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七)
发布时间:2018-09-10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从一九四四年五月下旬到十月,为反据点斗争时期。这一期间,四分区党政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以军事胜利为先导,对日伪展开了强大的夏秋季军政攻势,大量拔除日伪据点,夺得了反“清乡”决定性胜利。

 


反据点斗争的序幕


在反“清乡”斗争进入到反据点斗争的前夕,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战局的形势和中国解放区战场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国际战场上,一九四三年,苏联卫国战争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会战,由防御转入进攻。一九四四年,德军防线全部瓦解;夏季,苏联红军收复了全部国土。苏联红军的胜利,使美、英可以抽调一部分兵力到太平洋方面来,发动对日本的进攻,日军的处境更为不利。

 

在中国解放区战场,八路军、新四军连续出击,更增加了日军的困难。三月,苏中军区取得了“车桥战役”的重大胜利。日伪在四分区实施“延期清乡”后到处构筑据点,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只有四五个日军,有的据点则全由伪军驻守;日本军方对伪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调防,日伪之间的矛盾加深;日伪在“延期清乡”、“高度清乡”后,满足于形式上的“成就”,出现思想麻痹,纪律松懈的状况。而四分区抗日军民,则在地委“坚持公开斗争,加强辅助斗争,麻痹敌人,求得斗争形式之缓和”的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整顿了组织,积蓄了力量,一度显得特别困难的斗争局面已经开始扭转。地、县、区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整风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整顿了作风,增强了党性,达到了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拉到“清乡”区外作战的的一师三旅七团和四分区特务团等主力部队,在参加车桥战役后,集中到宝应的曹甸以及东台的北行整训,开展了练兵活动,政治、军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进入初夏后,青纱帐遍地而起,开展游击战也很有利。

 

斗争形势发展至此所呈现的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表明:四分区军民奋起反击日伪,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斗争局面,夺取反“清乡”斗争决定性胜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苏中区党委和四地委果断地作出了对日伪开展反据点斗争的决定。

 

反据点斗争是从童家甸战斗、竖河镇战斗开始的。

 

童家甸据点位于如皋掘马南区腹地,与南通县的二窎据点遥相呼应,是日伪安插在从金沙到掘港这条线上的“钉子”,这对抗日武装的活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一九四四年五月,四分区特务四团,从东台北行出发,穿过日伪竹篱笆封锁线,进入如皋县串场河南“清乡”区作 战。五月十一日,在掘马南区区队和基干民兵的配合下,击退了从童家甸据点出动的日伪军。第二天一举攻克童家甸据点,十三日,日伪重占童家甸,强拉民夫,修筑碉堡等工事,以图固守。十九日夜,特务四团团长程业棠率部强攻,伪军死守碉堡作困兽之斗。四团指战员勇猛战斗,经数小时激战,击毙伪军二十三名,生俘六名,胜利结束了战斗。驻二窎日伪军赶来增援,亦被击溃。苏中四分区(三旅兼)司令部、政治部于十四日召开庆功大会,嘉奖了 童家甸战斗中的战斗英雄沈鹤居、段邦选、施奎、姜文生、缪四香、季汉民、刘德余七人,号召全分区部队指战员向他们学习。

 

竖河镇位于东南地区海中、吕四 、海东三区的腹心地带,为沿海一带南北交通必经之要道,战略位置比较重要。日伪在这里构筑据点,残害群众。五月二十二日晚,东南警卫团一部乘竖河镇据点日军调走,仅留伪军一个分队驻守之机,发起进攻。突击排首先解决了伪军巡逻队,接着突破外围工事,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迅速向纵深发展。警卫团团长王澄、政委洪泽、副政委鲍志椿率警卫团后续部队在海东区队配合下发起总攻,迅速解决了战斗。参战的民兵和群众随即平毁了碉堡工事。数日后,竖河镇附近的中央镇据点伪军两个班携枪反正。

 

与此同时,分区特务四团、各县警卫团和区队,在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在各地主动出击,进袭了九门闸、鲍家坝、蔡家墩、汇龙、久隆等日伪据点。在南通,通西独立营两个排在沈家店与日军遭遇,经激战,歼日军小队长等十多名。攻克童家甸据点等军事斗争的胜利,揭开了反据点斗争的序幕,它标志着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进入了主动反击日伪的新阶段。

 


主动反击 大量拔除日伪据点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四地委根据苏中区党委的指示,作出了《关于开展夏季对敌全面攻势的决定》。确定六、七两个月对敌斗争的总任务是:开展夏季全面攻势,打破日伪“清乡成功”的幻想和正在部署的“扩展清乡”阴谋,运用各种战术,大量攻克日伪力量薄弱的据点,并给运动中的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敌反击。

