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县市区概述——海安篇
发布时间:2018-09-08     


海安篇

 

1980年6月,中共海安县委决定建立编写革命斗争史、县志领导组。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8月,海安县编写史志办公室正式成立了。从此,海安县有了编史修志的组织机构,海安史志工作和共和国一样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催生了海安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诞生,《联抗四年》、《海安革命斗争史料集》、《海安镇志》、《海安四十年》、《海安人民革命史》、《昨日辉煌》、《中国共产党海安县大事记》、第一部《海安县志》、《海安年鉴》、《青墩文化》等地方史志书籍相继编印出版发行,海安史志工作逐步走到全省前列。

 

30年来,海安县编纂出版发行或内部编印地方党史专著20多部(册),地方志专著36部,在市以上理论研讨会交流研讨和史志刊物上发表史志理论研讨文章260多篇(次),史志理论专著1册。参与夕阳工程专题片策划拍摄一次,与县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海安古今谈”专题节目,为《海安报》开辟“海安史话”、“史志拾零”等栏目,提供史志文稿100多篇,在全县或党校进行革命传统、县情教育授课20多场(次)。2011年初,为纪念建党90周年,在《海安时报》、海安电视台、海安电台开辟专题栏目“海安党史上的今天”。海安县委史志工委被评为全省党史先进集体3次,先进个人6人(次),被评为省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2人(次),市史志工作先进集体12次,先进个人40多人(次),受县委、县政府嘉奖26人(次)。

 

编史修志资料先

 

俗语云,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厚积才能薄发。海安县史志办公室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历史资料。海安史志工作30年很多时间花在搜集整理资料上。海安虽然早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就建县,但在唐开元十年以后的千余年均未设县,直到1943年1月才建立紫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今海安县境又与东台、如皋、泰县分分合合。曾在海安工作过的老干部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资料散失严重,海安征集资料难度之大,工作之艰辛可以想象。因此,海安史志办成立初期,就把广泛征集资料作为编写革命史和县志的基础工程,查找旧志书、旧报刊和档案文献,编制目录,摸清“家底”。海安史志办针对海安史志地情的特点,首先抢救活的资料,再查找档案资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发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广泛搜集地情历史资料,另一方面赴外地向在海安工作过的老干部征集革命史料。1981~1990年先后组织60余人次赴如皋、泰县、泰州、南通、扬州、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北京、西安、昆明、沈阳、广州等地采访曾在海安工作过的老干部老同志钟民、黄云祥、李俊民等700多人次,接待老同志来访200多人次,到图书馆、档案馆查找资料,搜集、摘抄、复印资料,征集老同志回忆录100余篇,60多万字。

 

20世纪80年代,海安县狠抓基层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县委及各区乡镇党委均把征集党史资料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80年代初期,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党史资料征集网络,先后召开“联抗”史料座谈会、海安党史资料座谈会10多次。同时,各区、乡镇均配备了3~6人不等的工作班子,仅1983年,全县征集史料工作人数就有170多人,走访老同志2479人次,召开征集核实史料会议437次,累计参加人数7714人次,征集专题资料238件,史料173件,历史文物33件,22个乡镇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事记初稿,13个乡镇开始编写大事记。至1990年,海安史志工作者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南京二史馆和扬州、泰州、东台、如皋、南通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摘抄复印资料,向老革命老海安采访征集资料,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党史资料征集任务,征集到《紫石大众》、《江海导报》、电报、组织机构、历史文件复印件各类革命史料1505万字,征集县志资料2000多万字,为海安革命史和县志的编修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92年在完成《海安人民革命史》文稿的基础上,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史资料的征编工作。2009年,党史工作重点转入社会主义时期,至2010年,累计查阅档案近8000卷,采访老同志30多人,召开座谈会多次,搜集资料200多万字,为编写《中共海安县大事记》和党史二卷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革命树碑立牌

 

