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浴血战斗 荣光永存——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发布时间:2018-09-04     作者:浦文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党课宣讲稿


一、红十四军概况


众所周知,新四军抗战的历史功绩,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在我们苏中的(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打了不少胜仗,其中较为有名的战役有黄桥战役、反“清乡”斗争和苏中七战七捷等。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有那么一支军队,虽然它的名气没有新四军那么耳熟能详,尽管它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只有半年多,但它也在我们通海如泰地区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其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工农革命军史上有过两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下辖部队,由宁都起义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部改编而成;另一支是活动在我们通海如泰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成的军队。而我今天要讲的是后者。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是在1930年3月到10月期间,由活动在通海如泰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而成的,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下辖通海、如泰两个支队,共1300余人。它在中央军委、江苏省委和中共通海特委领导下,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革命红旗,在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等八个县范围内英勇战斗,与苏南、苏北兄弟地区的革命武装互相配合,在敌强我弱的困难条件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游击战争,创立革命游击区,英勇地战斗在长江北岸、黄海之滨。


二、建立红十四军的时代背景(原因)


1. 人民需要革命。

电影《白毛女》中,恶霸地主黄世仁以重租厚利强迫喜儿的父亲,也就是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除夕这天,这个本该一家团圆的日子,杨白劳却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回家后痛不欲生,饮盐卤自尽,而主人公喜儿也被黄世仁霸占,后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片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让人同情,而影片所影射的中国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封建主义剥削制度更加使人愤慨。1927年,毛泽东在《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中,以一个壮年勤敏的佃农作为分析对象,将他一年收支相抵,居然还亏空19.6455元,他得出这一结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然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通海如泰这一地区的农民也饱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和压迫,苦不堪言。再加上1927年后,通海如泰地区地处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国民党反动政府加捐加税,名目繁多,田赋的附加税是年年增加。这对于农民的愤怒和反抗,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这并不损害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把捐税都转嫁到佃农身上,有的地主甚至要求农民预交下年地租,还有许多地主直接向农民征收青菜捐、柴草捐、米捐、酒捐、牛捐、猪捐、鱼捐等等。农民没法完租纳税,只好借债。于是高利贷就进一步猖獗。正如当时当地一所民歌所唱:“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多如毛。数数稻穗千千万,丢了镰刀就讨饭,庄稼人,真难过,地净场光衣裳破。”


在通海如泰地区农村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同时,城市里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凸显。工人斗争表现得很顽强,这一地区尤其是在南通工人阶级的斗争屡仆屡起,经久不息。有些工人本人在厂里做工,家属种田,因此,同农民的联系很密切。


通海如泰地区工人和农民饱受和苦难,他们充满愤怒和反抗意识,热切渴望摆脱悲惨处境,迫切需要革命。


2. 党需要加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一年,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的国民党按照蒋介石“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旨意”,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屠戮。革命志士的血没有白流,中国共产党从中深刻懂得了一定要掌握枪杆子,有一支自己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群众继续革命战斗。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为总方针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中,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虽然广州起义不久便遭到失败,但“工农红军”的响亮名称却在全国不胫而走。从此,“红军”的称号在各地的革命武装中开始陆续使用。1928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6月,党的“六大”召开,提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建立苏维埃的政权。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3.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

通海如泰地区位于长江下游,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最早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因为和上海仅一江之隔,从南通到上海去做工、求学的人很多,所以,容易受国内革命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在中共著名活动家恽代英和当地早起共产党员的努力下,进步学生和青年深入农村、深入工厂宣传革命思想,帮助建立进步团体,通海如泰地区便融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


