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从老照片中读懂张謇
发布时间:2020-10-24     作者:陈 炅


张謇倡导拍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那时南通从农耕时代开始进入新工业时代的纪实写照。老照片虽年隔久远,但在现在看来依然清晰,建筑雄伟,人物栩栩如生。照片的内容丰富,从工厂、农场、学校再到医院、剧场、公园,几乎包罗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照片既有外景和内景,也有全景和近景;有鸟瞰和特写,也有使用转镜拍摄的长条大型集体照。


1853年,张謇出身在海门常乐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兼小商人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想以科举“正途”获得社会地位。1885年,张謇应顺天府乡试,考中“南元”举人。1894年,他通过会试,殿试,荣获状元。然而,张謇“大魁天下”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从此他回归故里,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 实业 —


微信图片_20201024171120.png


上图的大生纱厂,是张謇实业活动的起点。


1895年,他开始筹建大生纱厂,以《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给纱厂命名为“大生”。1897年,张謇经过多方努力,筹得50万两规银股本开始创建大生纱厂,历经艰辛,1899年成功投产。从1901年开始,张謇的实业活动从工业拓展到农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此后又创办了大有晋、大豫、大丰等盐垦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北起连云港、南至吕四的滩涂上掀起了废盐灶、兴垦殖的热潮,使荒滩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为改变黄海滩涂盐碱地,张謇特地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亨利·特来克主持建设垦区水利工程。1903年,为了适应大生系统日益繁忙的运输需要,张謇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后来又在上海创建十六铺码头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为了给大生系统融通资金,1920年在南通建立淮海实业银行,并在扬州、南京、上海、镇江、苏州等地设立分理处。为了经销绣品,参加世界博览会,他在美国纽约设立南通绣织局分支机构。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张謇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大生纱厂为母体,创办了机械、粮油、航运、仓储、金融等大大小小企业达40多家,其中,大生纱厂、大生分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广生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复新面厂、资生铁厂等企业拥有各种机器设备1327台套,形成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



— 教育 —


张謇认识到“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开民智,惟有力行普及教育,广设初等小学”,当企业盈利后,他开始着手兴办教育事业。


微信图片_20201024171128.png


上图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张謇1902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他亲自担任校长,聘请王国维、陈衡恪、朱东润等知名人士任教。1905年,张謇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本科制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起,建立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纺科、医科、农科都是应实业发展的需要而设,当年学校培养的大批人才,成为南通乃至中国近代实业的重要技术力量。1928年,纺科、医科、农科组建成南通大学,1930年改为南通学院。此外,张謇还创办了一系列的职业学校。1914年创办培养刺绣人才的女工传习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狼山盲哑学校,1919年创建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到1920年,南通已有高等小学15所,初等小学318所,在籍儿童2万多人,南通基础教育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努力,南通的初、中、高等教育齐备,普通、职业教育并举,多门类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为今天的南通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社会公益 —


随着企事业的发展,张謇在南通积极推行地方自治,进行社会公益建设。


下图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的几幢房子是张謇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2年,张謇改建了南通城南的东岳庙,开办了南通图书馆,至1924年,有馆藏古籍15万卷,西文书籍600多部,日文书籍300多部,共有图书23万多卷(册)。1919年,张謇建造了新型剧场——更俗剧场,梅兰芳曾三次受张謇邀请到此演出,轰动一时。张謇还用私人资产创办了收留弃婴的育婴堂,收留生活无依老人的养老院,传授贫困子弟谋生技能的贫民工厂,开设残废院,收养残疾人,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还设立栖流所和济良所,分别收留流浪乞丐和妓女,实行养教结合。


微信图片_20201024171135.png


1916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将当时的气象记录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所气象台交流。1917年,张謇和其三兄张詧在城南松树路兴建了第一公共体育场。1921年,南通俱乐部宾馆建立。


在20多年的时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工厂、学校,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北小县城,突然为世人所瞩目。名不见经传的南通,一下子迎来了八方宾客,俱乐部宾馆成为接待社会名流、著名学者的场所。1922年,他又在城南涧桥兴建了第二公共体育场。体育场建成后,为鼓励学生参加活动,每两年便在体育场开展全县中等以上学校的联合运动会,以此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人民的体质。


张謇一生,目睹过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对国家前途、民生命运的担忧,洞察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虽科举夺魁却另辟蹊径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在地方自治实践中,他始终不忘初衷,一步步地实现他的强国之梦。


在张謇的全方位经营下,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变成了一个工业区、文化商业区、风景旅游区,一城三镇组成的近代新型城市。20世纪前期,张謇的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硕果累累,南通也因之成为全国有名的“模范县”。


张謇充分利用摄影这一最直观、最有效的表现手段,为今天遗存了大量且丰富的图片文献,为我们今日研究张謇及南通近代历史以及今后的南通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考资料。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