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08     


【远古经济】 约在6500年以前,今南通西北部的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阶段,古青墩文明已发展至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以刀耕火种和渔猎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以陶器制作、纺织、原始建筑为代表的原始手工劳动及简单的物物交换和原始的文字符号。后因海侵,南通地域的远古文明一度中断。至西汉时期,今南通西北部重新涨出。

西汉起至隋,形成南通最早的产业—盐业和渔业,开始向农业和加工业拓展。唐至五代,农业开发力度加大,至南唐时,稻、麦、桑、麻普遍种植,牛、鸭、鹅等家畜家禽普遍养殖。萝卜干加工、苎麻手工纺织等开始起步。

宋元时期,南通地区经济开发大致呈现“北农南盐”格局。南部以盐渔经济为主体,辅之逐渐成长的商业、手工业经济。盐业生产日益兴盛,带动渔业的兴旺。运盐河道纵横贯通,方便运输。通州城的商业日渐发展,纱庄、布庄、当铺、酒楼、京广货店及猪市、粮市分布于城中三条主要大街。通州港、狼山港、石港等港口的形成,促进造船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北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盐业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宋时地方官员多次组织水利工程,建成长70余千米的江北捍海堰,史称“范公堤”,使农田和盐场免受海潮袭击。一年两熟的小麦、水稻耕作制度形成并普遍施行,栽桑渐多,盆景行业起步。北部地区仍是重要的海盐产区。海陵监在北宋开宝年间(968975)移设如皋。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盐产量约占整个淮南地区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明代时期,南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以棉花为主的农业、以纱和土布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和盐业三大主体产业。农业生产逐渐呈现“西粮东棉”格局。棉花成为南通重要商品,盛销东南沿海地区。如皋盆景发展成为“全国七大盆景流派”之一。蓼蓝大量种植,保证制靛业和向朝廷进贡的需要。畜牧业是明清时期南通农民重要的家庭副业。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各盐场出现一批虽名列灶籍但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户。以崇明移民为主体的吴地棉农迁往通海地区垦荒植棉,纺纱织布,促使南通成为苏北地区最早、时间上仅迟于江南松江、上海、太仓的土布之乡。

明代中叶,通州分司所领“上十场”的年产量为市境古代盐产量的最高纪录。明末清初,盐业生产因战乱而遭破坏,至清代中叶才恢复。盐业生产由盛而衰。其后因海势东迁,煎盐荡地减少,盐产量渐减。商品流通逐渐兴旺,各种社会管理和服务事业逐步发展。南通逐步成为苏北商品棉和土布的集散地。外地商人到南通和邻近集镇经商开店的日渐增多。粮食市场繁荣,不仅有米、豆麦、杂谷等市场,还有代客买卖的牙行和零售米铺。清开海禁后,沙船业从复苏至繁荣,出现一批拥有数十、上百艘船的大户。清初,手工纺成的棉纱成为畅销商品。缫丝、织绸、麻纺等传统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本帮裁缝的服装加工业,乡镇的鞋帽业、竹器制作业颇具特色,制笔业开始起步。酿酒业历史悠久,南通城乡均有酒糟作坊。

 

【近代经济】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一江之隔的通州成为苏北南部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机纱取代土纱,纺织户纷纷弃土纱而改用洋纱,导致“纺”与“织”的分离,为机器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积极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在南通开始改造社会的实践。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生纱厂兴建,逐渐形成近代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之一的大生集团,造就了近代南通的繁荣。南通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近代农业的发展。19181923年,南通一县之棉产超全国总产额的八分之一。20世纪初的20余年中,张謇在江苏沿海创建40余个带有农业资本主义色彩的盐垦农垦公司,使南通农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现代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市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60年代后,南通实现粮棉双高产双丰收,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通市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开展农业体制改革,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南通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纺织工业保持发展,造船、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持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1983年后,南通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投资大幅增长,“三资”(外资、外经、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0年以后,南通市经济保持高位发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地级市第八位。中共十八大以后,南通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陆海统筹,打造“江海门户”,推进产业、城市、交通转型升级,加快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2012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千亿元级台阶,2020年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省第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亿元的设区市。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超1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549.346.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7万元,比上年增长2%。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4.7%。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36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全市工业应税销售额实现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上年增长19.4%。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6.9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全社会用电量58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全市工业用电量38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1%。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29.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