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前言
发布时间:2018-09-08     


江苏省南通市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三面环水,形同半岛;南与上海、苏州、无锡相望,北与盐城接壤,西与泰州毗邻,向有“江海门户”之称。清末民初之际,南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和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在全省居于领先位置,产业工人和在校学生的人数,在全省占有相当份额,经济社会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北翼相对突出,是多种社会势力关注并争相发挥影响的区域,也是江苏省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


五四运动期间,反映不同政治主张的报刊书籍进入南通,在知识分子中,结社、集会、创办刊物,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发表各自主张,成为新的社会现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南通地方组织建立后,领导政权组织结合斗争需要创建财政经济体系以来,南通各级政权组织联系具体实践,遵循党的路线,贯彻落实党的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农工商活动纳入战时斗争体制,成为适应斗争需要,改善民生,克敌制胜的重要载体,为南通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南通革命根据地的空间位置,与现行的南通市行政区划范围大致相等。本书述及的史实是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以后,1949年9月底之前,与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密切相关的革命财政经济方面的史实。


1946年8月,南通现行区划辖区中的海安、如皋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和崇明属于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建立隶属专员公署的南通市人民政府,实现了全境解放(崇明1949年6月解放,1958年划入上海市)。南通革命根据地整体上成为解放区,进入承担起建设解放区,积极发挥革命财政经济的影响力,支援前线,迎接新中国创建的伟大历史阶段。


南通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建党初期,全市就有许多进步青年追求真理,寻求解放和改造中国的道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吴亚鲁就是杰出代表。早期的革命家恽代英、袁玉冰分别在大生纱厂、南通师范发展党员。1926年4月,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建立。同年春夏间,中共江苏第一代用师范(即通州师范)支部建立。到1927年,如皋、南通、海门相继建立了中共县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1927年和1929年,南通地区先后成立了党的江北特委南通特委和通海特委,其中南通特委、通海特委相继于1928年4月发动如泰农民暴动(史称如泰五一起义),领导通海如泰一带农民建立农会,组织赤卫队,于1930年4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终因敌强我弱,于当年10月失败。斗争中,曾形成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是当时全国15块红军游击根据地之一,地跨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靖江、泰兴等县,根据地中心区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在游击根据地内进行了建政、分田的尝试。范围不大,且处于草创阶段,后来又因军事斗争的失利未能坚持下去,但它是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人民对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其后的革命斗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新四军东进,苏北指挥部一度设在海安镇,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也在海安镇召开。刘少奇、陈毅等同志多次在海安镇、曲塘镇召开过新四军负责人会议和联合抗日的统战会议。海安籍著名爱国士绅韩紫石,坚持民族气节,为联合抗日作出了贡献。1940年11月初,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进驻通如海启地区,开辟了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即稍后的苏中四分区)。此后,中共南通地方组织领导南通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敌后斗争。各县人民组织了警卫团,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从1943年春天起,南通抗日军民进行了抗战史上最残酷、最艰巨的反“清乡”斗争,粉碎了日伪的“清乡”,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誉为可以和冀中地道战相媲美的中国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载入《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斗争,是南通革命青年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独裁的英勇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南通惨案”发生之后,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社论,周恩来同志就国民党的政治暗杀暴行发表了严正声明。闻名中外的苏中七战七捷,就有五战发生在本市海安、如皋境内。1946年10月新四军北撤后,南通解放区军民经历了极为艰苦的敌后坚持时期,与强敌进行了殊死的较量,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清剿”,恢复、巩固、壮大了阵地。南通人民经过20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49年2月初迎来了市区和各县的新生。


革命根据地,是革命赖以存在的基地、基础。广义上的革命根据地是指革命斗争所依托的特定空间的人财物等资源掌握利用并践行政治路线,实现革命目标的一切革命活动要素的总和。一般是指人民革命军事指挥的中心地,是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是革命力量“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①,是革命战争的后方。本书言及的南通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通地区人民子弟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战争中在南通地区创立的革命根据地,包括在与江苏其他地区军民共同创立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后期亦称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解放区(即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内。具体地说,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中的通海地区(俗称南通东乡),如泰地区中的如皋县西部、东部地区和海安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苏中四分区,苏中三分区的如西县,在不同时段分属苏中三分区、兴东泰特区(地区)的海安地区(包括泰县东部地区——泰东行署——泰东县,联抗地区——海北办事处——紫石县等);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中一分区中的东南(海门、启东)、南通、如东、如皋、紫石县,此后从华中一分区划出的九分区和仍属一分区的如皋县、紫石县(后改名海安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苏北南通行政区和苏北泰州行政区中的如皋县、海安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定的财力物力是革命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因其存在的时间较短,不具备建立自己的财政、发展自己的经济的条件。南通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在专署和县级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及财经机构,开展了必要的又具备可能条件的财政经济工作,包括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商业、运输、邮电等。通过财政经济工作的开展,保障了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供给需要,改善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劳苦大众的生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财经干部,积累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丰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认真回顾总结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