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近代“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近代 纺织工业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在和民主人士的谈话中曾肯定过张謇等实业家对民族 工业发展的贡献。黄炎培先生在日记中曾记到,1950年5月20日晚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勤政殿开会,“散会前毛主席和群众漫谈。主席说:旧社会的人物不是没有贡献的。没有张謇,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没有范旭东,中国化学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没有卢作孚,长江上下游船舶不会这样多”。张謇一生成就了多方面的事业,纺织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倡导“棉铁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青年时代的张謇目睹外强入侵、民生困苦,很早就萌发了实业救国思想。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通过研究西方各国走向富强的历史,提出了“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立国自强”主张,初步形成其“实业救国”主张。张謇说:“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传统的“农本”思想无力扭转中国的贫弱现实,而只有大兴“工艺”,才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对于如何发展实业、大兴工艺,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的战略。张謇生长的通海平原,明清以来就是优质棉花的产地,“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但是近代以来已成为日本纱厂掠夺的资源,这使张謇万分痛心。“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张謇进一步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发现当时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其次是钢铁。同时张謇又看到,与民生最为相关的产业“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惟棉”,“而我国铁矿蕴藏丰富,如能利用,岁可得数千万”。因此为挽回利权,保护民生,中国必须先行“推广棉地、纺织厂”及“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这就是“棉铁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棉铁两业在中国发展到拥有一定实力时,可以向其他的产业部门延伸,所以发展棉铁两业,就“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而在棉铁两业中,张謇看到棉业和铁业相比具有投资小、周转快、利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民间资本,于是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发展棉纺织业的主张,他说“实业亦必有的……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创建企业集团,实践“棉铁主义”
张謇在南通大力实践其“棉铁主义”“棉尤宜先”战略。他首先从棉纺织入手兴办实业,利用了南通的自然资源,也是保护民众的生计,并可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1895年底,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建立后,实施土产土销的经营方针,当地棉业、土布业相辅相成,因而连年获利。1904年大生纱厂扩充至4.08万锭,同时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筹建大生二厂,1907年二厂建成开工。1911年张謇与刘柏森组织大维股份有限公司,租办湖北布纱麻丝四局,后因武昌起义爆发而作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大生一 厂、二厂获利丰厚,张謇因此锐意扩展,计划再于南通及周边 地区扩建7个棉纺织厂。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1924年大生八厂建成。至此,大生系统四个纱厂共有纱锭16.036万枚、布机1342台,分别占全国华商纱厂总数的7.39%和9.8%,大生系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开工后,张謇“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必须“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于是又转而大力开辟原棉生产基地。1901年,张謇在南通海门交界处建成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垦10余万亩海滩荒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过10多年的努力,通海垦牧公司年产皮棉达1.2万担。民国建立后,在张謇等的倡导下,在原淮南盐场广阔海涂滩地上掀起了垦殖大潮,十数年间涌现了40多个农垦公司。通过大规模的废灶兴垦、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进驯化良种,广植棉花,使淮南垦区形成了我国早期最大的集中产棉区。至1934年,淮南垦区已拥有棉田500多万亩,年产棉花100余万担,均分别占江苏全省棉田的1/2,全国的1/8。
张謇创办纺织厂的纺织机械均需进口,因而深受外商的钳制盘剥,这使他深感“中国兴工业而不用机械,是欲驱跛鳖以竞千里之逸足也 ;用机械而不求自制,是欲终古受成于人”。因此他在提倡“棉业”的同时仍不忘发展“铁业”。1906年办成了资生铁厂,先后制造了轧花车、织布机各1000多台出售。1919年张謇还支持聂云台在上海创办了大中华铁工厂。张謇的“棉铁主义”战略在南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棉纺织业、植棉业的发展外,并进一步发展交通、水利、市政、食品、电力、 通信、金融、商贸等企业,在南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至20世纪20年代初,南通共建成37家企业,加上农垦、盐业 公司,形成一、二、三产业门类齐全、资本额达2483万两白银的大生资本集团。同时,南通的教育、文化、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在大生纺织企业的引导和支撑下也得以全面进步。
引进纺织科技,发展纺织教育