革命战争年代,海安是苏中地区的战略要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安通扬运河以南地区就有党和红十四军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战争指挥的中心,海安串场河、通扬运河以东地区是苏中抗日的指挥中心,河南地区是苏中三分区抗战中心区,河北联抗地区是连接苏中各区及友军缓冲的战略地带,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曾生、陈丕显、姬鹏飞、谭震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安地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打响了著名的苏中战役,即以海安为战略中心展开,七战七捷其中两战报捷于海安。此后,紫石县团、两泰与靖如县团、东台县团分别以海安河北、河南、河东地区为坚持斗争中心,打击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还乡团,大小战斗1180多次,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86年6月,为纪念苏中七战七捷4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同年10月举行奠基仪式,海安县委党史办协同纪念碑筹建办公室等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去省、市和有关部门请示汇报,使得工程能顺利施工。1988年5月17日,纪念碑落成,碑体由27米高的象形刺刀和卷形碑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刺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7个大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姬鹏飞题写,碑文777字,由南京军区、省委、省政府撰文,海安著名书法家仲贞子书写。1999年5月,苏中战役陈列馆破土动工。2001年7月,南京军区、省委、省政府又决定建立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2004年12月,纪念馆建成布展,并同时辟有国防园,馆名由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成为南京军区和南通市、海安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成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陈丕显、叶飞、彭冲、洪学智、迟浩田、曹刚川、张震、韩培信、朱文泉等一大批党政军首长、老领导、老干部先后到纪念馆参观、考察、题词留念。1994年5月,纪念馆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安乃至苏中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区,至201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0多万人次。

 

为了纪念党领导海安人民进行惊天动地的伟大斗争,1990年海安县委史志工委选出20余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斗争遗址作为列碑对象,报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由书法家仲贞子题写了碑名。经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至1991年,在海安县14个乡镇新建20处革命纪念碑。县委史志工委编印了《海安革命纪念地简介》分发各乡镇各单位,为各地运用革命史迹进行传统教育,提供了翔实、生动的教材。1991年“七一”前夕,县文管会、博物馆运用纪念碑文和纪念地简介,举办了《历史的足迹——海安县20处革命纪念地碑拓展览》,扩大了党史宣传教育效果。2010年,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精神,海安县组织30余人进行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调查出革命遗址55处,其中重要历史事迹和重要机构旧址9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烈士墓15处,纪念设施19处。革命遗址纪念地中有省级保护的5处,市级2处,县级28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处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在海安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记录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精神,是对海安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一笔永久的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党史成果满园春

 

从1980年起,海安县党史工作者即着手编印《海安县文史资料选辑》,从第四期开始改为《海安县革命斗争史料选辑》,至1993年累计编印海安文史、革命斗争史料15辑。同时,整理编写了30个区、乡、镇革命斗争大事记和200多个专题资料。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是新四军领导下的一支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任务的武装部队,其革命斗争很有地方特色。1984年10月,海安县委召开“联抗”史料座谈会,根据当年参加“联抗”工作的老同志倡导,县委决定编写“联抗”简史。为此,海安县党史工作者走访了上百名知情的老同志,如黄逸峰、李俊民、戴为然、贺敏学、袁捷、戴盟等,搜集百余万字的史料,多次召开座谈会调查核实资料,1985年编写了联抗史初稿,经过数年努力,四易其稿,终于成书。1989年3月,中共海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著的由陈振东、陈志宽、陈毅明等执笔的《联抗四年》一书,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陈丕显和老同志钟期光为该书题词。《联抗四年》一书于1991年6月获江苏省中共党史优秀成果奖。1995年10月,《新四军联抗部队》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1997年10月,又内部出版了《联抗战友忆联抗》。2001年12月,重印了这两本书。2008年10月,海安新四军联抗纪念馆、新四军联抗史编委会再次重新梳理,将两书合编,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新四军联抗部队》一书,上下两册。

 

1985年,海安县委党史办会同县委组织部征集海安组织史资料,1986年完成《中共兴东泰地区组织史资料》和《中共海安县组织史资料》汇编,1987年形成初稿,经过反复核实、补充、修改、送审,整理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海安县党政军机构序列》、《海安县区级机构序列》初稿。1991年形成《中共海安县组织史资料》(至1986年),35万字,1992年8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1993年正式在海安发行。1997年,又协助县委组织部编辑出版了《中共海安县组织史资料》第二册(1987~1994年)。2010年7月,《中共海安县组织史》(1995~2008年)第三册,完成编辑工作。

 