早在1926年,在江浙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南通一些地方便相继成立了中共支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通地区的党组织与遭到破坏的江苏省委失去了联系。从1927年6月下旬开始,如皋、南通、海门先后与省委恢复了联系,并相继成立了中共县委领导机构,之后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江苏省委先后作出了《农民运动工作计划》《关于组织全省暴动的紧急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暴动,并在苏南暴动失败后将苏北地区作为暴动的重点地区。1928年初,江苏省委派化名张文采的黄逸峰以南通特委书记的身份,彭汉章以特委军委书记的身份到南通组建南通特委,发动农民暴动,他二人先后到南通、如皋、泰兴、泰县、东台等地考察。由于行动不密,黄逸峰在东台被捕,特委因之未能建立起来。1928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王若飞到南通、如皋分析当时的斗争形势,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要求县委组织领导群众斗争,摧毁地方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有准备地进行武装起义,支援苏南和全国的革命斗争。在他的指示下,通海如泰地区发动了多次农民斗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南通县委领导数千农民的抗酒捐斗争和如皋、泰兴县委发动的如泰农民五一暴动,这也是当时江北规模最大的农民暴动。


1928年4月,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王若飞和省委特派员杭果人从上海来到如皋,部署如泰地区的农民暴动,指示如皋县委要和泰兴联合起来,积极准备武装暴动,支持苏南和全国的武装斗争。如皋县委与泰兴县委商定两县于5月1日同时暴动,泰兴以东乡刁家网为中心,如皋以西乡卢港、江安为中心,以互相策应,壮大声势。4月28日,泰兴县委派人在八字桥设伏,击毙敌巡警4人,缴获步枪4枝,子弹1000多发。这一战斗惊动了敌人,为防止敌人先行镇压,泰兴县委决定提前行动。4月30日下午,在泰兴刁家网,4000多农民吹响了暴动的号角。暴动大队人马攻打当地的地主庄园,将地主的粮食、财物分给农民。5月1日,暴动队伍兵分两路,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队伍扩大到2万多人。如皋方面,暴动队伍进攻国民党如皋县警察大队,毙伤敌警察5人,缴枪3枝。当晚,3000多暴动农民参加誓师大会。会后,暴动队伍分南北两路攻打地主庄园,到5月4日,共焚毁地主庄园27座,将大量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农民。惊慌失措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疯狂地进行反扑,这支农民武装最终还是没有打赢国民党正规部队,暴动以失败告终。


如泰五一农民暴动有力地回击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疯狂屠杀政策,锻炼了如泰地区的干部群众,使共产党宣传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深入人心,同时也扩大了党在农民中的政治影响。


1928年夏,中共六大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批评了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7月,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江苏省农民秋收斗争决议案》中,决定组织南通特委等6个特委,以加强对秋收斗争的领导。同年秋,南通特区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南通、如皋、海门、启东、泰兴、靖江等6县党的工作。11月,南通特委在海门茅镇召开6县负责人联席会议,传达和讨论了江苏省委通过的《江苏省农民秋收斗争决议案》,根据“六大”决议精神,检讨了过去的工作,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布置了各县以后的工作。在此之后,通海如泰地区武装斗争便蓬勃展开。


通海方面,南通县委组织南通东乡农民进行了年关斗争,腊月中旬,县委在俞家沟召开了2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向农民提出了“不完租,不完粮,不还债,不交捐”的斗争行动纲领,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拥护。会后,农民采取了软约软拖的法子,地主扬言不交租还债,便派兵抓人。县委武装小组根据群众的要求,惩办了几个恶霸地主,迫使不少地主不敢轻举妄动,贫苦农民最终留下了准备交租的粮食,兴高采烈地过了一个没有地主追组逼债的快活年。


年关斗争获胜后,南通县委又发动农民进行春荒斗争和秋收斗争。在此之后,通东地主纷纷购买枪支弹药,准备反扑,并要求国民党政府派兵镇压。南通县委觉察到武装斗争势所难免,首先在东五区(余东、余中、余西、三余、三益)的三益、余中、余东、余西4区组织了4支武装小队。武装小队同时又是工作队,每到一处,都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起来斗争。在东乡游击队活动的影响下,南通县中五区(金沙、骑岸、石港、西亭、四安)和西三区(刘桥、平潮、白蒲)的农民也行动起来,收缴地主的枪支武装自己。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如坐针毡,进行反革命屠杀,激起了群众更大的愤怒。于是,南通县委决定首攻汤家苴,在处死大地主汤廉臣后,南通东乡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有群众参加的武装斗争。游击队连打胜仗,每天都有农民报名参军。至1930年初,通东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拥有长短枪120多支。


