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汉至五代南通境内的主要经济活动
发布时间:2018-09-08     

 

汉代,今南通地区的西北部重新涨出。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通过四次大规模的沙州连陆,扶海洲(今如东县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区一带)、东布洲(今海门、启东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后与大陆连接:公元5世纪,逐渐发育壮大的扶海洲与扬泰岗地相接,长江北岸沙嘴向东延伸50多公里,到达今如东长沙,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第一次沙洲连陆;10世纪初,胡逗洲胡逗洲,初名壶豆洲,南朝梁时(502~557年)已出现。至唐初,形成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江中岛屿,相当于今南通城区和通州平潮、刘桥、西亭一带。10世纪中期,后周政权在此设立通州。与如皋大陆并连成通州大陆,长江北岸沙嘴延伸至今余西一带;11世纪中叶,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长江口北支岸线延伸至今启东东北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海门直隶厅诸沙洲、崇明外沙与通州大陆重新涨连明清之际,长江侵蚀通州陆地,古海门县坍没,之后又从长江口陆续涨出二三十个沙洲。,今南通境域至此大体形成。


在沙洲与大陆的不断并接中,南通古代社会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汉至五代为南通古代经济发展的前期。自古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避战乱,长江口新生的沙地成为移民的乐土。西晋末,北方民众大批南迁,海陵以东一带人口增加。汉至五代,南通地区居民最初从事渔盐业生产,继而发展农业。五代时州城建成。

 

一、盐业生产的肇始

 

盐业是南通地区最早的产业。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招“天下亡命人”在如皋蟠溪地区煮海水为盐。为积贮海盐,在泰州以东开设海陵仓,并开凿茱萸沟,自广陵茱萸湾(今扬州湾头)至海陵(今如皋汤家湾)。如皋蟠溪地区所产海盐通过茱萸沟销往吴王刘濞的封地3郡53城。

 

从南北朝到唐末的400余年,胡逗洲得到开发,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太平寰宇记》)。唐初(约618~626年),朝廷在胡逗洲设盐亭场,属广陵郡。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在胡逗洲一带设置税务机构,检校盐产,征收盐税。唐代,市境北部地区盐民被正式登记编入亭户户籍,专事煮盐纳官,后代历朝承袭这一丁籍制度(又称灶籍)。煮盐工具由汉代时一种称为牢盆的大铁锅,改进为盘铁和锅。

 

中唐起,海盐生产不断发展。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其中大约有1/2为今南通市境各盐亭所产。淮南地区所产盐号称“吴盐”,诗人李白盛赞“吴盐如花皎白雪”。盐的销售,最初由官府直接运销,后转卖商人,由商人承担运销。

 

晚唐太和五年(831年),析海陵县东境5乡置如皋场,市境北部的部分地区(今如皋及如东的南部、中部)各煮盐之所归其管辖,这是市境内最早单独建置的盐政管理机构;今海安和如东的北部各煮盐之所则直属海陵监。五代南唐时(937~626年),在静海镇(今南通城区)设有东海都场和永兴场。东海都场官负责漕运本地所产海盐,供给扬州及江南地区。

 

唐代前期,淮南通泰盐沿长江、淮河自由运销。中唐大历年间,开始划分池盐、海盐(当时称末盐)行销地界。大中年间明文规定越界兴贩为私盐,判罪可重至死刑。五代时,对越界贩盐处理苛严,后唐明宗时规定,越界兴贩者处极刑。市境南部设有负责捉私茶盐的巡检使。

 

二、农业的早期开发

 

关于南通北部地区农业的早期开发有两段史料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刘昭补注:“扶海洲上有草名蒒,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至冬乃讫……”这段文字,记录了东汉以前扶海洲上住民采集野生植物为食的情形。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说:“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

 

唐至五代,农业开发形成规模。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如皋人已采用“风脱水”工艺加工萝卜干。唐时日本和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写舟行经如皋到海陵的沿岸景物,“杨柳相连”,“竹林无处不有”,“白鹅白鸭,往往多有”,“有人养水鸟(指鹅、鸭),一处所养二千余”,反映当时农副业生产的盛况。到南唐统治时,通州、如皋县和海陵县海安地区已普遍种植稻、麦、桑、麻等作物。栽桑养蚕及原始手工缫丝、织绸生产已较为普及。苎麻由安徽传入海安、如皋一带,农民收割后,手工纺织夏布、纳鞋线等。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筑捍海塘。北自盐城,南抵海陵县,长140余里,拒咸挡潮,保护农田,屏蔽盐灶,对堤内农、盐生产“其功甚大”(《宋史·河渠志》),故又称常丰堰。此堰还使以后的黄海泥沙尽数积于堤外,加快了滩涂的扩展。

 

三、营建州城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地处江海门户的南通成为江海防的前沿。唐乾符二年(875年),胡逗洲上设有狼山镇,置镇遏使,归浙江西道节度使节制。唐末,今南通城区及周围地区称静海,长江口新涨沙州称东洲。唐天佑四年(907年),姚存割据海陵东二洲(即胡逗洲和东洲),设东洲静海都镇,由其子姚廷珪镇守。姚氏家族的统治长达50年,先后隶属于吴、南唐政权。期间,建城池修官廨,“城而居之”,为南通建城之始。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政权攻克静海,同年改为通州,上隶扬州,领静海、海门两县,这是通州建州之始,州名蕴含“据江海之会,通吴越”之意。静海制置副使王德麟在州治筑土城,立东、南、西、北四门,整个城区略呈方形,城周六里七十步。此后,在城的周围利用天然湖泊开挖护城河(濠河),城内开挖市河。城中有东西向、南北向十字交叉的长街,全城通道分大街、街、巷三级,呈“井”字排列,街的两侧为巷子,民宅均匀排列在巷子两侧。这是南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建城,为当时府州城的典型格局。州城面向五山中峰狼山,形成自州衙直指狼山的中轴线。通州城的这种城市格局一直保持到晚清时期。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