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抗战时期,中共东南县委创办的《东南报》、《东南画报》上的木刻作品,就是老一辈版画工作者在启东这块土地上播下的版画种子。
上世纪50年代末,启东成立了“木屑花”业余木刻组,出版手拓本《木屑花》黑白木刻集。
启东版画工作者写生的足迹遍及家乡及全国各地。当年的“木屑花”木刻小组常常下农村、赴渔港实地写生。创作的版画作品源于生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张一才的《渔村小学》,施汉鼎的《渔港明珠》、《桂林塔山》、《伏波山下》,李汉平的《鱼满仓》和丁立松的《打靶归途》等作品都参加过“中国现代版画展”。上世纪80年代末,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次就收藏了6幅启东版画。
1985年4月4日,“中国版画第一院”——启东版画院正式成立。启东版画创作也从“木屑花”时期的群众性、民俗性,向专业性、学术性转型。
画院的建立提高了启东版画的整体创作水平,为版画家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创作、交流的平台。启东版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黑白木刻到七、八十年代的墨色水印木刻,逐步发展到套色版画,水印与油印并存、多版与绝版并举、木版与综合并用,启东版画创作有了长足进步。
丁立松的《炎夏乐章》、朱建辉的《叙》、章水雄的《掠过家乡上空的鹰》、张烨的《花裙子)、朱燕的《弄墨香满衣》、陈刚的《孤山放鹤》……这些作品或含蓄或张扬,或传统或现代。有的坚守木刻基础语言,凸现画面古朴的视觉张力;有的开拓新的技艺,将中国传统水印和西方铜版凹印有机融合,拓展更多元的艺术语境;有的寻求独特艺术视角,广泛涉猎表现民族风情和现代意识的符号元素……尽管风格迥异,但作品凝聚的都是江海儿女丰富的艺术心地,透射出的是江海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壮景。
启东版画院成立30年来,成果丰硕,已创作出1000多件优秀作品,其中98件作品入选国际双年展、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500余件作品入选省级美展和版展,80多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并在北京、台湾、上海、南京、宁波等地举办院展,近百件作品在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18件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尤其在第十一、十二届两届全国美展中,启东版画院有9件作品入选,其中2件作品被获奖提名,创造了一个基层画院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