如泰方面,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南通特委决定把如泰地区游击队集中编队,1929年8月,在如皋西乡戈家堡西南的宝庆寺,如皋、泰兴游击队集中编为如泰工农红军,共120多人,长短枪80余支,土炮10多门,由中共泰兴县委书记王玉文和中共如皋县委书记韩铁心负责统一指挥。


三、红十四军的建立


1.党中央决定成立红十四军

1929年,国民党内部矛盾加深,新的军阀混战爆发,国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加快。到1929年底,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和农民自卫队发展到3000多人,党组织在斗争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通海如泰地区建立工农红军的很好时机。


1929年11月,李超时、石钧(刘瑞龙)两同志作为通海区代表,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汇报了通海区党的工作,周恩来、李富春、陈云、廖幕群(何孟雄)、李硕勋等同志听了很感兴趣,认为提出了值得重视的问题。尔后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提出在通海如泰地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当年冬天,党中央便决定成立红十四军,之所以叫红十四军,是按照当时现有的红军顺序,由南往北依次排下来的。不久,红十四军军部组成,由何坤任军长。


2.建军前的准备

【开展整顿】1930年2月,通海区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按照党的省二次代表大会决议和省委指示,讨论了通海如泰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工作路线。到会同志一致认识到:通海区秘密的赤色工会在各大工厂相继成立,城市工人斗争由日常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农民也从分衣服分粮食日益深入到分土地的斗争。这一形势的发展,必然走向游击战争,地方起义,建立苏维埃,形成地方武装割据。会议检查了各县革命斗争中的缺点,确定采取进攻的路线,抓住群众迫切要求的口号,动员所有的同志到群众中去,组织和领导群众发动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没收和分配地主的土地。会议还根据红四军在中央苏区战斗中总结出来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结合当地实际,拟定了游击战争行动大纲。


会议结束后,各县都对游击队进行了整顿,吸收了大批雇农、贫农和失业工人,提拔了一批成分好、斗争坚决的骨干分子,处理了一些作风十分恶劣的富农和流氓分子。


【江苏第一大队成立】根据省委指示,将南通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并在南通东乡的张家宅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60多个青年报名参军。党的组织也进行了整顿,南通东五区三益、余东和余中、余西、三余分成两个区。提拔了大批贫农、雇农出身的党员做支部的骨干。各区都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的组织。3月,根据上级指示和客观情况,启东准备组织春荒斗争,开展武装暴动。这为扩大武装斗争,建立红十四军,进一步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统一编制】各地整顿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正式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和如泰工农红军合并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通海方面的红军江苏第一大队编为第一支队,如泰方面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3月2日,红十四军以公布十大政纲的形式,第一次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旗号。为加强通海如泰地区党的工作和红十四军的战争,同月,中共通海特委成立。


3. 正式建军

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由数万军民参加的建军大会。据时任通海特委书记刘瑞龙在《回忆红十四军》中回忆:那天,红十四军指战员,如皋县江安、卢港、石庄、磨头和泰兴县古溪、黄桥等地方圆七八十里内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们,带着洋枪、土枪、大刀、梭镖、火药枪、铁叉等各种武器,奔向会场。当天的贲家巷是人山人海,武器林立,锣鼓喧天,路北大皂角树上挂起巨幅革命红旗。广场正中搭起了司令台,场内分开摆着几十张方桌,由几十个人站在上面传达司令台上的报告内容。通海特委代表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并宣读了负责干部名单,后来还举行了阅兵仪式。


4. 加入战斗

红十四军一成立,即按照省委、通海特委提出的开展游击战争的要求,转战通海如泰,向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豪绅盘踞的农村集镇发起猛烈进攻。


