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百年虞楼“謇”意情长
发布时间:2024-05-08     


陈小华


十月的五山,秋意渐浓。从马鞍山东麓沿着山间曲折的小路,拾级而上,只见半山间斑驳的树荫下,矗立着一座古朴的院落。院内主楼坐北朝南,两层高,砖木结构,东西两侧是平房,前有围墙连成院落。山门两边镶刻有张謇题写的楹联“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主楼眉板上题刻着“虞楼”二字。


原来,这里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的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龢所建的小楼(也称“望虞楼”)。据说,张謇的科举成功离不开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大力提携。1894年,张謇参加因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的恩科试,会试、复试


顺利通过后,殿试因翁同龢的从中推荐,终在其41岁时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至此,翁同龢成了张謇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张謇成为了翁同龢最亲密、最倚重的门生和忘年之交。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张謇是翁同龢的坚定支持者,而在张謇的“实业救国”事业中,翁同龢是张謇的大力支持者。在1899年5月23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投产之际,翁同龢曾亲自手书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以示祝贺。可以说,他们师生二人相互成就了对方。


1904年7月,翁同龢嗑然长逝于家乡常熟,后葬于常熟虞山白鸽峰山麓。1921年2月15日,张謇到常熟翁同龢墓前祭拜,后登上虞山,远眺长江北岸的南通五山,看着烟雾缭绕中透出的青山绿水,心中遂萌生了要在山上建造一座纪念恩师小楼的念头。回通后,张謇于当年春天筹备开建望虞楼。在楼的建造过程中,年近古稀的张謇多次前往现场进行督工,并留下“莲影夹桥穿沈墓,松风一岭上虞楼”“虞楼千树抱其足,问讯花开使相续”等诗句。1925年3月望虞楼建设完工,这不仅是张謇缅怀恩师之所,也是他的心之港湾。张謇曾在《宿虞楼》中写道:“为瞻虞墓宿虞楼,江雾江风一片愁,看不分明听不得,月波流过岭东头。”在这里,张謇会回忆过往、整理思绪、涤净心尘。现在对我们后人而言,五山亦多了一处追忆历史、学习张謇的好场所。每忆至此,我觉得学习张謇,首在学习张謇的为人。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对生命中贵人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和事业的高度。

据查,望虞楼的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现在走进院内,依然可以看到那三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银杏树。此处极为幽静,曾有诗云“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记得小时候到马鞍山游玩,多次经过此地,记忆中只见房屋破旧、门窗腐朽、瓦砾遍地。时年吾小,虽不知此处故事,但其幽深的意境总会引得我驻足观望。现在回想,虞楼所经历的百年风雨也恰似我们曾经历的坎坷历程,有过热闹与风光,亦经过冷清与衰落,但只要傲骨永存、底蕴犹在,总会焕然出新、再见彩虹,恰如院内苍老的银杏,沉着坚韧、端正挺拔、无拘无畏、愈久弥香。

望虞楼曾在2000年按原状进行过修复,2019年又再次维修见新,并改名“虞楼”。2020年10月,楼内展陈完成更新。一楼展出两大主题,东房的“虞楼春秋”,主要讲述虞楼的前世今生及翁同龢和张謇的生平等;西房的“笔墨情深”,主要展陈张謇和翁同龢的书法、绘画及诗文等。二楼展出的是“师恩永怀”,回顾了这对状元师生的交往历程,主要通过六个主题展现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强国和慈善利国的不朽业绩。笔者在大生集团工作多年,曾全程参与过“大生厂史陈列室”的编撰与展陈工作,但此时站在楼内,看到这些熟悉的图片和文字,依然有诸多的感慨。张謇的事业是宏大的、精神是伟大的,但我更钦佩他为人的道义与忠厚。张謇在《虞楼匾跋》中写道:“归筑斯楼,时一登眺,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名虞楼以永之,亦以示后之子孙。”张謇明确表示筑虞楼不只为眺望白鸽峰望师墓,而要将它作为长久的纪念场所,让后人永不忘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朋党论》中有言:“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我想,这应是对张翁二人惺惺相惜、相互成就的最好诠释。

走出虞楼,眺望长江,虽流经千万年,仍气势不减;回望虞楼,虽雨洗百年,但风骨犹存。虞楼忆往、“謇”意情长。时至今日,先贤的品质和精神仍闪耀江海,指引着后人修身做人、不懈前行。


(作者简介:江苏大生集团纪委副书记)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