在编好《联抗四年》的基础上,1987年,海安县委党史办拟订了《海安人民革命史》纲目初稿,在反复征集老干部和县内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1989年开始,集中7人投入编写工作,1991年形成初稿,由陈振东、陈志宽同志统稿,1992年3月完成初稿总纂,5月26~28日召开审稿会,戴为然、邢白、黄云祥、莫珊、戴盟、景文光等20多位老同志及上级党史工委和邻近县(市)党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评审会议。根据评审意见和南通市委党史工委的意见,海安县委史志工委又作了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清样稿送交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2月,由中共海安县委史志工委编著的《海安人民革命史》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名由彭冲题写,姬鹏飞、章蕴等老同志为该书题词,管文蔚作序。《海安人民革命史》成为对海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94年在全县正式发行,同年被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委评为全省优秀党史成果。

 

在编写革命斗争史的同时,海安县委史志工委为《难忘的海安》一书做好征稿和编辑工作,主要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海安地区担任区以上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回忆录,至1991年征集到戴盟、邢白、陆荫等老领导文稿30篇,15万余字。至1993年又征集到戴为然、莫珊、肖赫等老同志的回忆录10多篇,并完成核查、加工和编辑工作,累计收录43篇,23万字左右。全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安战争年代火热的生活,既有全县斗争的概貌展示,也有各区斗争情况的闪烁。有的是作者追述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有的是回顾根据地开辟的艰辛,有的是反映群众斗争的波澜壮阔,有的是描述战斗场面的悲壮辉煌,有的是对战友的深情缅怀,每一篇都是生动的教材,都是催人奋进的战鼓,既能使人受到优良传统的熏陶,又能受到革命精神的激励。1993年12月,该书作为《海安人民革命史》的姊妹篇,同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海安县大事记》(1926~2001年),以编年体形式反映海安县党组织75年的奋斗历程。1995年,海安县委史志工委结合县志工作,征集、编写、印发了《海安县建国后党史大事记》。2001年2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又将时间上延至1926年,形成书稿,由方志出版社出版。2002年,海安县史志工委进行了补充、核实,将下限延至2001年。2002年10月,经过反复研磨的《中国共产党海安县大事记》正式与读者见面,全书20余万字,系统记述了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对于激励后人,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海安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10月,海安县委史志工委曾组织27个单位编写专题文稿,经过几易其稿,终于成书,于1991年1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海安四十年》一书,1993年该书获南通市史志成果一等奖。2009年是海安解放6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海安县委史志工委征得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同意,决定编辑《海安走过六十年》一书。为此,2009年8月初,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党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全力配合,确保在9月上旬前完成稿件编写。经过数月努力,征集文稿百余篇,图片上千张,最终采用89篇,选用图照300多幅。2009年12月,《海安走过六十年》一书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73万字。该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49年以来海安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了海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江苏省文明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名片,是对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987~1998年,海安县委史志工委协同民政局征集烈士事迹资料,1987年编辑《海安英烈传》第一辑,收录30篇烈士传。1990年,又编印《海安英烈传》第二辑。此后,准备编辑第三辑,后改为合集出版。1999年9月,汇集数百位烈士事迹的《海安英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1993年6月开始,海安发动全县各乡镇搜集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至1999年精选出450例汇编成书。2000年9月,《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海安分卷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用身边的人和事对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江苏省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的有机组成部分。2001年,县委史志工委又为省群英谱承担《海安人民革命斗争史略》撰写任务。此外,县委史志工委编印了《海安地区主要战斗》、《中共海安县党史概述》等党史资料,为《又见菜花黄》、《江苏党史寻迹》、《江苏党史资料目录》、《江苏抗战风云录》、《光辉的战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江苏新时期农村变革》、《中华英烈》、《大地丰碑——南通革命史迹巡礼》、《江苏省烈士传》、《南通抗日英雄谱》等提供了文稿和资料。

 

2006年2月,根据省、市党史部门部署,启动海安“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大课题调研工程,组织动员上百人进行调查,至同年11月先后寻访抗战时期的当事人、目击证人以及知情者后代1000多人次,查阅与抗战伤亡有关的史志文献、档案、统计资料近百卷,获取不少重要史实,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海安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海安抗战期间,遭受日伪军蹂躏直接死亡5954人,其中被杀害4817人,间接伤亡(含被俘、灾民、劳工)8619人,财产损失2.22亿元。

