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军山三景
发布时间:2020-06-20     作者:羌松延


千秋一片坡


军山东南麓,东奥山庄遗址之南,有一“凌空架虚,俯视无地环坡众石”的石坡,坡约六七米见方,上有“张公坡”三字。此张公是明末总兵张之斗。


张之斗,字汉槎,一字汉冲,号希垣,陕西西安府渭南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乙未科武进士,在崇祯年间任狼山副总兵。他“性嗜书,善属文”“彬彬儒雅,有羊祐轻缓之风”,曾平定狼山的动乱,后升任浙江总兵。明崇祯十七年(1644,亦清顺治元年),闻甲申之变后,张之斗稽首痛哭,北面再拜,不欲居人世,后弃官以一苇浮海外,来到当年尚孤悬江中的军山辟谷隐居。他还把在四川为官的两个儿子召回,一同归隐,对慕名而至者,则叩门不应。清初凌录《山中拟谒张汉槎先生时值键门谢客》诗云“云际心同落照明,孤综宁伴此山清。夜来怒涛摧星斗,尤避床头剑吼声”,便是对他隐居生活的描写。张之斗父子“执锄夷石为坡,长啸其上,不粒食,日惟饮酒三升,饥则采薇蕨以充”,仿佛周朝的伯夷叔齐。


清军入关后,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十屠”。在张之斗等人的眼中,清军是侵略者。满腔仇恨的张之斗拒绝和清军合作,其气节受到人 们的推崇。后人有诗称颂:“崛罍下山石,林立与松伍,石高松未老,翠色如相补。”亦有赞张公坡是“千秋一片坡,天地不容毁”。


因乡人敬慕,便将其隐居之地叫做张公坡。清乾隆年间,闽南名士刘名芳刻“张公坡”3字于其隐居处岩石上,从而成为军山名迹。清代邑人姜 长卿《崇川竹枝词》中“张公坡下水潺潺,碧鲜青苔白石斓”,描写的便是此处美景。



百年后张榭


随着岁月的流逝,军山的一些人文遗迹被沉埋了,被毁灭了,被遗忘了,静候着人们寻微探幽。张公坡下已经踪迹全无的后张榭便是其中一 个。


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张謇当年所营建的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公众园林,在近代园林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张謇所建的“榭”至少有3处:1913年建藤东水榭于博物苑;1916年建与众堂水榭于南公园;而建造最晚的后张榭就位于军山东南张公坡下。


民国六年(1917),张謇在军山买地辟河,建师范校林,同时规划设计东奥山庄。民国八年(1919)正月,“营东奥山庄及张公坡后张榭”,并于同年四月五日从崇明“视察农校试验场回常乐”时,于“舆中作后张榭联”:“但无他事相干,清簟疏帘,看风绉一池春水;不见仙人亦可,丹崖碧嶂,有云张九迭屏山。”此联上句引南唐词人冯延己《谒金门》中“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以清簟疏帘、一池春水等映衬出后张榭的幽深雅致的意境,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表达出欲身居榭中的作者以幽雅为美的趣味追求,下句则引李太白《庐山遥寄卢侍御 虚舟》诗中“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迭云锦张”,乃将军山东南麓比拟为庐山屏风迭,盖言其山势九连迭如屏风,更好似天上云锦片片联袂飘举,虽不及黄山及五岳之奇秀壮美,亦自有一种不着雕饰、未经改易的自然生趣,极言其气度不凡。联语颇有婉约派和山林隐逸派诗词风格。


至于“后张榭”之名,则为同年四月七日张謇自 海门青龙港回南通城时于舟中所拟,他参照了《唐书·张仁愿传》中“洛有前贾(贾敦颐)后张,敌京兆三王(王尊、王章、王骏)”句,相较前人张之斗,张謇便以“后张”之名“题张公坡下屋”。


仅存的一张老照片可以让我们一窥它当年的幽静、雅致:后张榭利用山势,借景立园,一泓池水绕行整座建筑北、东两面,它不但保留了依山临水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还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为典型的民国建筑。