张謇很早就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富民强国的重要作用,他说:“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张謇看到西方科学技术“较诸中国旧式工程,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欲振兴实业,必须实行开放主义与拿来主义,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引进的是英国曼彻斯特生产的纺纱机,他兴办的各项事业均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装备,同时也聘用了大量外籍人才来南通工作。
为满足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张謇于1912年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新校舍落成,定名“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张謇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纺织专门人才的培养的,他说:“五千万之棉织业兴,足抵五百万兵之一战,而纺织业之人才辈出焉,不必海陆军而收海陆军最终之良效。”张謇为该校亲手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又撰写《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希望通过纺织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纺织工业尽快结束“延欧人以司其命”的现状,早日有“自树立之一日”。
纺织专门学校学制为本科、预科两种,本科三年制,招旧制中学毕业生,预科学制五年,招高小毕业生,采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纺织专门学校的常年费用由大生各厂从余利中支付。张謇对纺织教育,提倡“手脑并用”,强调“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纺织专门学校《学则》中规定了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到大生纱厂实习。1914年学校建实习工场,陆续开办纺纱、机织、手织、染色、金工、针织6部实习所。至1917年,已有本科毕业生两届,约50多人,分赴全国各纺织厂服务。1918年,毕业生协助上海厚 生纱厂安装新机成功。1921年,毕业生又主持完成了大生三厂全部纺织新机的排车设计与安装工程。1923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添设染化系,增购针织机,兼习棉毛针织技术。1927年改称“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南通纺织大学、南通农科大学与同为张謇创办的南通医学大学合并为“南通大学”。
张謇创设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培养中国纺织专业人才的摇篮,全国纺织高等教育的翘楚,从此中国纺织工业技术队伍逐步壮大,打破了“洋人”对纺织技术的垄断。至1952年院系调整前,该校共培养了1437名纺织科技人才,他们分布于全国主要纺织企业、纺织院校和科研、管理机构,成为那里的领导和骨干。
推广植棉,改良棉作
推广植棉和棉作改良是张謇着力推进的事业。由于中国原产棉产量低、品质差、纤维短,已大大制约了民族棉纺织业产能的扩大和棉纱质量的提升。没有足量和优质棉花做保证,民族棉纺织业已不能进一步发展,“纱出于棉,棉产于地,则棉地宜广也,棉种宜改良也”,推广植棉、改良品种则是当务之急。1912年张謇作《奖励植棉及纺织业说》即指出:“今日救国之策,于何着手?舍奖励纺织,其道无由也。纺织根在于棉,故奖励植棉,尤为根本中之计划。”希望通过国家政策,推广植棉,为发展棉纺织业打下深厚基础。1914年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1角;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3角;成立了正定、南通、武昌三所棉作试验场,从事优良品种的征集、引进、培育、试植、试养和传播,规定“将历经试验成绩优良之棉种,分给民间种植”;“每年应征集民间新收获之棉产物,开棉业品评会一次”。除了政策上的引导,主张以科学的手段改造传统棉业,提倡科学兴农。如他以是否有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规定植棉区域为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他在湖北、江苏等7省设立观测所,通过气象观测,以定农事改良、灾害预防之标准。
中国近代棉作改良,主要是驯化推广美洲棉以及对中棉品 种改良两个方面的工作。然而早期的引种工作只是官员们简单地购买美国棉种分发给农民种植,是缺乏科学试验基础的盲目引种。1914年,张謇到任农商部以后,依托外国专家、农科学校、各棉作试验场开始科学的棉作改良试验,他要求“各省农事试验场、农学校等,如于此项科学,夙所研究,获有成绩,仰饬随时报部”,以备推广。张謇直接领导了南通农科大学和农垦公司开展棉作改良工作。南通农科大学及前身通州师范农科很早就已开始从事中美棉种比较研究和改良南通鸡脚棉品种的试验,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棉种引进、改良科学试验的机构。南 通的棉作改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南通农科大学及棉作试验场引入美棉50余种、本国棉10余种集中试验后得出结论是:“南通之青茎草棉及鸡脚棉纤维短,不能纺成细纱以抗舶来品;外国种虽佳,然以气候地质之不同,几经栽培便成变种,亦难保固有之性状。”面对引进美棉和改良通棉的艰难,张謇援引美国植棉历史来教导农科师生,只要不畏失败、勇于实验,终会有成功之日。除了在南通,张謇于1919年通过华商纱厂联合会委托金陵大学进行棉种试验,并建立棉作试验总场和16作分场,邀请东南大学教授农学家过探先主持。1921年,张謇又筹借巨资,合营大豫、大费、大丰、华成、大有晋五公司农事试验场,邀请东南大学农学家过探先、原颂周两教授和昆虫学家江苏昆虫局长吴伟士博士来通调研、指导,推进棉作改良。
经过张謇大力倡导和科学规划,以及南通、南京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驯化美棉、培育中国棉种取得了成果。在1921年后,南通农科大学先后培育出改良南通鸡脚棉、改良青茎鸡脚棉,新品种无论在纤维长度、强度、纤维量、色泽度及产量各方面均有大幅提高,逐步推广,成为南通、海门一带最受棉农欢迎、普遍种植的品种。此外爱字棉、金字棉、脱字棉等美棉品种也在淮南的农垦公司得到种植和推广。至1934年,淮南沿 海垦区美棉种植面积已占40%以上,该地逐步发展为我国推广美棉最早、成效显著的专业棉区。中国近代的棉种改良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而张謇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对全国的棉花种植推广和品种改良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张謇始终以科学精神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和近代棉业过程中,极为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纺织科学技术的运用,通过其躬行实践,为中国的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没有张謇,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这是对张謇在中国近代纺织事业方面贡献所作出的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