全集》严肃的历史学家不敢用,我仍然看《柳西草堂日记》和《九录》。”他的这句话,对张謇研究中心的同志震动很大。


 第三天,李明勋与先生相约,在先生住宿的南通大饭店1606客房中专门请教,穆烜、尤世玮和我一起前往。四人坐下后,尤世玮首先对《张謇全集》因出版社赶时间造成差错较多的遗憾做了一些说明,提出研究中心打算搞补遗订正工作的设想,先生说,也只能是这样,用这一工作弥补一下。先生见到穆烜显得特别高兴,两次说到穆老是他研究张謇的引路人,并称之为老大哥。又讲到张謇,一位名人能留下那么多的资料,十分难得,话语之间充满着对张謇的敬佩之情。在交谈中,先生突发奇想说:“张赛是民营企业家的鼻祖,南通是民营企业家的圣地,民营企业家应该来南通朝圣张謇,全国工商联应该到南通来办企业家学习班学习张謇。"真是言出惊人,如雷贯耳,令我振奋!当天晚上,穆老也为先生这个想法专门打电话,要我重视这一大胆的新命题。关于张謇学,先生认为一定要有高层次的研究人才,说他已向张绪武提了建议,采用奖学金方式资助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开始人不要多,一两个就行,但要选好人,不要一读完就走了。如果有两三个博士、三五个硕士,张謇学慢慢就自然形成了。意思是要我们南通组建高层次的人才团队研究张謇。说到张謇研究的队伍,先生认为要以本地为主,因为真正集中精力研究张謇的比较难找,而南通不一样,可以专门研究。话题涉及张謇研究中心,说中心一直在坚持工作也不容易。他指导我们,以后研究会议可以小型化,七八个人,可以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出一本书。


 这一次先生来南通,对张謇研究中心的工作做了全面性指导,我们也第一次听到他对张謇学的阐述,受到了极大鼓舞。穆老十分赞同先生关于南通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的建议,要我向有关方面宣传,促成此事约一周以后,穆老又接到了张绪武的电话,反馈这次来南通考察的学者们对接待甚为满意,就先生提出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想与南通师范学院领导取得联系,让我们找一下联系方式。第二天上午,我就去师院找到了时任书记刘一平,报告了来意,又谈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问题。刘书记的积极性也很高,立即布置科研处在中文、历史、政教三个系的青年教师和毕业生中了解考研的对象。办企业家学习班也可能涉及南通工学院,该院有经济贸易系,办过厂长培训班,有一定的基础。我又向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报告以上情况,得到他的支持。晚上我向穆老汇报了两项工作联系的情况,他建议我直接写信给张绪武。三天后我写信给张绪武,报告了与两校领导的联系和南通工学院张謇研究的情况,附上两校领导的名片一并挂号寄出。事后李明勋专门召开了常务干事会会议,讨论《张謇全集》的订正、张謇研究人才的培养,物色撰写《张謇是民营企业鼻祖》文章的对象,落实先生的建议。后来全国工商联没有及时响应,说明条件尚未成熟,但我一直记挂在心,围绕该主题申报了相关课题。


 二


21世纪初,南通工学院领导要我负责筹建张謇研究所的工作,我受先生建议的启发,重点策划了“张謇与民营企业家研究"和“以张謇为中心的南通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两个项目。南通应该是培训民营企业家的最佳基地,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当时我65岁,精力尚好,主持了两个项目与蒋国宏教授一起开展资料搜集、理论探讨。经过一年左右研究,2002年,“张謇与民营企业家”课题成功申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次年,以《张謇是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张謇是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张謇是民营企业家楷模》《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驱领袖》《张謇与民营企业家素质》5篇论文,论证了“学习张謇,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学习张謇的最好环境是张謇的故乡和事业所在之地南通”。该课题为南通召开张謇15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2年,是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百年校庆,南通医学院和南通工学院的前身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立90周年,三校联合举办张謇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作为校庆纪念活动之一,我代表研讨会筹备组向先生发函邀请。不久,我又受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委托,为出版校庆专刊向先生约稿。是年4月26日,先生给我发来传真,一开头说:“刚从故乡湖州归来,得来函,南通将有三大举措,张謇研究稳步进展,非常高兴。"接着又说:“可惜我今年日程已经排满,11月之前已无法来南通参加盛会只有争取出席岁末的金泽荣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八月中旬,我与内人(黄怀玉)将应邀参加在汉城举办的‘韩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演讲。”关于校庆专刊约稿的问题,像先生这样的大学者为一个地方性高校校庆撰稿是杀鸡用牛刀了!然而,事出我意料,几天后又收到了先生与传真同一天的来信,全文如下:


 廷栖先生:


刚发传真,忽思及一法可以满足贵校学报部分需要,即是否可以重发我的一篇旧稿,因为此文虽收入《实斋笔记》,但迄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