红十四军的第一场硬战便是攻打老户庄。4月中旬,红十四军决定进攻如皋西南的重要据点老户庄。老户庄是如皋大土豪张朝汉的老巢。庄里驻有敌“保卫团”、县警察队和省“保安队”一个中队。除中老户庄以外,东西前后还有四个老户庄互相呼应,深沟高垒,易守难攻。4月16日,红十四军第二支队三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自动前来支援的群众一万多人,分三路进攻。进攻发起后,主攻部队二大队指战员奋勇向前,但是,由于敌军集中火力顽抗,加上河水很深,冲不上去。在这场战斗中,军长何昆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老户庄没有打下来,红军转移到周家埭修整。不久,红十四军三打老户庄,指战员誓为何昆军长报仇,痛打老户庄出扰之敌,敌人伤亡很重。4月26日,第二支队围攻泰县顾高庄,激战两小时后转移横家垛河西,与省保安三团遭遇。天黑后撤退时,军参谋长薛衡竞断后掩护,不幸负伤,在转移途中牺牲。5月15日,红十四军第二支队一部攻入石庄,惩办了几个恶霸地主和反革命头子,发动一万多群众分了地主家的粮食和衣服。


活动在通海地区的红十四军也与敌人进行过多次战斗。红十四军成立当天,第一支队便攻打骑岸镇,缴获一部分枪、弹。4月7日,攻打大有晋垦区,逮捕盐垦公司晒场反动工头徐国卿。28日,红十四军启东大队成立,两天之后,启东大队便于四五百农民攻入圩角镇,捣毁了敌区公所,缴获手枪一支。5月7日,红十四军带领金沙、西亭、骑岸三区赤卫队六百多人攻打骑岸镇,半小时便把敌人打退,缴枪5支,打死打伤警察13人,烧毁了巡警局,局长李馥之跳河逃走,化装逃往南通城。18日,红十四军第一支队和赤卫队一千多人奇袭余东市,吓得公安局长带着警察狼狈而逃,缴获步枪三支,子弹数百发。5月20日,红十四军第一支队发动了震动南通全县的汤家苴战斗。参加这次战斗的红军、赤卫队和群众有一万四五千人。汤家苴是南通、海门边境反动地主的一个重要据点,是地主阶级镇压农民的反动组织——白龙党的老巢。1929年10月,红军曾经进攻过一次。5月19日夜,红十四军第一支队决定发动群众二攻汤家苴。口号是“消灭白龙党,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确定分南北两路同时进攻,另外一部分部队在大高桥、货隆镇和赵家沟担任警戒。20日一大早,各路赤卫队和群众拿着钉耙、铁塔、水枪、大刀、钢叉等土制武器,沿路与红军会合,到货隆镇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有5里多长。战斗发起后,敌人躲在碉堡里,使劲地用机关枪、步枪、驳壳枪射击。汤家苴周围有30米宽的河,用吊桥进出,南北有两座碉堡,有铁栅栏保护,敌人躲在碉堡里,疯狂地用机关枪向红军射击。几次冲锋后,红军战士打开了碉堡外面的铁门,南北两路进攻的红军和群众一齐放火烧碉堡。爬上屋脊的红军射手击毙了白龙党头子汤虎臣和另一个首领。这时接到报告,说三余镇的敌军已经出动,即将到达。打进汤家苴的红军和群众便主动撤出战斗。撤退时,红军20来个司号员吹起了进军号,群众一面撤退,一面大桥锣鼓,喊着口号。震天动地的声音,把越来越逼近的敌人又吓得窜了回去。这一仗,打死地主反动武装六七十人,压下了白龙党的凶焰,使他们不敢轻易下乡骚扰。