 

2007年,为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海安召开纪念粟裕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在粟裕部分骨灰安葬处树立粟裕铜像。海安史志工委收录30余篇文章,24万字,编辑成《华东纵横》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9月,又在七战七捷纪念馆召开缅怀粟裕大将座谈会,粟裕生前秘书朱楹将军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2007年9月,海安县召开纪念金庄战斗胜利60周年座谈会,接待参加当年战斗的老同志10多人。

 

2008年12月,海安县委办公室转发史志工委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安县党史工作实施方案。2009年8月县委召开党史工作会议,县委史志工委借用4名老同志从事党史二卷本资料征编工作。至2010年8月,召开座谈会5次,形成《中共海安县地方史》(二卷本)初稿,征集历任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回忆文章16篇,出版《历年海安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回忆录》。

 

志鉴两朵并蒂莲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修志高潮,海安县也不例外。从1980年到1986年,海安县本着“史志结合”原则,在重点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同时,积极征集县志资料,同时加强对县直单位和海安、曲塘、李堡三镇修志工作的督查辅导。1985年,《海安县志》第一次拿出纲目初稿,19个单位编写了分志、发展史、大事记初稿。1989年3月,海安县第一部乡镇志《海安镇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列入中国名镇志。1990年,《曲塘镇志》编印发行,《李堡镇志》初稿打印成册,海安财税史料、商业史料、教育志、水利志、农业志、邮电志、城市建设志先后编印成初稿。1991年,海安史志工作重点由党史转入县志工作,县政府于11月中旬召开《海安县志》编纂工作会议,重新修订县志纲目,举办地方志业务培训班。1993年,有30多个单位完成县志资料初稿。1993年11月,吉光调任史志工委主任后,县志编纂工作速度加快。1994年1月,县政府再次召开《海安县志》编纂工作会议,宣传、发动、组织,再次调整纲目、凡例,大力推进了县志编纂进度。至1995年县志28篇分志稿连同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等近200万字文稿全部装订成册,分送给有关专家、领导审阅。1995年11月底召开《海安县志》评审会,专家们对《海安县志》稿质量予以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1995年11月以后,县委史志工委认真梳理评审意见,对志稿篇目结构进行调整,对数据、史实进一步核实、补正,个别篇目重新梳理补充完善,至1996年12月完成县志稿的修订工作,经县志编委会批准,由江苏省地方志编委会验收合格,送交出版社排版。此后又经4次校核,终于成书。1997年6月,第一部《海安县志》历时15个寒暑,八易纲目,文稿反复研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安县志》全书29篇,150章606节,180万字,彩色、黑白图照百余幅,图文并茂。印刷4000册,16开精装本,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烫金封面,彩色护封,装帧华美。全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溯古及今,横陈百业,第一次贯通海安上下数千年的历史,理清了海安建置、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邮电、政权、军事、政法、文化、教育等各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全面收录了古往今来的海安历史名人和民情风俗、方言土语。《中国地方志》、《历史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了《海安县志》出版的消息。1998年,《江苏地方志》从第三期开始刊载介绍海安和评价《海安县志》的文章12篇,江苏省方志界专家荀德麟、王庭槐等给予《海安县志》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开天辟地谱华章”、“新编方志的后起之秀”。1998年11月,《海安县志》被评为南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海安县部门志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早在1983年11月,海安县就编印了全县财税史料。1987年,编印了《海安县土壤志》。1995年8月,第一部《海安县工会志》,26万字,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6月,《海安县供销合作志》编印发行。1998年9月,第一部《海安城乡建设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82.4万字,印刷4000多册。2000年12月,《海安县土地管理志》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书荣获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12月,《海安县人大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60万字,印刷3000册。2006年11月,《海安县政协志》,30万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2月,南通市第一部医院志《海安县人民医院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66.7万字,印刷1500册。同年10月,《胡集镇志》由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7月,海安第二部《海安县建设志》(1995~2004)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80万字,插页36页,印刷2000册。

 