 

四分区广大军民坚决执行四地委的决定,夏季攻势全面展开。广大军民根据各地日伪据点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战术,对日伪军的战略性据点(南通城、金沙、掘港、汇龙等镇据点),以袭扰为主,并利用有利时机,打击其卫星据点,以造成“清乡”首脑机关的恐慌混乱,策应中心区的反据点斗争。对一般性大据点,以政治攻势为主,争取伪方人员,孤立日军。对交通线上的封锁据点,以破击、切断、孤立为主,有条件的,则予以拔除。将深入根据地腹地守备兵力薄弱,与大据点之间交通不便的日伪据点,列为反据点斗争的主要目标。

 

在东南地区,六月一日,启西区队在汇龙镇到圩角镇的大路上伏击,毙、伤、俘伪警二十余名;六月十二日黄昏,东南行动大队和海东区队,智取利民镇据点,俘伪军四十九名。同日夜,五堤乡民兵队长吴振清带领十五名基干民兵和四十多名青壮年,奔袭五堤检问所,迫使伪警缴械投降。

 

在南通县,以反据点为中心的群众性游击战也十分活跃。通海地区的通海大队,在县警卫团的支援下,于六月七日,进袭金沙附近的侯家油榨据点,十一日,又攻入位于长江边的老洪港伪军据点,打垮了从张芝山前来增援的日军。十三日,南通警卫团在三余区队配合下,强攻海晏镇据点,伪军投降,日军凭借碉堡顽抗被烧死。接着,又攻下九门闸据点。海晏镇、九门闸据点的攻克,打通了南通与如皋和东南地区沿海的通道,大大便利了部队的运动。

 

六月中旬,苏中区党委在《关于当前反“清乡”决定》中指出:反据点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用一切办法来达到反据点斗争的胜利,使敌人被逼放弃小据点,集中大据点,并使大据点一个个处于孤立局面”。在苏中区党委的《决定》鼓舞下,四分区军民把正在展开中的夏季反据点斗争推向了高潮。六月下旬,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参加车桥战役后,奉命返回四分区作战,反击日伪。二十二日,七团从东台唐洋出发,奔袭如皋县沿海地区的八总庙、南坎日伪重要据点。二十三日,驻縀茶日军加藤中队一百余人和伪军二十六师欧阳志诚部四百余人,轻装奔袭如中地区,七团指挥机关和直属队在耙齿凌附近与日伪军遭遇。团长彭德清指挥果断,在如皋县警卫团和当地民兵的配合下,将日伪层层包围,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英勇战斗,俘虏日军十四名,其余日伪军被全部歼灭。日军中队长加藤大尉亦被击毙。这是苏中继车桥战役后取得的又一大捷。七团指挥员陈福田、陈新、陈守贤、王祥、黄成奇、靳根银等人被评为战斗英雄。


如中战斗胜利后,七团挥戈东进,协同分区特务四团攻打南坎据点。六月二十六日夜,在三千民兵配合下,将敌包围。凌晨一时半,向日伪军发起攻击。战斗到下午二时,俘伪军一百余人,其余伪军被全部歼灭。接着向盘踞在主碉堡内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了攻击,由于日军拒不投降,只得将其全部压入碉堡底层烧死。驻掘港的日军中队长丹木率日伪军来援,七团设伏于界河村,击毙丹木以下日军十名。南坎战斗中汤士洪、吴福云、赵伟江、姚永泉、张鹤峰、张小发等被评为战斗英雄。七月一日,苏中军区、新四军一师领导人粟裕、叶飞、刘先胜、钟期光给四分区陶勇、吉洛发来嘉奖令:“如中胜利,南坎攻克,捷音传来,全师共庆。两次大捷对于打击敌汪‘扩展清乡’阴谋,意义重大。”攻打南坎,是苏中军区和四分区的重大决策。南坎据点被拔除,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重要通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六月下旬,在如中、南坎战斗连战连捷的鼓舞下,南通警卫团及区队、民兵,突入三余镇,捣毁了日本侵略者经营的“江北公司”,歼灭伪军一个班。当夜又乘胜围困,逼走北兴桥据点守敌。月底,海防团俘获日军运输艇两艘。

 