汤家苴战斗后,红十四军参与的武装斗争扩展到更广大区域,使南通东五区和中五区逐渐连成一片。在这以后的几个月中,红十四军转战南通、海门和如皋东乡一带,攻打了货隆镇、义兴镇、二甲店、凤凰桥、华丰盐垦公司、江家园、董家仓、长兴镇、十二匡镇、六匡镇等地,大部分战斗都获得了胜利。


4月29日,中共启东县委决定成立红十四军启东大队,杨思公任大队长,刘志成任政委,陆尚贤任参谋长,下辖3个中队,并成立启东农会、泥木工会、商会、少年先锋队等一系列组织。5月,省委任命李超时为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刘瑞龙为通海特委书记。特委工作重点由通海边境转移到如泰地区。6月,按照中央苏区正规军师团营的编制,如泰地区的红十四军第二支队改编为第一师;在通海一带的第一支队改编为第二师。


整编后不久,红军第一师就打垮敌人的“八路围剿”。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以驻黄桥的“剿共总指挥部”敌军为主力,纠集石庄、横巷、季家市、西来庵等处的“民团”、“保卫团”等数千人,在6月14日,向第一师活动中心地区如皋六甲、大小陈家堡一带发动“八路围剿”。红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的战术,在六甲桥西头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当敌军先头部队一个连到达宝庆寺时,第二团三个营就把它分段包围。大雾弥漫中,激战三小时,打死打伤敌人六七千人,敌先头部队几乎全覆没。其他敌军听到先头部队吃了败仗,不知道红军到底有多少人,慌慌张张撤回原防,八路围剿“瓦解”。这一战斗的胜利,创造了红军在平原地带,在全局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讲究战术,变全局的劣势为局部的优势的克敌制胜的范例。


随着红十四军的战斗,通海、如泰游击区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地垮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靖江、泰兴、东台八县,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通海游击区以南通东五区为中心,北到如皋东乡的掘港、马塘、南坎、北坎,东到余东、五里墩、土地堂,南到海门的凤凰桥,西到石港、骑岸、二总渡等地。如泰游击区,以如皋的江安、卢港两区为中心,西起扬州的吴家桥、高汉庄,东抵南通的平潮、白蒲,南到江边。同时,红军主力也得到发展壮大,约1300多人(其中通海700多人,如泰600多人。)


四、红十四军失败的原因


半年多的时间里,红十四军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共计百余次,那么,就有人提出来了,为什么红十四军会失败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地域原因限制,不利于红十四军继续发展。

红十四军所在的通如泰地区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腹地,是平原地区,既不利于作战战术的使用,也不利于保存实力。其他地区的红军,一般都活动于地势险要、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山区,或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敌人势力难以企及和控制的两省或三省交界地带。比如毛泽东和朱德创建的红四军的井冈山根据地,地处湘赣两省的边陲之地,边界数县高山丘陵起伏连绵,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末及的地区,便于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即使敌人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利用有利的地形,或凭险固守、或避险转移,便于坚持长期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


二是受“左”倾主观因素影响,红十四军无法连续获胜。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了上风,随着革命力量的增长和客观上有利形势的发展,党内“左”倾政策也有了发展,作为在和上海仅一江之隔的通海如泰地区活动的红十四军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通海特委在游击区中也提出了一些过“左”的口号,脱离了一部分应该团结和争取的中间力量,对当时仅有1300多名战士的红十四军提出了“准备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胜任的任务。致使红十四军在敌人强大兵力集结的不利条件下,多次进行缺乏准备的进攻,遭到重创。


五六月份,通海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武装均有所加强。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黄火青等人提出,部队应该向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的通海以东发展,同时,应该加强军事训练,提高素质。在战术上,应该先组织部队打些小仗,积累经验,鼓舞士气,但这些建议都被拒绝了。对全局的认识不清,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不清,导致了红十四军战斗的接连失败。部队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先后进攻金沙、东社、凤凰桥等地,大多遭到了失败。而如泰方面,红十四军第一师发起对蒋垛、石庄、黄桥等地的进攻,也遭到失败。其中,8月3日,红十四军攻打泰兴县黄桥的战斗,规模同汤家苴战斗相仿,部署还比汤家苴战斗周密。事前,通海特委召开红十四军一师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决定举行黄桥“八三暴动”,认为这是“江北革命政权和反革命政权的最后决战”,但是很明显,这一论断缺乏对红十四军战斗能力、敌我战斗能力悬殊分析和对当时战争局势的正确研判,因而是导致该战斗乃至红十四军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是因队伍不纯,内奸公然叛变,红十四军腹背受敌。

