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名镇——狼山镇、任港小镇
发布时间:2019-11-11     作者:陈国强


狼山镇


名镇概况


狼山镇,位于南通市南部沿江地带,世人皆知,它是张謇所规划的一城三镇中的其中一镇,以五山景区闻名。实际上,狼山镇之名可追溯至唐代,乾符二年(875),朝廷设狼山镇遏使,归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而直到后周显德五年(958),通州之名才见于史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以发展实业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在南通城外开辟了新的工业区、港口区,南通城、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酷似香炉形状,香炉居中,三鼎均在外,彼此之间分布着绿色的田园,中间有河道及公路联系,在城市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城三镇独特的城镇空间布局。


狼山镇境内有国家3A级风景旅游区一一狼山风景区。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居其中,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2009年,狼山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



人文掌故


大圣菩萨


狼山的开山祖师是僧伽(即大圣菩萨),是他在这里开始奉祭大势至菩萨。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据,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并无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现叫广教寺),为虽与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齐名却没有自己道场的大势至菩萨建了道场。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相传是观音菩萨化身。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后世尊他为“大圣菩萨”,又称“泗州大圣”。清同治帝写赐了“功昭淮海”的匾额于狼山广教寺中,广教寺也成了两位菩萨的共同道场。宋《高僧传》之《僧伽传》载有他的事迹。


五山


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沿途留下无数风景名胜,南通的狼山就是江尾海头的一座名山。它和与其相邻的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合称狼五山。五山基岩总面积0.73平方公里,狼山居五山之中,海拔106.9米。五山突起于一马平川的苏北平原上,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名山。古时狼山在长江之中,又是长江的第一重门户。


在唐天宝年间或更前,狼山已经定名。狼山之名最早见于记载鉴真和尚东渡的《唐大和尚东征传》鉴真于天宝七年(748)过狼山,“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寿,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之山”,现在黄泥山龙爪岩建有鉴真东渡纪念塔;《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也提到狼山之名。到北宋淳化年间,州官杨钩认为“狼”字不雅,以“琅”字代之,又因狼山北麓石多为紫褐色,感于其“烟光凝,暮山紫,故称紫琅山”。


五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山水相映,松柏葱茏,浮嶂叠翠,像五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扬子江下游。山下竹林房舍,阡陌纵横;山上奇峰怪石,岩崖洞,寺院塔殿、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鳞次栉比。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南通城隐现于疏林薄雾之间,如梦如幻。


啬园


啬园位于狼山镇北部,建于1924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长眠于此。这里环境雅静、景色宜人。园内古木参天,有珙桐、台湾杉等珍稀树种200多种,总数万余株,为南通规模最大的植物观赏园,是空气质量最好、负离子含量最高的生态园林,素有“城市氧吧”之称。


张謇1926年8月24日病逝于濠南别业,终年74岁,同年11月1日安置于啬园,张謇墓在“文革”遭到破坏,铜像被砸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5年重新塑的,高1米98,张謇之所以把此地作为墓地,是因为他的墓正对剑山,剑山顶上的文殊院犹如一只供奉的大香炉,剑山左右两侧的军山上的气象台、狼山的上支云塔犹如一对蜡烛台高插云端,喻意长年香火不断,张謇的随葬品很简节,一根晚年用的拐杖,一副眼镜,一个满是缺口的茶杯,一个胎发球。


啬园内张謇墓、张謇纪念馆、鱼乐廊、映山楼、松鹤轩、花溪等游览景点及野外烧烤、环溪观鱼、勇者之路、磨坊、百花园、CS真人野战等参与性游览项目,把自然与历史、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游人在此可体验到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形成了“名人、鸟语、花香、鱼游、绿色休闲”的旅游特色。


园博园


南通园艺博览园,总投资4.2亿元,分江海风景区、灵山圣景区、西山怀古区、梅岭揽胜区和园艺集萃区。


2007年9月20日,第五届省园博会在南通“园博园”开幕,园内展示了13个省辖市经典景观,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泽镜”、无锡的“泉月赏心”(“爱屿情波”)、常州的“闻香寻芳”、苏州的“枫桥夜泊”、扬州的“三月烟花”(“二分明月”)、徐州的“西溪探源”、宿迁的“林霭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庐”、连云港的“松石水滩”(“水映松竹”)、镇江的“西山径幽”、盐城的“泽地仙滩”(“禅语寻踪”)和泰州的“翠园绿坡”。园博园以各市知名景点为原型,结合这里的地型地貌而构思建造。


园博园内有状元楼,状元楼建于1917年,为二层中式砖木结构设有连廊,精巧宜居,为张謇别墅西山村庐的主楼。



任港小镇


名镇概况


任港镇历史久远,有书记载,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宝元年间,因江水为患,一位名叫任建中的通判在通州城西筑了一条长达20余里的江堤。此堤筑成后被命名为“任建中堤”,简称“任堤”。300多年前的万历《通州志》上也有关于任港的记载。后来这一带渔民增多,逐渐发展成为港口,“任港”因此而得名。