在夏季攻势中,四分区军民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破击战。七月初,主力部队掩护南通县上万群众,在南通城郊和平潮、姜灶、北刘桥等地,拆毁桥梁四十座,破坏公路多处,缴获大量电线,使唐家闸与南通城之间的电话中断,南通城断电三天,日伪头目恐慌异常。五日至七日,又将金沙、掘港附近公路挖断,烧毁沿路“爱护村”哨棚。东南警卫团掩护群众破坏了久隆、汇龙、三厂、四甲、吕四等据点附近的公路、电线,拆毁桥梁七座,同时还袭击、攻克、逼退了一批日伪据点。

 

七月中旬,日伪实行疯狂报复“扫荡”。十三日,日伪军从如皋城、海安镇同时出动,合击如皋县的苴镇。在苴镇、王家潭一带由于遭到地方武装和民兵不断袭击,加上大雨淹没道路,日伪军被迫于十六日窜回。十七日,栟茶日伪军四百余名,丰利日军八十余名,进行第二次报复“扫荡”。地方武装在岔北丛家庄渡口堵击,杀伤日伪军二十余名。接着,双岔北游击队、民兵伏击成功,击伤日伪军四名。入夜,抗日军民四面袭扰,日伪军被迫西窜。十九日,日伪军在西窜途中,又被地方武装和民兵打死打伤十七名。二十日,日伪军分数路窜回据点。

 

粉碎日伪报复“扫荡”后,四分区的反据点斗争更加活跃。通西地方武装配合四分区主力接连拔除了横港桥、牛桥子、韩家老园、大于家桥等日伪据点。七月三十一日,四安游击队化装进入南通城,袭击伪警察所,缴获步枪七支。八月十七日,余西区区队伏击日军,战斗英雄孙茂林与日军中队长织田肉搏,将其刺死。八月二十三日,日军运输船“久西丸”迷航搁浅在掘东海面,当地民兵联防队队长吴品章带领队员六人,凭五支老式步枪,截获了人、船,俘敌七人,缴获汽油二十桶和大批弹药等军用物资。

 

在武装拔除日伪据点同时,抗日军民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日伪军和“清乡”人员军心动摇,意志消沉。驻三阳镇日军有八人悲观自杀;东新镇据点伪军三十多人开小差。这一时期,向抗日民主政府自首的有伪团副两名,伪乡长五十一名,伪保长四百八十一名,伪事务员四名。七月份,海门七八两区的伪区长先后逃跑。南通县有七名伪区长同一天宣布“辞职”;金沙地区半个月中八十五名伪乡保长向民主政府自新;有一百〇二名伪军携枪反正。

 

这期间,苏中二、三分区抗日军民,积极配合四分区反据点斗争,对日伪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势,先后攻克洪家垛、戴家窑、西团、石庄、虾蟆圩等处据点。夏季攻势中,四分区军民以强有力的军政攻势,拔除了五十二个日伪据点,打破了日伪的分割封锁,收复了大片被日伪 “清乡”侵占的地区,扩大了抗日武装的回旋余地,并为开展更大规模的反据点斗争积累了经验。

 


扩大战果 发动新的军政攻势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苏中四地委发出《关于秋季工作的指示》,要求整个“秋季工作仍然以加强对敌斗争为前提”,对日伪发动新的军政攻势。八月底,如皋县警卫团在民兵、群众配合下,首先在汤园地区攻下杨家码头据点,而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日伪军防守松懈的靴筒池据点,战斗仅用二十多分钟,就击毙伪军八名,俘伪军四十六名。汤家园据点的伪军团长朱开聪得悉后,急调汽车三辆,率伪军增援,抗日军民在张港桥附近设伏,毙俘伪军三十一名,朱开聪被击伤。栾家甸、南横港桥、季家园、杨家桥等据点伪军一片惊恐,急忙撤走,躲进汤家园据点,一个多月不敢外出骚扰。汤园区杨曹乡的一支以贫苦窑工为骨干的民兵队伍,充分利用本地河网纵横,“夹车路”(处于两条平行河道中间的小道,称“夹车路”)多的特点,搭浮桥、打暗坝,筑“生死门”(在“夹车路”上,拦路筑土墙,留下仅容一人通过的孔道,便于隐蔽自己,杀伤敌人,当地群众称之为“生死门”,造成易守难攻的复杂地形,不断给来犯日伪以打击、在日伪据点包围之中、顽强坚持了原地斗争。日伪哀叹:“宁过九条江、不进杨曹乡。”秋季攻势中、杨曹乡民兵、群众围困三角渡据点,封锁出路,断绝粮草,破坏水源,同时发起政治攻势。三角渡据点伪军少粮缺草,被迫撤走。拔除杨家码头,打破了日伪对如中串场河南北之间的分割封锁,便利了“清乡”圈外抗日军民对汤园地区斗争的支援;逼退了三角渡、栾家甸等据点的日伪、大大改善了汤家园地区斗争的局面。