2008年6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做好海安县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通知》和《海安县第二轮修志实施方案》。同年6月18日上午召开海安县二轮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县长单晓鸣到会作重要讲话,副县长钱锁梅作动员报告,《海安县志》(1993~2008)纲目征求意见稿同时发放,市地方志办主任严崇明到会讲话。会后,海安县各镇各部门设立史志联络员,县志年鉴工作被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并列入县委三大建设年度检查内容之一。至2010年7月,《海安县志》完成初稿90%以上,分纂6篇。同时各镇和总工会、开发区及部门的续志亦被列入修编范围,海安县二轮修志整体进展顺利,部门志、镇志齐头并进,海安镇、墩头镇、白甸镇、县总工会、城东镇等修志工作进展顺利,有的已形成初稿。2009年11月,历经反复研磨的第二部《海安县工会志》(1993~2006),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61.1万字,彩色插页56页,印刷1200册,是全省第一部采用全彩印刷的志书。

 

海安县志书与年鉴工作比翼双飞。年鉴工作注重创新发展,努力体现时代特点。1998年8月,县人民政府召开《海安年鉴》编纂动员大会,组建全县年鉴编纂网络,为接轨第一部县志下限,同时为今后编写续志提供基础资料,海安史志工作者将第一部《海安年鉴》时限定为1993~1998年,编纂合鉴。经过全县年鉴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历经反复校核,1999年7月,首部《海安年鉴》由黄山书社出版,100多万字,彩色插页128页,印刷2000册,为南通市六县(市)第一部实行大16开印刷的综合性年鉴。此后,《海安年鉴》逐年出版发行。2000年版《海安年鉴》继续创新发展,纲目合理,科学归类,错误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并将年鉴彩页内容在“海安网视”上网。2001年6月,2000年版《海安年鉴》在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3年版《海安年鉴》增设文萃栏目,整个设计美观大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时代气息,全书图文并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参加2004年首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质量评比,因质量上乘、美观大方、框架设计合理,特色明显,荣获一等奖,综合评比积分列全国全省前列。2008年5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董玉龙兼任史志工委主任,积极创新年鉴工作。结合海安综合性年鉴创刊十周年,《海安年鉴》(2008)创新改革,在栏目设计安排、条目编纂和排版、版式、装帧印刷上有了全新的改进,增设媒体聚焦、交通指南等栏目,实行全彩印刷,较为系统鲜活地体现了海安工业、农业、交通、城建、商贸、教育、文化、环保等行业的新变化、新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年鉴实行四色印刷,开南通市综合年鉴彩色印刷之先河,跃入全省第一方阵。2009年版《海安年鉴》在版面创新、内容设计上寻求新的突破,媒体聚焦海安升为栏目,另设奥运元素、人大代表进言、服务指南等分目,图片选择精益求精,出版时间第一次提前至6月,跃入省市领先地位,在2010年全省质量评比中名列前十位,全市第一名,获全省年鉴评比综合优秀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第二届年鉴评比获综合特等奖(此奖全国县级仅15家)。2010年版《海安年鉴》继续保持高质优效创新态势,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增设东区西园栏目,于2010年6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此外,海安史志工委还先后完成《江苏市县概况》、《南通名镇》、《南通市志》、《江苏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通盐连地区)》、《中国县情大全》、《江苏名镇志》、《江苏名村志》、《南通老区》、历年《南通年鉴》、《南通名人传》、《人民英雄大典》、《南通十年(1986~1996)》、《新方志综录》等有关海安的编撰组稿任务。

 

海安文化勤研究

 