建筑单位均为一层式,人字屋面,砖木结构。有民国风的封火山墙,也有柔和的中国古典单檐歇山顶。一色的粉墙黛瓦,典型清代南方园林建筑特色,其门窗又结合欧式拱型风格,让整个建筑简洁大方中不失庄严雄伟的气魄。整个庭院错落有致,单体布局南北呼应,建筑由游廊或围墙相连,游廊内可近观四时山景,坐赏园中花树。北片围墙白墙青瓦,彰显主人简洁纯朴的生活风。所谓“圆者动,方者静”,位于北围墙的入口为直长型方形门洞,给人以单纯、大方、安定、平静之感,迎河而立的东围墙采用古罗马风柱廊,间以富有南通地方特色的黑瓦搭建而成的花窗,古朴与现代风格兼具,气派大方,不失身份。院内建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摇曳扶疏的绿树青枝中,姊妹石如笋尖探出其间,若隐若现。此情此景,充满着诗情画意。


但除了这张旧照,关于它被毁前的记忆仅能留存在少数几个老人的脑海中了。1949年6~9月,长江流域爆发洪水,中下游地区灾情最大。农历6月29日,决堤的洪水冲毁了军山西南侧相对低洼处的住房,10余人命丧洪涛。11岁的张秀英家因房屋随水飘走,便住进了东奥山庄。3年后部队进驻山庄,她又随家人搬入后张榭居住。据她回忆,后张榭最为精致宽敞的朝西屋位于河边,有房3间,屋前廊檐,屋内木板铺地。饮马池路南偏西有朝南平房2间,坡下有朝东平房4~5间,位于南边的朝北平房亦为2间。据81岁的朱凤宝老人回忆,姊妹石就竖立在后张榭的北围墙内。20世纪40年代末,为方便百姓出行,南北围墙被拆,但4栋平房完好。当时的碎石路就从间距3.1米的姊妹石中间穿过,从饮马池南、后张榭北屋后面向西北蛇行百米,在山脚处经过一座小巧、精美而又坚固的石拱桥折向东,往东奥山庄而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军山国防坑道工程开 始施工,后张榭被全部拆除。故地探寻,只找到河岸边东围墙的石驳地基,已被大片丛生的草木掩映。尽管历经百年,从河东西望,石驳地基坚固依旧,但河水与岁月浸泡所留下的痕迹却越发清晰。



窈窕姊妹石


石峦如缎叠千千,峭壁刀崖鬼斧玄。洗马池南,后张榭旧址内,现仍矗立着两块巨石,因两石直立,如双姝并行,人称姊妹石。姊妹石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姊石高6.4米,腰围5米,妹石高4.4米,腰围2米。两石玉立,如古时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笏板,故又名苍玉笏。“姊石”的腰部镌刻有隶书“苍玉笏”,字为张謇所书,刻石纵36厘米,横40厘米。


自古文人多爱石,张謇爱石、护石更是执著不怠。姊妹石并非自然景色,而为人工巧置。民国六年(1917)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张謇“视张公坡起石复倒也”。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视军山移石”。民国十三年(1924),东奥山庄与后张榭均已建成使用,为增添景色,张謇在山下挑选了几块早就看中的美石,请来十几名工匠,合力竖石,但在第一次起吊时,因巨石沉重,摇车的绳索不堪负重而断裂,大石仍僵卧原地。此时的工匠们心存惶恐,认为这是不吉之兆。张謇体察到了他们的心理,便提笔写了一纸祭文,祭拜了山神土地,同时又加固了绳索,消除了工匠们的疑惧心理,终于将两尊巨石吊起,并成功置景。极富才情的啬翁还专作铭文:“震霹雳,坠而侧,何月日?度以尺,修二十。啬起立,象以笏。神所执,质特泽。”《苍玉笏铭》,将其竖石立景的事情记录下来。


红枫绿树旁,蓝天白云下,姊妹石如两位窈窕淑女,深情凝望着丹崖碧嶂,默默注视着饮马池北的山庄遗址,似乎在回忆着往事,又似乎要诉说些什么……


沧桑无语,岁月留痕,尽管张公坡物是人非,后张榭难觅踪影,但若是细细寻觅其间陈迹旧痕,还是会引发人们很多联翩遐思,尤其是在微风吹过,斑驳的树影拂过张公坡,齐腰的野草摇动“苍玉笏”之时。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