 

如皋县串场河以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是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报社和医院、被服厂、军工厂、印刷厂等后勤单位长期驻扎的地方,这里的抗日军民在如皋县委的领导下,与“清乡”区内的抗日军民休戚与共,并肩战斗,粉碎了日伪一次又一次的“扫荡”、“清缴”,保证了领导机关和后勤单位的安全、如皋县委为粉碎日伪“扩展清乡”〔日伪于一九四四年七月签定协议,将靖江、泰兴、如皋(指如西和如皋串场河以北)列为“扩展清乡”地区,并建立靖江、泰兴、如城、如安、如丰五个特别区。上述地区军民为反对日伪“扩展清乡”做了充分准备。由于苏中四分区夏秋季反据点斗争的胜利,日伪受到沉重打击,“扩展清乡”阴谋以流产而告终〕,发动群众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秋季军政攻势中,区队、民兵是反击日伪的又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东南地区富南等乡的民兵、群众,从七月下旬就开始围困富安镇据点。入秋,发动了数千群众,抽桥断坝,耕翻大路,断绝富安镇与其它据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白天组织神枪手有效地杀伤敢于越出据点工事的日伪军;夜间,不断地进行袭扰,终于迫使日伪军十月二十二日从富安镇撤走。在围困、逼退富安镇据点日伪军的斗争中,富余区队神枪手王祥一人就杀伤日伪军多人。富南乡民兵大队长何凤升出色地领导和组织了这一斗争,被誉为四分区“八万民兵的旗帜”。九月二十七日,海东区队配合东南警卫团攻击海复镇据点,毙俘伪军五十多名。这个区队在九、十月份还三次袭击日军机动队,打死打伤日伪军三十三名,日军中队长管元亦被击伤。

 

在南通,九月二十五日,余西区队在三余镇至四甲公路上伏击,消灭日军中队长元和夫以下十二名。十月二十二日,抗日游击队突袭南通城郊龙王庙伪警察分驻所,毙伤伪警察九名,缴枪十余支。

 

通海地区是日伪控制海启地区的跳板,是敌我必争的战略要地,日伪派有重兵驻守,在较长时间内,抗日军民只能开展隐蔽斗争。一九四四年初,通海行署恢复,公开的武装斗争逐步开展。

 

夏季攻势中,曾多次袭击日伪据点和张芝山的出扰之敌。十月,南通警卫团在参谋长贾鸿钧率领下,挺进到通海地区活动,与崔德耀领导的通海自卫总队配合作战。十月二十六日,强袭川港镇据点,毙俘伪军三十多名,缴获武器一批。在敌伪控制比较严密的通海地区,拔除川港镇据点,对日伪震动很大,鼓舞了通海地区群众的斗争情绪,使这个地区的斗争出现了新局面。

 

在秋季攻势中,四分区军民开展了缴日军“九六式”机枪(日本纪元二五九六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研制的一种新式机枪,称“九六式”机枪。其特点是轻便,装有刺刀和夜间瞄准器,射击精度较高)竞赛。九月二十七日,海中区队用“引蛇出洞”的办法,在悦来土匡河附近割断电话线,第二天日军带着一挺“九六式”机枪出来抢修,海中区队伏击成功,击毙日军两名,缴获“九六式”机枪一挺。十月一日,东南行动大队五名队员化装成给日军送中秋节礼的农民,进入崇海镇据点,队员黄士奇乘日军不备,敏捷地闪进营房,夺得“九六式”机枪一挺。十月十三日,南通警卫团和通西独立营在何家桥伏击流动“清缴”的日军两个小队及伪军一个排,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除俘敌三名外,其余日伪军全部被击毙,缴获“九六式”机枪两挺。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分区军民超额完成了陶勇司令员提出的缴获十二挺“九六式”机枪的任务。

 

一九四四年的夏秋季攻势,战果辉煌。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进行大小战斗四百五十六次,其中主力部队一百三十三次,地方武装一百九十二次,民兵一百三十一次;攻克据点二十五个,逼退据点四十四个;毙伤日军七百多名,俘日军五十八名;毙伤伪军八百多名,俘伪军一千二百多名;伪军投诚、反正一百多名;缴获火炮十六门,各种枪支一千五百多支,击毁汽车十二辆,汽艇一艘,平毁碉堡两百多座。

 

