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境内,历史上曾有过两条被称为邗沟的运河,一条由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主持开挖,另一条由西汉时的吴王刘濞主持开挖。西汉初年,吴王刘濞自广陵(今扬州)向东开挖邗沟(古称运盐河,即今通扬运河的一部分),当时这条人工运河的东端只到蟠溪。时隔久远,历代南通地方志对蟠溪地点的记述并不明确,现代学者对蟠溪的位置也说法不一。那么,蟠溪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近年来,笔者在做调研时研究了一些史料,对此得出初步结论,现论证如下。
西汉初建,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刘邦在潼关以东分封同姓王,并发动铲除异姓王的战争。刘濞是刘邦的侄儿,因参加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而立下战功,公元前196年受封为吴王,都沛,辖地三郡五十三城。其后,高祖因要稳定江南,派刘濞镇守广陵。
在汉惠帝、吕后执政(公元前194年—前180年)期间,吕后掌权,对刘姓王加以压制,并大封吕氏亲属为王侯。在这种形势下,刘姓诸王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与吕后对抗。吴王刘濞占有豫章郡铜山,封地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为增强国力,他铸造钱币,并利用靠近大海的有利条件,煎制海盐,向内地运销,获取高额利润。他还对封国内的民众减轻徭役,免收赋税,使国力迅速增强。为便于运输广陵东部生产的海盐,刘濞开凿邗沟,从广陵茱萸湾向东至海陵蟠溪,运盐河由此应运而生。
历经两千多年的变化,运盐河后改名通扬运河。对于通扬运河的起始段邗沟,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个是邗沟开凿的大概时间;二是邗沟的终端蟠溪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研究通扬运河的历史时,某些文章把刘濞开邗沟的时间定在西汉文帝、景帝执政时期,即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笔者曾经也把公元前179年作为开邗沟的起始时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才发现这个时间并不正确。公元前179年是汉文帝执政的第一年,要比《史记》所记刘濞发展国力的相关时间滞后,不符合刘濞在惠帝、吕后执政期间发展生产的史实。而把开邗沟的时间下限定在公元前141年则更是荒唐,因为刘濞于公元前154年发动对抗中央的叛乱,很快兵败被杀。公元前141年,作为开邗沟主要领军人物的刘濞已死去10多年,当然不可能主持开邗沟。据笔者推定,刘濞开邗沟的时间应是在西汉惠帝、吕后执政的十五年之间,这个可能性最大。
蟠溪是邗沟的东端终点,文献中只是对蟠溪做了一般性的描述,对其具体位置没有明确的说法。五代时,海陵东部分地区属如皋县,蟠溪就此划入如皋县范围。
明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卷一《疆域·山川》记载:“蟠溪,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广,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河,东入海。”明代的嘉靖《如皋县志》是现存比较早的地方志,其后如万历《扬州府志》中的相关部分基本沿用嘉靖如皋志说法。
目前有研究结论认为,蟠溪即今如皋市东的汤家湾。其史料依据是清代的嘉庆《如皋县志》。该书在记述运盐河流经如皋县以东的路线时,写到其“迳汤家湾邗沟铺”。这段文字下有明人吕克孝的注:
相传吴楚会于邗沟,即蟠溪地也。吴王夫差将北伐齐,先于邗江筑城开沟,东北通射阳,西北至末口,江淮之水至此始通。此一邗沟也。汉吴王濞自茱萸湾开邗沟通海陵仓达蟠溪,以通运道。又一邗沟也。
吕克孝,明代南直隶青浦县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万历四十二年(1614)任如皋县教谕,曾参修《如皋县志》,后任国子监助教,官至工部郎中。嘉庆《如皋县志》编纂者引用吕克孝观点作注,解释了两条不同的邗沟,这是正确的。然而,把流经“汤家湾邗沟铺”的运盐河道当作蟠溪,则值得商榷。
