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吕四老街二和桥向北,三和楼对面的张家灯笼店,石头牌坊前挂着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绚丽多彩,光耀夺目。3间朝东店面门庭若市,川流不息,生意兴隆。张氏家谱记载,民国年间,启海一带乡民,沿海船上的海户,每 逢新春佳节、红白喜事都来光顾。连边远几百里外的掘港、马塘的客商也慕名而来,洽谈进货业务。
回忆当初,吕四大年初一到元宵节,鞭炮声中,前街后巷,千家万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增添了古镇节日热闹气氛,显得家家户户满门生辉,欢乐祥和。三官殿、关帝庙、彭家祠堂操场,各式各样的灯笼,流光溢彩,琳琅满目。张家灯笼店做的荷花灯、狮子灯、八仙灯、状元灯、跑马灯,小孩玩的风筝灯、兔儿灯,造型各异,像模像样。有的风流富贵,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小巧玲珑,洋溢着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浓厚的地方文化韵味。
张家的灯笼用篾子扎、纸头糊,剪贴字、绘色彩,整个工序精工细作。尤其灯笼壳上的剪字技艺,独具匠心,非同一般。百家姓中的姓字,各有各的堂号。如姜姓为余庆堂,张姓为百忍堂。大凡客人来买灯笼,师傅只要问声姓,就知是什么堂号,不需查阅号簿。用纸一剪,不稍片刻,字样脱颖而出,可谓熟能生巧,生铁补锅,手段拿钱。
再说张家灯笼上的字样,借助于笔法语言,能渲染环境,看上去形象生动。如通常百姓人家花园喜事,灯笼上用的是“福”、“禄”、“寿”、“喜”,店铺大门上用的是“招财进宝”、“一本万利”,住宅后门上用的是“聚宝盆”、“黄金万两”,渔民船上用的是“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墨迹灿然,意境深远。再如丧事人家灵堂前挂的白纸黑字灯笼上的“冥”和“奠”字,端庄整肃,庄严肃穆。让人容易产生“日薄西山,风烛残年”凄凉之感。
张家灯笼店经营有方,凭着一手的好技艺,赢得社会信誉,吕四家喻户晓,通东也颇有名气。上世纪50年代,灯笼店老板张树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祖代相沿,为人厚道,每年除夕相近,张老板总是记挂街坊近邻困难户。腊月二十四祭灶日,自己亲自登门慰问,或托子女送上一盏灯笼,四样小礼,祝孤寡老人岁岁平安,年年康健。
民国35年,清光绪年间翰林院李磐石的儿子李伯生做寿,差人特地赶到吕四张家灯笼店,定做八盏灯笼。其款式仿照宫灯模样,规格尺寸要求甚严。张家灯笼店大胆尝试,传统而不守旧,后来做出的灯笼,标新立异,完美无缺。据说,进士府做寿那天晚上,风清月白,一进三堂,张灯结彩。只见用绢布做成的盏盏宫灯,在绿树银花丛中格外壮观。有圆的,有方的,有六角形的,有八角形的,灯下垂着一簇簇彩须,随风飘拂,异常引人注目。令祝寿叩拜者交口称赞、叹为观止。
岁月匆匆,流转如水。张家灯笼店从创始到现在,屈指算来已近百年历史。到了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张家因成份是“资本家”,灯笼为“四旧”,被迫关门停业。祖上的好手艺,未能传给下代。当年民间喜爱的张家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灯笼,如今像过眼烟云,但吕四张家灯笼店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