黄桥“八三暴动”中,配合红军作战的武装农民约有四五万人,他们胸前别着红布或红纸标记,写着“共产党”、“共产军”、“共产赤卫军”等字样,浩浩荡荡,涌向黄桥。几十里以外的老头、小孩都拿着菜刀、竹竿来了。由李超时和省委军事特派员徐德负责指挥的一师主力集结在黄桥周围,同时分兵佯攻古溪、蒋垛、季家市、卢庄、老叶庄等据点,并准备打击出援的敌人。一师主力分4路突击,迅速接近黄桥。西路红军强行突入城门,北路红军也打开缺口。眼看在即可攻下黄桥的关键时刻,由于混进红军内的内奸李吉庚、李治平破坏,突然分别从南路、东路两处撤兵,让路给国民党军队,以致正在北门向纵深进攻的红军部队,侧后受到意外袭击。这时城内敌军乘机反扑,红军腹背受敌,伤亡极大,不得不撤出战斗。


令人可恨的是,在这之后,叛徒李吉庚、李治平叔侄仍然打着红十四军的旗号,8月23日,他们带着红十四军特务大队和一个主力营前往黄桥公开投敌。不久,李吉庚又拉拢一部分混进红十四军队伍的坏分子公开投敌。李吉庚等投敌后,红十四军内部情况都被国民党军队所掌握,使红十四军陷入被动的艰难境地。


四是由于敌人集中火力围剿,加之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使得红十四军举步维艰。

红十四军的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豪绅,国民党用以对付红十四军的兵力有万余人,其武器装备要比红军精良得多,军事素质也比红军高得多。而红十四军仅1000余名战士,除了从敌人那里收缴的武器,他们中的很多人使用的是土枪土炮等各种土制武器,从作战力量上,红十四军无法正面抵挡敌人的进攻。


8月下旬,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召开南通、如皋、泰兴、泰县、靖江、海门6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协剿”红十四军计划,决定“先从泰兴入手,次及各县”。并派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处长亲自到黄桥“督剿”。在军事部署上,针对如泰、通海方面的红军形成了两个包围圈。与国民党的军事部署相配合,各地地主豪绅则加紧发展“民团”、白龙党、联庄会、“保卫团”等反动组织,强化保甲制度,屠杀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


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红十四军部队被迫化整为零,分成四个游击队,在古溪、黄桥、港西、镇涛等地艰苦斗争,但在敌人重兵猖狂进攻下,也终于被打散了。10月初,通海方面和如泰方面红军先后宣布部队解散。


五、红十四军的历史意义


一是红十四军的斗争促进了通海如泰地区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红十四军活动期间,正值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之际,因而“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被作为地方党和红军的一项重大任务。土地分配办法,按照通海特委制定的《暂行土地法解释书》规定,将没收的地主土地、富农出租的土地、孤儿寡妇出租的土地及祠堂、庙宇、公田,原则上以劳动力为单位分配。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地主土地由原雇农耕种、按人口平均分配和共同耕种3种方法。《解释书》还规定:“土地所有权归苏维埃,农民只有使用权,不准买卖”。此项规定含有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化的意义。如泰地区最先分配土地的地方是六甲,随后在江安、石庄、卢港、镇涛、东溪、龙溪、黄桥等区展开。分地之前,以村成立土地委员会,调查人口、田亩,烧毁地主田契。然后,按人平均,将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通海地区分配土地是从南通东五区的三益区开始的。随着红十四军斗争的展开,东五区余中等区乡的农民也行动起来,“抢地主的田种”“分地主田里的麦子”。