海安是南通地区成陆最早的地区,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春秋时,吴、鲁、宋、卫等国代表曾在此相会,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至此——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海安县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墩遗址的研究。海安县委史志工委从2001年起就开始筹划青墩遗址研究,2002年3月20日,邀请江苏省考古、文物、文博界专家教授蒋赞初、梁白泉、纪仲庆、张敏、吴功正、殷志强、许树铮等一行12人到海安参加“青墩文化研讨会”,对青墩遗址研究开发进行深入研讨,其后专家们经过研究撰写了论文。至2003年3月,先后征集省市县研讨文章加之《中国考古学报》的调查报告等36篇,在南京博物院和南通博物苑拍摄、征集青墩遗址文物图片数百余幅,编辑成书。2004年6月,《青墩文化》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七色光文丛),全书38篇文章,并附县情概况,38.5万字,彩色插页44页,印刷2000册。《青墩文化》第一次系统地收录了近30年来国内有关青墩遗址研究的成果,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教学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为熟悉了解江淮文化、江海文明起源演变过程的读者提供帮助和佐证。该书不仅在海安、南通、无锡、南京等地发行,而且还赠送给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和北京等地有关专家学者。2005年,《青墩文化》获南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编辑出版了《青墩遗址》一书,为《青墩文化》的姊妹篇,通俗读本。在海安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青墩文化这一品牌逐步叫响。2005年10月,海安县举办“江海文明起源论坛”,又征集青墩文化和江海民俗研究论文30余篇,编辑成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隋缘、江苏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之恒等30多名专家参加了论坛,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执委、中国委员会主席张柏给论坛发来贺信。青墩遗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媒体称之为“江苏的河姆渡”。2006年5月,海安县举办首届青墩文化艺术节,为配合艺术节活动,县委宣传部、史志工委以论坛文集为基础,整理黄景略、张忠培、隋缘、张敏、张之恒等专家在论坛上的重要发言,增补10多篇新文章,编辑成《江海文明之源》一书,由新华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作为艺术节礼品之一赠送给来宾,成为宣传海安文化底蕴的一张精美名片。2007年又编辑了《苏中探古之门》一书,32万多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同年5月召开“青墩遗址保护利用研讨会”,邀请南京大学教授张之恒、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西安汉阳陵博物院院长王保平、江苏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大为等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为青墩遗址保护利用出谋献策。2008年后,又编辑《东方易学之祖》等书籍,邀请一些专家到海安进行研讨。至2010年,海安已成功举办五届青墩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扩大了青墩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

 

在加强青墩文化研究的同时,海安亦重视地方风土文化的研究。2006年10月,史志工委负责编辑校核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汪如东编写的《海安方言研究》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字,印刷1000册,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海安方言尤其是海安西部方言的语言、词汇和语法,列举了海安话的一些语言材料,便于读者对海安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007年5月,经过2年多努力,史志工委编辑的《海安风物志》(王其银著)一书,26万字,印刷1000册,搜集整理海安地区部分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文物、历史人物、奇花异木、地方特产、乡俚谚语等资料。该书被评为南通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此外,2006年10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徐国锦编著的《海安话选释》一书,列举解释了部分常用的海安话语句。另外1992年,海安编辑印刷了《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海安分册。2000年以后,海安有关人士编辑印刷了《海安历史文化名人传》(海潮出版社,张应和著)、《海安胜迹录》(作家出版社,张应和著)、《江淮方言》(蒋中西著,中国戏剧出版社)、《林家庄习俗》(林长青著)等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2010年5月,海安县开展文化遗产调查,8月初步完成调查,9~10月完成文化遗产调查成果汇总。

 

史志研究结硕果

 