靠水吃水,任港镇渔业一度很是发达。每到潮汛时节,渔船归来,金色的黄鱼、时鲜的春鱼、银白的带鱼、肥大的海鰻挤满了船舱,堆满了鱼库。除了海鲜,还有驰名中外的江鲜——鲥鱼、刀鱼等,物产相当丰富。


解放后,任港镇依靠码头迅速发展,在南通港港口建成之前,是当时南通与外界的主要水路枢纽。镇上的旅馆业相当繁荣,最多时有28家之多,而且居委会、派出所、卫生所、学校等公共设施一应齐全,俨然一个小卫生城。


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建设东移,任港镇整体面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400多户居民,宁静安详的生活着,别有一番风味。


任港镇保持着宁静安详的原貌,但江边上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北望去,南通港码头进出着万吨巨轮。向南看,中远船务和中远川崎万吨巨轮“修”“造”正酣,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人文掌故


在任港小镇最西边的江边,有一处石块垒成的平台,面积也就20平方米左右。这就是当年任港的运输码头,经任港运输的货物,都在这里装卸,南来北往的客人,也都在这里登船下船。


一座小小的码头,当年曾承载着小镇居民的生活希望,小镇也因此成为南通连接外界的主要水路枢纽。那时候,任港居民最希望看到的情景就是“东边冒烟”。“东边冒烟”,意味着有船来了,只要船一靠上码头,他们就可以去搬运货物;只要船一靠上码头,就会有旅客登岸,拉车的因此有了生意,开旅馆的也因此有了生意。


因为濒临长江,任港镇旧时肥腴的农田,除了渔业之外,农业一度也很发达,但因江岸土质松散,黏性小,随着潮汐涨落,江水冲蚀,土地不断坍陷江中。自清光绪初年,江岸水流冲力开始增大,坍势逐渐明显,大量农田坍入江中。此前江岸距城西南近20里,到清末仅十余里,解放前夕只有三四里。虽然田地坍陷,但各种农、渔赋税并没有减少,百姓生活十分贫苦,人们除了种田、捕鱼外,还得靠其他手段谋生,有的给老板运货,有的撑船做小买卖。清末一位叫江渭的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风景往年异,今日概任何。岸头河势徙,没落戍其多。流户惧增税,村民学荷戈。楼船如可借,我愿涉洪波。”诗中描写的就是当年江岸坍塌、渔税增加、民不聊生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百姓内心的反抗情绪。


为缓解江岸塌陷,清末以张謇为首的南通地方乡绅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聘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负责设计筑造了石楗。当时沿江一带共修筑了18座,任港镇独占4座,但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石楗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如今的石楗都是解放后重新修筑的。它们仍然坚守着护卫城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岗位。


曾经的任港镇,银行、卫生所、中药房、综合商店、饭馆、学校等公共设施一应齐全,尤以旅馆业最为繁荣,鼎盛时有28家之多。小镇距江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L”形建筑,这里便是小镇上当年规模最大的“陆万顺旅馆”。这家旅馆的主人是陆扬忠烈士的父母。受陆扬忠投身革命的影响,他的父母在经营旅馆的同时,还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多次掩护我党地下工作者巧妙躲避敌人的追查,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到上海。在某种意义上,这家旅馆曾经是我党的一处地下交通站。



建筑景观


扬中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宽4米左右、长不足千米。这条小街至今仍是任港镇的主干道,原名中正街,解放后为纪念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渡江英雄陆扬忠,更名为“扬中街”。


任港虽是小镇,但因为它是港口,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更容易受到思想上启蒙。早在五四时期,这里的码头工人就曾进行过英勇的罢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任港青年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参加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在解放战争中,任港涌现了许多支前模范、渡江英雄,并有许多革命志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陆扬忠便是其中的一位。


陆扬忠出生于旅馆经营户家庭,1943年参加新四军梁灵光司令部队,后编入三野。经历数十次大小战役,屡立战功,1948年经历淮海战役后升任华中九分区七团(改编后称29军87师260团二营)四连连长。1949年渡江战役成为首批渡江部队成员,以其为首的四连在登陆江阴攻占定山的战斗中担任主攻,与国民党一个营对抗,伤亡惨重,其所在连队的17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陆扬忠也在此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4岁。


小镇上还有一条小巷叫烈士巷。烈士巷位于任港镇西,与扬中街交错,原为一条无名巷,解放后为纪念戴德、赵志义两位烈士,将小巷命名为烈士巷。


戴德又名戴从忠,由姑母养大。1941年参加革命,分配在第九军分区政治保卫处短枪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调至南通警卫团任副连长,曾参加如东汤园沙塘池、扬高码头、东洋庙等战役,作战勇敢。1947年初在现在的通州四安镇执行掩护伤员转移任务,途经陈家酒店时遭国民党反动派伏击,戴德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7岁。


赵志义1942年在海门参加茅容部队,任当时紫琅区助理员,1945年2月10日在通海乡朱育富家因叛徒告密遭日伪包围,分散突围中不幸被捕,受尽严刑拷打,最后与另外十几名同时被捕的同志一起,被敌人用铁丝穿腕裹干草活活烧死,牺牲时年仅25岁。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