通海如泰地区是当时全省唯一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区,其组织形式是各级工农革命委员会。1930年5月1日,在如泰农民暴动两周年之际,江苏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如皋县革命委员会在群众的强烈要求和欢呼声中选举成立,选举产生革命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工人代表2人、农民代表3人、红军士兵代表2人。同日,南通东乡的余中、三益两区召开群众大会,选举成立了余中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三益区岸北工农革命委员会。稍后各地也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展开了“组织苏维埃,领导群众为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的斗争”。6月,如皋江安的六甲、朝阳、陈堡3个乡和卢港区的4个乡,以雇农工会和农会为基础,率先成立苏维埃政府。不久,多数乡、村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红十四军活动区域内的分田、建政,虽然范围不大,且处于草创阶段,后来因军事斗争的失利未能坚持下去,但它是通海如泰地区人民对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将这一地区的农民斗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个口号喊出了多少通海如泰农民的心声哪!因此,在红十四军战斗的过程中,不断有群众加入到战斗队伍,也不断有群众自愿参军。就连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不少人向红十四军投诚。


二是红十四军的斗争是通海如泰人民整个革命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十四军的斗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领导的武装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同时,红十四军也是江苏境内唯一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正规部队,是江苏唯一的红色革命武装,黄火青曾为纪念红十四军题词:“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长江下游首创”。纵观红十四军的历史,是党领导通海如泰地区人民进行武装革命的历史,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为翻身解放而同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战斗的历史。红十四军战士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满怀对人民革命胜利的信心,前仆后继地坚持斗争,不少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红十四军发表的《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中,明确宣告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目标。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和地主阶级势力,支持、配合了中央苏区的武装斗争,壮大和发展了通海如泰地区党的力量和群众运动。在红十四军游击区域内,农民砸开了几千年套在身上的枷锁,参加革命。地主不敢来追租逼债,国民党当局派不敢前来勒捐派税。这里的农民从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共产党是自己的救星,热烈拥护共产党。沿海的盐民、渔民和垦牧公司的佃农,纷纷派人来找党和红军,要求帮助他们建立组织,发动斗争。党满足了群众的要求,把工作扩展到沿海地区。赤卫队、少先队也有了大发展。妇女除了参加各项斗争外,还积极帮红十四军战士做军鞋、缝补军衣,支援武装斗争。


三是通海如泰地区红十四军的战斗为以后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创造了条件。

红十四军失败后,通海如泰地区党组织的革命运动暂时沉寂下来。曾经同这一地区人民一起战斗过的许多同志,在上级党的指示下,转移到其他地区,继续为革命事业英勇战斗,还有一部分失去组织联系的同志,则在本地或近处隐蔽下来,坚持各种形式的斗争,保存力量,以利再战。


红十四军虽然遭到了失败,但它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种子,培养了干部,锻炼了群众,为以后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创造了条件。红十四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有不畏艰难、勇于牺牲、大胆创新、永不屈服、甘于奉献的红十四军精神在,通海如泰地区人民坚定地相信,终有一天,地下的火种,又会熊熊燃烧。新四军过江后,1940年7月29日,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辖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攻占泰兴县黄桥镇,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之所以首先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尔后又迅速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当年讨论新四军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问题会议上,粟裕所阐述的“该地区有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近90年的光阴逝去,它的政治影响经久不灭,党、红军和革命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碧血遍染江淮间,丹心永照桑麻田。万紫千红春长在,英雄儿女笑九泉”,曾在红十四军战斗过的张爱萍将军的这首七律师,是对英雄儿女真实的讴歌,无论是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抑或是踏上新征程的新时代,红十四军精神都一直激发着、鼓舞着、鞭策着、支撑着我们江海儿女,无论面前的是多高的山,多长的路,都会以最时不我待的斗志,最敢为人先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一次又一次考验中去。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