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西亭】千载盐亭 状元故里
发布时间:2020-11-28     作者:陈 建


张謇在《西亭东桥铭》中写道:“宋盐官,故此亭。亘千载,沿其名。”西亭作为一个流传千年的古地名,与盐有着密切关系。西亭因盐而兴,境内的运盐河就是作为盐场重要的配套工程应运而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使得西亭盐业渐衰,工商业勃兴,西亭渐具市镇规模,近代曾盛极一时。西亭古镇沿古运盐河布陈,街巷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古迹众多,名士辈出。这里依然有着战争的痕迹,这里发生过重大变迁。繁华褪尽,古韵犹存,矗立于此,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



宋盐亭  千载名


南北朝晚期长江边上有一块沙洲,名叫“半沙”,居民以煮盐为业。唐代,半沙和南布洲、胡逗洲连成一体。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半沙盐亭因位于五大盐亭之西故名西亭,并设盐场,为通州利丰监管辖的八场之一。千年以来,西亭之名未变,历经风雨沧桑,名扬江海大地。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西亭河,东通金沙场,西接运盐河。明洪武年间曾设盐官衙门西亭场大使署。明隆庆二年(1568年)开凿通州各场的串场河,西亭与石港始有运盐河相通, 盐业及其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后因海岸线东移,盐业衰落,西亭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并入金沙场,场官衙门改建为旧场庙。清末称西亭市,1929年改称西亭镇,属南通县第八区。随着手工业兴起,西亭一带的农民普遍以土纺土织为副业,西亭的粮布交易已相当兴旺,所产长尖布远销兴化、宝应及两淮地区,每月销售量在千条(每条五十六匹)以上。兴化、宝应一带商人用船载米来换土布。因此,镇上布庄、粮行较多,百业随之兴旺,渐具市镇规模。



抗战时西亭颇为动荡,当时日伪军经常在西亭活动并曾驻扎西亭,由黄如杰、洪建中、赵金龙组建的几支游击队与其展开斗争,黄如杰曾化妆成木匠,在东桥上砍死过一个日本士兵。1944年9月,新四军夜袭西亭警察署,日军于年底撤离西亭镇,1945年清明前,新四军地方武装攻克敌伪西亭据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控制了西亭,1946年11月,梁灵光率领中共武装力量攻打西亭,在城隍庙发生激战,36位战士牺牲并安葬于此。为缅怀先烈,1951年3月原城隍庙址建烈士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西亭古街面貌大为改变。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民炼钢,人们把东桥和西桥拆了取钢筋。1967年,开挖团结河,将运盐河截弯取直,西亭古镇街道中间的“夹河”被填塞,团结河向北引出河道连接原通向石港的串场河,将西亭古街一分为二。后在团结河北侧古街南侧修建了海平路,1997年镇区西首修建了南北向的石江公路,如今升级为345国道,与海平线十字交叉。现代的街道就在十字路口以东海平线上,古街成为内街,逐步衰落。



旅有道  市有型


近代西亭古镇颇为繁盛,街道建筑大多临运盐河而建,街巷迂回曲折,店铺纵横错立,形成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以及沿岸众多名胜古迹。张謇在铭文中不禁称颂:“旅有道,市有型。”下面就来领略一下近代西亭古镇的风采:


沿着运盐河从西向东进入当时的西亭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旧场庙,旧场庙位于西亭古镇西首,附近曾有一座木桥名太平桥,张謇曾赋《过太平桥》诗。太平桥向东进入西亭镇西街,位于运盐河南,街上有张謇祖居。祖居往东依次是银匠店、铁匠店以及徐鸿记、徐鑫记布庄。北侧有宋家祠堂,这是张謇恩师宋紫卿遗命建造,张謇曾赠纱资助。布庄东便是冷家脆饼字号——“复隆茂”,此号为张謇亲题,店铺后场前店,曾颇为兴旺,所产西亭脆饼远近闻名。


再向东进入复兴门,园门东即为湾子头,水龙局即在此地。此地运盐河一分为二,一支向东到吕四,一支往北到石港,附近禹王庙前河岸石驳有“江海分流”四字。水龙局向东运盐河两岸都是街道,为古镇中心地段,此处沿街商铺林立,有缸爿店、猪头肉店以及李大记布庄等。河南湾子头是一处S形的街道,街道曲境通幽。河北就是古城隍庙,相传张謇小时候在此拜见城隍老爷时,刚弯腰磕头之际,神龛上的笔筒、竹签一齐倒下,民间说是城隍老爷不敢当文曲星一拜。此处相距不远横跨着西桥与东桥。西桥是一座石结构的桥梁,由百姓集资及张謇资助建成,桥上石桩曾有张謇所撰对联:“南瞻迭翠堆狼阜,东去流波绕鹤城。”东桥为张詧于1926年兴建,张謇作《西亭东桥铭》镶嵌于桥上。