夏秋季以反据点为中心的军政攻势,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从此,日伪“清乡”已是纸上谈兵。苏中四分区军民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的伟大胜利。


 

继续打击日伪 积极准备大反攻


一九四四年底至一九四五年春,苏中四分区抗日军民在继续反击日伪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武装建设、民主建设,发展生产,迎接大反攻的到来。

 

在取得夏秋季攻势的胜利后,为了部署新的斗争,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下旬,四地委召开了扩大会议,地委书记吉洛作了《关于今冬明春工作》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根据地对敌斗争、武装建设、民主建设和注重城市工作、加强教育工作、发展生产等具体任务,以迎接大反攻的到来,地委扩大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春节前后,各地群众游击战十分活跃。东南行动大队深入吕四镇日伪据点,击毙伪区长张永奎等四人。南通县二甲镇伪“清乡”警察中队在地下工作人员的策动下,打死了伪中队长,携械向抗日民主政府投诚。一九四五年二月初,启东汇龙镇据点两名日军向抗日武装投诚,后加入反战同盟。二月五日夜,如皋县桐本区区队做好了童家甸两名伪军班长的工作,里应外合,一枪未发,俘虏了伪军两个班。二月十五日,如皋警卫团在区队、民兵配合下,猛攻二十二总据点,伏击栟茶援军,歼伪军一百五十余名。二月十七日,东南地区地方武装袭击聚星镇据点,俘伪区长以下二十八名。三月一日,一架日本运输机迫降在三余镇东北二十余里的海滩上,南通警卫团闻讯后,立即派出部队赶到该地将敌包围,激战竟日,全歼日军少佐野中,大尉广濑,中尉阿部,少尉印钥等官兵二十四人,缴获“九六式”机枪两挺以及其它军用品。三月十六日,如皋掘东区队、民兵,奇袭大豫镇据点,毙日伪军十五名,俘伪军六名,救出被抓去的群众四十余人。

 

一九四五年春,苏中四分区各县从下而上广泛开展了评选英雄模范的活动。各个县、区层层召开了表彰英雄模范大会。三月十日至四月二十一日,苏中四地委、四专署、第四军分区在东台三仓河召开了四分区英雄模范庆功大会,大会表彰各县和分区直属机关部队英雄模范一百九十六人。其中有一等战斗英雄黄士奇、孙茂林张顺清、胡孝义;一等神枪手王祥;一等民兵英雄何凤升、陈德、孙启祥;一等劳动英雄朱茂才、杨仁兴、杨兴雨;一等模范工作者唐桂文、李桂英等。群英会上还展览了苏中四分区军民缴获的各种武器、器材等。

 

盛况空前的表彰英雄模范的群英会,是苏中四分区抗日军民两年浴血奋战成绩的总检阅,是一次总结交流反“清乡”斗争经验的大会,也是积极准备对日反攻的动员大会。会后,苏中四分区党政军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与全国人民一起,积极准备对日本侵略者的大反攻,以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结 束 语


苏中四分区军民的反“清乡”斗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华中敌后战场上的一场极其尖锐、残酷的生死大搏斗,这场斗争错综复杂,既有军事的斗争,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的斗争;既要同日伪作斗争,又要同封建妥协投降势力作必要的斗争。在河网交错,既无屏障可依又不能挖地道的江海平原上,四分区军民不间断地进行了近两年的艰苦斗争,这在全国其他各个根据地中是少见的。

 

在反“清乡”斗争中,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四地委制定了一整套对敌斗争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科学地估计敌我双方的力量,及时分析斗争形势的变化,充分发动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因地制宜适时适当地开展各种辅助斗争。广大军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历尽种种艰难险阻,粉碎了日伪的各种阴谋诡计。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三年四月至一九四四年十月,四分区军民作战二千六百余次,毙、伤、俘日伪军五千六百余名,缴获枪支二千七百余支,终于赢得了斗争的伟大胜利。

 

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这一地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打破了日伪企图在苏中以至全华中进行“清乡”的罪恶阴谋。在斗争中,四分区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积累了在平原地区对敌斗争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这一地区在解放战争中胜利地坚持敌后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在反“清乡”斗争中,四分区军民作出了重大牺牲,大量财物被掠夺、烧毁,群众死难上万人,县、区、乡干部牺牲一百〇四人,部队指战员伤亡近千人。七团团长严昌荣,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椿,南通警卫团团长殷逸,如皋掘马南区区长白桐本等,在反“清乡”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为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英勇作战、光荣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员、新四军指战员、干部、民兵和人民群众,永垂不朽!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