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发现骆宾王墓最早的记载
发布时间:2020-11-28     作者:孙 模


狼山南麓有唐朝杰出诗人骆宾王的墓,它为南通添加了一份厚重的遗产,但仍有人持怀疑态度,骆宾王怎么会落葬在南通呢?1962年第一期《江海学刊》上发表了南通地方史研究的,著名学者管劲丞先生的力作《南通狼山骆宾王墓的真伪问题》,以丰富的史实,雄辩的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黄泥口迁狼山的骆墓,通过详考,当认为断然真实。”管先生在论述黄泥口发现骆宾王墓时,引用了明末通州地方史志集《州乘资》的记载:


唐骆宾王与眉州刺史共起义兵于广陵,讨武曌檄告四方。兵败亡命,流落之通之海上死焉,盖通近广陵而僻也。正德九年,城东黄泥口乡民曹某,掘地得冢,题石曰:“唐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曹惊讶,随封以土,取其石而归。人有欲觉之者,乃辟其石。迄今百余年来,更无有表而出之者,可叹也。


管先生之后研究骆宾王墓的学者,在明万历到天启间成书的《涌幢小品》中发现了关于通州发现骆宾王墓的记载,时在《州乘资》成书之前,10多年前姜光斗教授在其专著《从骆宾王墓说起》便引用了这一记载:


正德九年,曹某者,凿靛池于海门城东黄泥口,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以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辟其石。尝考宾王本传,文明中与李敬业共谋,起义兵于广陵,不捷而遁,通近海陵,而且僻,此岂其证欤?


其实通州发现黄泥口有骆宾王墓的记载还有 比《州乘资》《涌幢小品》更早的是《万历通州志》,遗憾的是至今被研究者忽略,其文竟与姜著所引《涌幢小品》的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但志文“曹某者,凿靛池于城东黄泥”一句,《涌幢小品》无端地在“城东”前加上“海门”二字,偏偏这添足之笔造成了错误,黄泥口不在海门(黄泥口在北濠河北岸,有桥名黄泥口子桥,现名新乐桥)。墓葬一般收入史志“冢墓”一目中,《万历志》载骆宾王墓却在“遗事”目中,这大概是被研究者忽略了的原因。


比对这3篇关于通州黄泥口发现骆宾王的记 载不难发现其主要经过完全一致,《州乘资》所载仅仅稍为减略,不同的资料来源,归之于一个共同的事实——黄泥口发现了骆宾王墓。况且资料出处的3部书和它们的作者,历来都受好评,有质实可信之称,这就为骆宾王墓在南增加了可信度。


再按时间排一排3篇记载出现时间的顺序:最早是万历《通州志》,它成书于明万历五年(1577);《涌幢小品》始撰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天启元年(1621)完稿,它比万历《通州志》成书要迟了44年;《州乘资》成书于明弘光元年(1644)。这个顺序告诉我们万历《通州志》所载与发现骆宾王墓的正德九年(1514)仅距53年,比《涌幢小品》所记提早了44年,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越接近,所记之事越接近事实,万历《通州志》的记载增加了骆宾王墓在南通被发现的真实性。从3条记载的作者来看,万历《通州志》的纂修者是通州知州的幕员越人沈明臣,《涌幢小品》的作者朱国桢是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先后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州乘资》的作者邵潜是居住如皋的一介布衣,黄泥口发现骆宾王墓在浙江(越)、通州和北京之间传播,方能写进作者之书,传播的人也相当广泛。这才有清乾隆年间刘名芳到黄泥口寻墓,并迁骆宾王于狼山的后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黄泥口发现骆宾王墓在当时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从万历《通州志》中有关于通州发现骆宾王墓的记载入手,深入研究,骆宾王的墓在南通又多了一条强有力的论据。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