正街河北岸向东曾是关帝庙,1905年改建西亭小学。正街河南街道便是宋宅,张謇青少年时代有5年时光是在此度过的。宋家后代宋士符的女婿喜仰之曾是南通名中医,宋氏后人还有裸捐百万的“中国好人”宋英,其故居就是在此处。宋宅东为“周家酱油店”,是一座两层木楼,其上多为雕花木刻,此楼历经风雨,现仍屹立不倒。


东桥向东,街面主要集中在河北,这里曾有一家李国光的南货店。李国光的弟弟李春鸣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华侨教育家。李国光的四子李俊民早年投身革命,后为著名的出版界人士。东桥东北是徐澂渊家,徐澂渊是位留日学生,辛亥革命后携夫人金村罗尾(日籍)归国,主持西亭高初两等小学,那位日本夫人古街人称“东洋奶奶”。“东洋奶奶”在抗战时凭着自己的身份营救了多位西亭人,使西亭减少了损失。李家南货店再往东就是东祭祀场,古镇街道戛然而止。



久辄倾  修则兴


西亭是张謇故里,张謇在此“宿膳”苦读五年,如今西亭留下了诸多与张謇有关的遗迹,主要有张謇祖居、宋宅、张朝彦墓和《西亭东桥铭》碑石等。


张謇祖居位于西亭西街运盐河南岸,是张謇祖父张朝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建,后因家中变故折价卖给了周家。为证明张謇籍贯为通州,张謇父亲张彭年借钱赎回祖居,分给张謇的长兄和五弟,他们又卖给了宋家。多年后张詧买回并扩建,交给他的次孙奉养其寡母。祖居不大,却见证了张謇家族五代人的风风雨雨。祖居于2004年列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有5间平房,但不久后被人拆掉三间,所余两间也已破败不堪。


1897年,45岁的张謇赋诗《经通州西亭杂感》:“桥南大宅旧名庄,廿五年前杜牧狂。”这里的“桥南大宅”就是张謇青少年读书处——宋宅。宋宅坐落于西亭运盐河南中街湾子头,坐南朝北,门堂上曾挂“经魁”“岁贡”“重游泮水”等数块蓝底金字匾额,显示出宋家是获有诸多“功名”的书香门第。宋家以文立族,族中宋蓬山、宋璞斋和宋紫卿三位先生成为张謇的老师,张謇在宋宅苦读五年,最终大魁天下。


张朝彦墓位于镇区以南三总桥下,占地约70平方米,苍松翠柏间有一块青石碑,上有张謇的楷书碑文:“清赠通奉大夫张府君、赠夫人吴氏合葬之墓”。这里不仅长眠着张謇祖父、祖母,还包括张謇的两位叔叔及叔母。这块青石碑曾被村民移至灌溉水渠上当“桥”使用,1986年被文物普查人员发现,1989年政府对张朝彦墓进行了修葺。张謇生前几乎每年都要来此祭拜。


张謇三兄张詧捐资修建了西亭东桥,张謇暮年作《西亭东桥铭》记叙此事并刻成碑石镶嵌于东桥之上。1958年东桥和西桥被拆,《西亭东桥铭》碑石被供销社抬去作为做西亭脆饼时掼糖用的平台,后来被有识者发现,现收藏于西亭初中。


西亭有两座较有影响的寺庙。一座是镇南三里的西禅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宏伟,乃地方名迹。1958年前殿、大雄宝殿被拆除,仅剩后殿及厢房,后改建为亭南小学。2006年复建西禅寺,现已颇具规模。还有一座是北草庙,位于西亭镇西北,建于清乾隆年间,供奉都天菩萨。1912年,当地绅士顾介人牵头在此开办学堂,后拆庙建北草庙小学,1952年更名为亭西小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就是从这里走出的。1992年,村民自发重建庙宇,中国佛教协会王新题写庙名,香火依然很旺。


西亭古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正如张謇在《西亭东桥铭》中所言“木易蚀,久辄倾”,张謇祖居、宋宅均已破败不堪。如今西亭古镇街道上的断井颓垣比比皆是,似乎在讲述着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落寂。西亭古建筑如能适当修缮,还原其水乡古镇面貌,必将成为一个兴旺发达、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