编修地方史志,对海安史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20世纪80年代,海安史志人不畏艰难,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边研究,在编修地方党史和志书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升华到理论的高度。1985~1994年,海安先后举办过“苏中七战七捷”研讨会、“联抗”座谈会、“粟裕与苏中”研讨会等4次党史研讨活动,410多人次参加研讨活动。1990年前陈振东、陈志宽、陈毅明等先后在《党史资料征集通讯》、《江苏党史资料》等省以上刊物发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海安的两次重要会议》、《苏中讨陈战役始末》、《刘少奇、陈毅在海安》、《一支执行抗日统一战线任务的武装》、《陈毅与爱国老人韩国钧》等20多篇史志论文。其中陈振东代笔的《一幅壮丽的画卷——读〈苏中抗日〉》在1987年7月13日《新华日报》上发表。1988~1992年,于伯生、张爱民等同志先后发表《新方志应重视生产工具的记述》(1988年江西《修志文丛》第4期)、《编修地方志应当“政企”分开》(1989年安徽《志苑》第1期)、《关于建立当代地方志资料网络的思考》(1989年《志苑》第2期)等10多篇文章。1992年12月,于伯生、徐宏江、张爱民等合作编辑了《冷斋集》一书,由神州出版社出版。1990年以后,随着史志工委新调入招录一批史志工作人员,海安县史志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仅1991~1993年,就有40多篇论文在市以上交流或有关书刊上发表。1994年,李国良的《新方志应设土地专志》获省地方志研究成果二等奖,倪富明的《新方志土地管理内容的记述亟待加强》,徐宏江、于伯生的《土地管理归宿之我见》(1993年第一期《海南史志》、《江苏地方志》)获三等奖。1994~2002年,海安又有100多篇研究文章在市以上研讨会交流或市以上书刊发表。其中,徐宏江《浅析党风问题上的几个关系》(1991年民进中央《民主》第11期)获1991~1994年省优秀党史成果三等奖;吉光的《论苏中战役的战略意义》(1995年《粟裕与苏中》)、周宏文等的《毛泽东与苏中战役》(2006年《世纪风采》第11期、《唯实》第8、9期)、陈绍玲的《军事斗争是苏中根据地建设的支柱》(《粟裕与苏中》)获1995~1997年江苏省优秀党史成果奖。1997年8月27~29日,吉光、周宏文撰写的《试论粟裕思考未来战争的基点》一文入选中央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讨会”,周宏文参加了研讨会,全国仅有两个县的作者论文入选,余为各大军区、军事院校作者的论文,中央军委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负责同志接见了与会人员,并合影留念。该文后收入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一书,2001年该文获南通市史志鉴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1997~2000年优秀党史成果二等奖。1998年12月,周宏文撰写的《试论海安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一文入选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安徽合肥市召开的“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全国仅有3个县作者论文入选,余为各省市作者。该文及陈绍玲的《随军横渡长江、南下千里支前》、《刘少奇在海安》三篇文章获省1997~2000年度优秀党史成果三等奖。周宏文、吉光撰写的《随文插图之我见》先后发表在《福建史志》、《方志研究》等刊物上,并被《河北地方志》、《内蒙古地方志》等多家刊物转载,2001年被评为1997~2000年江苏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后,周宏文撰写的《毛泽东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表在2001年省《党史资料与研究》第一期上,为首篇,另有《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邓小平的群众观》、《试论粟裕军事思想的出发点》等10多篇党史论文发表在《江海纵横》、《南通党建》、《世纪风采》增刊、《党史资料与研究》等多家刊物上,其中《“三个代表”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关系》一文被评为南通市社科联纪念建党80周年优秀论文,被首都精苑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新世纪经济理论论文集代表作理论研讨会评为一等奖,《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入选全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并被收入《探索创新奋进》一书(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为《党史资料与研究》第一期首篇。2000年以后,周宏文撰写的志鉴论文、文章《年鉴运行机制创新之我见》、《论续志之调查研究》、《试论续志编纂的十大关系》、《年鉴实行采编制初探》、《谈年鉴与续志的接轨》、《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20余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其中《续志应设风范志》、《续志设警世录之我见》在《江苏地方志》、《广西地方志》、《福建史志》、《海南史志》上发表,并在《中国地方志》摘要转载,得到海南等地同仁认同,《续志设警世录之我见》被青岛市纪委网站转载。《浅谈年鉴的“肥胖”与“瘦身”》(2004年《广西地方志》第6期)获全省第四次(2001.7~2005.6)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以后,海安加强青墩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王其银、周宏文、贲柠华等先后撰写论文60余篇,发表在《苏东论坛》、《南通今古》、《江苏地方志》、《东南文化》、《江海文明之源》等书刊上。1985~2010年,海安史志工作者先后发表(交流研讨)论文及有关文章260多篇。除此之外,海安史志工作者于伯生、贲柠华、王其银等还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撰写小说、散文、诗歌数百余篇(首),于伯生的微型小说集《谅解》,贲柠华的散文集《思路花语》,王其银的《杏花雨》、《梅花雪》、《桃花风》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先后出版。

 

存真求实编信史

 