经研究古籍资料,笔者发现汤家湾与蟠溪并不是同一地点。明万历《扬州府志》第六卷《河渠志下》中含“溪”和“湾浅”两目,其中蟠溪载于“溪”目而汤家湾则载于“湾浅”目。“溪”目中的蟠溪条曰:“古邗港,在赤岸乡,溪滩宽广,中多洲渚,弯曲如龙蟠故。”而“湾浅”目中的汤家湾条仅记在“县东十五里”。由这两条史料可知,蟠溪是一条河,在如皋县北的赤岸乡;汤家湾是一段河,在如皋县东。《扬州府志》把蟠溪与汤家湾分列两个条目,显然这两地不在同一地点。
另从嘉靖《如皋县志》蟠溪条所描述的内容看,其可以“西接运河,东入海”,说明蟠溪在早年是可以与大海直接相通的,而汤家湾应无此条件。所以把如皋市东的汤家湾当作蟠溪,疑点重重。
还有把如皋城东十里的邗沟铺当作蟠溪的说法。邗沟铺是河道边的一个小集镇,可以看作一个点,而蟠溪是一条河,是一条线,把一个点当作一条线,显然有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团曾沿着从掘港到如皋的运河“掘沟”,乘船向西到达扬州。书中对“掘沟”的描述为:“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是即隋炀帝所掘矣。”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七月十八日晨,遣唐使团的船队从国清寺出发,途经郭补村、临河仓铺、赤岸村、如皋院,于廿日未时到达如皋,使团人等在茶店暂停休息。笔者推测,邗沟铺应是唐代“掘沟”流经之地,后人误以“掘沟”为“邗沟”,遂以“邗沟”来命名这个小集镇。
汉代时的海陵东部是广陵国生产海盐的重要基地,煮盐生产颇具规模。20世纪40年代,如皋县行政区划曾有变化,其北部的西场、李堡划入海安县。如皋北至海安西场、李堡一带曾是古代盐场,有一条名为“古河”的河流,这条“古河”很可能就是汉代的蟠溪。清嘉庆《如皋县志》卷二《疆域·河渠》在记述串场河“经惠明桥里许至古河坝”水道时,转引知县郑见龙碑记:
治北李家堡镇之西偏,名老鹳嘴,其为水所汇者有三河焉,曰古河、洋河、新河。新河为鹾运之河,上接淮水,频年疏浚,较古河、洋河深八尺余。古河为民地内河,洋河为灶地内河,虽流与新河接而浚串场河道者不及之,以故日浅且淤。农民无以为灌溉,灶户无以为樵煎,於是筑坝之议兴焉。
从碑文内容看,“古河为民地内河”“洋河为灶地内河”,两河道与新河水道有别,其间必须以土坝相隔,以保持“民地、灶地内河”的水位。古河在赤岸的内侧,且近海,与文献中对蟠溪的形容相符,古邗沟应该就在这里。《海安县水利志》对古河有一段描述:
老古河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端起自西场镇东古河坝与栟茶运河相接,向北至朱家庄分两支,一支东北流,弯弯曲曲,经申家坳仔、力头、双窑、百岁桥,直至李堡镇西北边的老鹳嘴,全长14.03公里。一支西北流,至储家洋仲庄,长9公里。
古河的东端老鹳嘴在海安市李堡镇西北,汉代时这里就在海边。蟠溪,明清时史料均称其位于如皋县赤岸乡,而今海安市的李堡、西场在古时亦属赤岸乡范围,且近大海。
笔者推断,今海安市西场至李堡的古河即是汉代邗沟的终端古蟠溪,理由如下:第一,从朱家庄向东北流的古河“弯弯曲曲”,与蟠溪“弯曲如龙蟠”的特征相符;第二,古河流经李堡,李堡是古赤岸乡所在地,蟠溪也在赤岸乡;第三,李堡北边在汉代时为南黄海,且海安市城东镇有个“古河村”,“古河村”在通扬运河东600多米处,这里应曾是古河的流经地,与运河相通,符合明代蟠溪“西接运河,东入海”的记述;第四,古河流经海安西场、李堡,李堡在古时是盐场,与蟠溪一带出产海盐的历史相吻合。《南通盐业志》记载,“由宋至清,栟茶场区皆跨越角斜场而西包李家堡副场在内”“栟茶场区东南起小洋口,西北止李家堡老鹳嘴,呈一弧度朝向西南的月牙形,从东、南、西三面环抱角斜场”。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过,旧方志中的材料并不都是正确、可信的,“经过方志作者之手的记叙,那我们就必须对每一条都进行审慎的考核,决不能轻易置信。决不能因为旧方志上有了,现在修新的地方史志就照抄照搬”。修志是这样,历史研究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旧方志上说了,就认定某种说法是正确的。史料可以作为依据,但是否正确,还是得加以研究。本文认为“海安西场至李堡的古河即蟠溪”,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还请各位专家、学者加以评说。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