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从运盐河、串场河到如今的运河
发布时间:2019-12-28     作者:沈玉成 陈炅


南通境内有一条连通长江和黄海的通吕运河,和一条南通市区向北从海安拐向西一直通到扬州的通扬运河,这两条运河是贯穿东西和南北的水上大通道。


南通境内的通扬运河即古代的运盐河,属通扬水系。运盐河从扬州茱萸湾分流向东,经泰州、海安折而向南,历如皋,抵通州。自海安立发向南到通州,地势高于泰州、海安以北,称上河;泰州、海安以北称下河。上、下河之间的水位落差较大,所以历代都有水闸控制水位。


南通历史上还有两条串场河。串场河是历代人工开挖的运盐河道,它把通州以东、以北的盐场和州城连接了起来,所以叫串场河。南通历史上的串场河一般指两条:东支是连接吕四、余东、余西及金沙、西亭、石港等盐场的水道,这条河向西从丁堰闸流出与南北向的运盐河接通;北支经过海安立发向南流,连通丰利、掘港、马塘三盐场,从马塘向西,流经丁堰与通扬运河相连。这样,通州东部的河道全部连通。自古以来,通州东部的海盐通过这些水道源源不断地向通州、扬州转运,运盐河与串场河成为重要的海盐运输线。


通州原由沙洲并接而形成,全境水泊、河沟密布且水道复杂。宋代以前,沿海各盐场生产的海盐多从陆路运输,十分不方便。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调集民夫,开挖金沙河,河长约40里,把金沙场、余庆场与运盐河连通了起来。当时蒙古军队不时进攻南宋,江淮一带经济遭受摧残,盐业生产也因战乱而不景气。李庭芝镇守扬州,他主持开挖金沙河,这是他为振兴经济而采用的措施之一。金沙河的开通,海盐由陆运改为水运,盐民减少了陆路车运的劳苦,对通泰两地盐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军事角度考虑,通泰两地的盐业生产收入,是支持淮南军事防务的重要经济来源。


元代,通州的河道没有大变化。到了明朝,对通州东部河道治理主要在西亭场、吕四场与石港场。成化十七年(1481)疏通西亭场河道;二十年开挖吕四河,由吕四场通往余东场;弘治二年(1489)疏通石港河。万历年间,在石港开挖岸河20里,灌溉农田,兼作河运。


明代通州的串场河东支,原来与运盐河并不连通,隆庆二年(1568),海潮泛滥,余西、余东等盐场的河道也遭水浸,于是马塘的一些盐商富户联络船户,要开凿河道把串场河与运盐河连通起来,以方便东部的海盐较快地通过运盐河,向扬州转运。理由是冠冕堂皇的,马塘与丁堰之间的河道名正言顺地开挖,串场河东支与运盐河连通了起来。其实,这条河道的连通,致使黄海咸潮可直接向西灌入运盐河,使运盐河沿岸的农田受到咸潮侵害,庄稼不能正常生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东支串场河的余东场河段,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坍入江中,于是开挖新运河,东接吕四,西连余东、余西两场。清代,通州以东新沙涨出,海门厅设立后,海门各沙与串场河的水道相连。


自古以来,官府对运盐河道的治理十分重视。南宋以后,通州的西亭、石港场至马塘场一线开挖新河与丁堰接通,但是,海水、咸潮也可以流经这条水道,影响灌溉。明代隆庆二年(1568)以后,通州运盐河道主要有三条:一为延长了的运盐河,原运盐河从白蒲到了通州后,转向金沙南,通余西、余中、余东抵达吕四场;一为串场河东支,自吕四场向西经余西,到金沙、西亭场通向石港;一为新河,从通州西北的十八里河口至石港新旧河道。这些河道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河段淤浅,运输并不方便,以致“官盐不行,私贩日兴”。明万历初,通州知州林云程主持之下,分轻重缓急在沿江各地修建六只涵洞,造石闸一座,增筑堤坝十二处。


运盐河与串场河的开通对于古代通州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方便了海盐运输,国家对海盐课税征收顺利,财政收入有了较为稳定的来源。


南通现在的内河运输网络和水利排灌体系,基本上是在当年运盐河和串场河的基础上改造拓展而成的。当然,现代的科学和技术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历史的印记和传承,我们同样不能忘记。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