海安史志工作始终坚持“求实创先”的工作方针,从史志办公室成立之初,就注意加强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有时为了一个资料的真实性,不厌其烦,反复跑图书馆、档案馆,走访当事人,与邻近县市交换校核有关资料,调查求证,勇于改正不正确的观点。关于海安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的时间,1985年认定为1926年春,后来王坚同志觉得几种说法不一致,到泰兴、泰县等地方求证核实,最终考证确定营溪支部建立时间为1927年春。《海安县志》大事记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哀公会卫侯于郧(今海安立发桥,其时为发繇口)。编写大事记的徐宏江副主任后来看到《如皋县志》,认为有误,应为“吴会卫侯于郧”,并撰文在《海安报》上发表,纠正这一观点。2005年,周宏文同志通过查阅《左传》、《如皋县志》,考证为吴征召鲁、卫、宋在郧地相会,意图结盟,遭到鲁、卫、宋婉拒,吴人包围卫出公住处,逼其结盟,后经子贡游说吴太宰伯嚭,放了卫出公。该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江苏地方志》上。为了确保史志书籍质量,首部《海安县志》先后经过10轮编校、读校、交叉校、专项校,以确保质量。除此之外,还请县内有关人士进行核校。首部《海安年鉴》也经过6轮编校,还请出版社和社会上有关人士进行读校,以确保质量。首部《海安县志》、《青墩文化》等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海安年鉴》不断进行创新,完善栏目,曾获全国及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综合奖。由于工作出色,1994年、2005年、2010年海安县委史志工委3次被评为省党史工作先进集体,从1999年起,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南通市史志工作先进集体。

 

教化育人爱家乡

 

地方党史、地方志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因为是发生在家乡的人和事,人们更感到亲切可信。海安史志部门根据“要用革命斗争的历史教育人民、教育后代,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党史工作要求,在编史修志过程中注意发挥地方史志教化育人功能,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早在1984年,海安县党史办就联合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广播站等单位举办“海安古今谈”专题广播节目,播稿72篇,同年邀请国家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许毅为县级机关干部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报告,为海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4~1988年安排专人到海安中学、城西中学和海安、海北、墩头等乡镇的学校向广大学生和物资系统、有关工厂等单位职工,宣讲海安的革命斗争史和烈士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8年,应海安县国防教育办公室的要求,编写了《海安地区的主要战斗》,印发给各乡镇各单位,作为对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的参考资料。1990年,县委史志工委应一些镇、企业单位的要求,向干部职工作海安县革命斗争历史的报告5场,受教育450多人次。同年,曲塘镇举办干部培训班,史志工委作曲塘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报告,收到较好的效果。1991年,为纪念建党70周年,编写《中共海安县党史概述》,发给各党委、机关各支部,供“七一”学习宣传参考。1992年,先后有两位同志到县委党校和农业部门宣传海安地方党史,许多干部、党员反映,我们生在海安,还并不完全了解海安的光荣革命传统,听了讲课,深受教育,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把海安建设好。1994年,史志工委与海安报社联合举办“海安史话”专栏,旨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海安、了解海安,继承革命传统,为振兴海安服务,至1995年,累计用稿40篇。1996年,为纪念苏中“七战七捷”50周年,史志工委与宣传部、海安报社、县信用联社共同举办“苏中七战七捷50周年‘信联杯’有奖知识竞赛”,县史志工委编写12篇史料及试题在《海安报》刊出,全县8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教育面较广。1997年开始,与海安报社协办“史志拾零”、“海安之最”栏目,至1999年累计用稿48篇,海安之最条目300余条。2004年、2005年,两次应邀派人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宣讲海安地情特点,并整理成文,收入《青墩文化》一书作附录,宣传海安的投资环境。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派人宣传海安抗日历史,整理编写《海安人民抗日斗争概况》,发送各单位,并收入年鉴;整理改编抗日英雄事迹材料18篇,报送南通市委党史办,并在《海安工作》、《海安资讯》上介绍。另外,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纪念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40周年、苏中七战七捷60周年、金庄战斗胜利60周年等活动。从2001年开始,史志工委积极开展青墩遗址研究,为海安青墩文化节出谋划策,促使海安在2006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海安青墩文化艺术节,扩大了青墩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2011年初,为纪念建党90周年,县委史志工委与新闻信息中心、文广新局联合在《海安时报》、海安电视台和海安电台新闻栏目设置刊播《海安党史上的今天》,这一信息同时在海安网站进行更新。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