事多且乱,应接不暇,事出无奈,只有出此下策,或可聊供采择,请您酌定。匆祝教安

                                                                                                                           章开沅上

                                                                                                                           2002.4.26


 先生对一个初次交往后学之人的请求,竟如此认真,想方设法满足对方要求,可见先生的为人!先生的文章《百年树人,一往情深——张謇赠通师毕业生诗述略》引述了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未逾两月,啬公谢世,此几乎绝笔矣)张謇书赠天水籍南通师范毕业生王新令的诗卷。其内容介绍了赠书的由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借此,充分展示了近代教育家张謇为兴办教育呕心沥血和对年轻学者的诚挚情愫。这篇文章与校庆纪念特刊特别契合。从中可见先生对张謇故乡南通情有独钟。



2002年9月,张謇研究中心与南通市档案馆协商,共同编辑出版《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将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和南通市档案馆合编的纺织编(Ⅰ)继续编下去,启动了纺织编(Ⅱ)的编辑工作。为此,是年11月27日,由我当代表发函邀请先生为纺织编(Ⅱ)撰写序言,以便在第二年的6月,南通召开纪念张謇150周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之前出版。12月17日,先生寄来了近2000字的文稿。先生的序言,我是第一个读者。先生在序言中除了介绍张謇留下的档案资料丰富程度和学术价值外,特别强调史料工作和学风问题的重要,批评了“当今学风最大的毛病就是日趋浮躁,许多人不愿在史料上做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因而不少论著缺乏具有深刻内涵的独到见解,缺乏原创性”。先生借此机会针砭时弊,倡导学术界端正学风,引导张謇研究健康发展。


 2003年4月,在扬州举办纪念张謇150周年诞辰高级论坛期间,张绪武召集部分与会专家座谈,讨论再版《张謇全集》的问题,先生再次提到严肃的历史学家不敢用1994年版《张謇全集》的情况,说明重编的迫切性,先生认为现在是重编的最好时机,此番座谈会令我印象深刻、深受教育,深感张謇研究中心使命重大、压力不小。


 2005年,先生来南通出席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与中国企业家张謇的人文关怀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在会上除了发表《谈谈我的张謇研究》之外,还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学术总结。是年9月8日,正是先生八秩华诞之际,张謇研究中心将先生在会上所作学术总结的录音刻成光碟,作为生日礼物寄给先生。当时我们会务组根据录音形成的纸质文本,有个别地方因音量太小听不清,需要请先生审校。加上研究中心为《张謇研究年刊》的创刊邀请先生撰写发刊词,就由我代表张謇研究中心写信给先生,一方面庆贺先生的生日,另一方面为两篇文稿的校阅与撰写之事发函给他,先生很快便回信表示感谢。


 先生以《我的祝愿》为题代发刊词。在《发刊词》中指明南通张謇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我始终认为,南通应该成为真正的张謇研究中心,此乃张謇研究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原因是“外地(包括海外)优秀的张謇研究者虽然不乏其人但大多是个人行动,缺乏必要的当地群体依托。加以现在人的流动频率甚高,更难保证其研究取向专一无变。南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理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张謇研究的真正中心。这里不存在谦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承担历史重任的强烈使命感”。并表示,“为《张謇研究年刊》的出版欢欣鼓舞,期盼此刊越办越好,真正成为能够发挥张謇研究中心作用的优秀学术园地”。而且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张謇的家乡研究张謇,用张謇的精神研究张謇,以严谨的研究发扬张謇精神,把南通乃至全中国建设得更好,这就是我对年刊的诚挚祝愿”。先生对南通怀有深厚情感,一生亲临南通十次之多,最长时间达半月,对南通的张謇研究抱有殷切期望,对南通的诉求有求必应,亲切指导,是南通之大幸。


 2005年张謇研究中心启动新编《张謇全集》以后,为了编纂的体例问题和全集出版前邀请先生写序言等,我多次写信打扰他,先生均满足我们的要求。2016年,现任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会长张小平带领我们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拜访先生,我具体汇报关于邀请国家社会科学院林刚研究员领衔组建大生集团史编撰项目组一事,先生耐心地听完以后也很认可,说林刚学统计的,意思是适合的。可惜的是林刚研究员由于身体原因面搁浅至今。先生平易近人,我们在他面前无拘无束,有一次他讲述他以张謇的精神面授锦囊策的故事。先生说,有一天,他的一名在武汉行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研究生,突然被调动去下面十堰市担任领导。十堰市是武汉市有名的落后艰苦地区,这位学生情绪低落地找到了先生。先生并没有多说什么,拿出了自己的《张謇传》送给他,要求他回去好好看看,尤其指出张謇关于“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句名言。这位学生得到启示、鼓励,以张謇的名言为精神动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奋工作,几年后为改变该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出色业绩。之后,这位学生又找到先生,向他报告自己被调回了武汉工作,并且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先生向我们讲述这一生动的故事,说明张謇的魅力,也意在要求我们以张謇的精神去研究张謇,建设好南通这一张謇学的中心和基地。今天我们纪念先生仙逝三周年,缅怀先生的教导和殷切期望,应该以实际行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促成张謇研究的学术分支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延续、不断地深化!


(作者简介:南通大学教授、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学术顾问)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