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一柱楼诗案——徐述夔
发布时间:2019-08-30     作者:陈 霞


那一场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已经过去很久了,在一柱楼旧地,我们似乎仍能嗅到弥漫在栟茶上空的浓烈的血腥味……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壬寅,江宁布政使陶易、东台县知县涂跃龙、扬州府知府谢启昆,同被逮捕查办。十月乙亥,已革江宁布政使陶易意存徇纵,论斩。辛巳,以杨魁于控告逆词不别轻重、办理过当,下部议处。到底是什么事,惹得乾隆帝大发雷霆呢?原来,“是岁,《一柱楼诗》狱成,文字之狱加烈”。同年十一月癸丑,乾隆帝派遣钦差率大批官兵闯入南黄海之滨的耕茶镇,没收已故举人徐述夔家产,述夔及子怀祖遭剖棺戮尸之罪,其孙食田、食书及列名校对《一柱楼诗》之人议斩。这便是震惊朝野的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一柱楼诗案。


徐述夔(1703-1763),字赓雅,栟茶镇人。出身富商家庭,自幼好学,三更灯火,鸡鸣待旦,冀借科举作进身之阶,尝自以状元期许。17岁入泰州学。乾隆三年(1738),他和沈德潜等一起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其时他在《君使臣以礼》的答卷中,宣扬民本思想,有“礼者,君所自尽者也”之句,被其中“自尽”二字被认为对朝廷有不敬之意,由此徐述夔被罚停会试,也就是停考进士。本来在科举仕途上踌躇满志的徐述夔突遭厄运,从此心灰意冷,回到故里以诗酒遣愁,著述于书斋。他在院中建了一座读书楼,中立一柱,众梁分架其上,取名“一柱楼”,经常邀集一些志趣相投之士来此诗文唱和。他所写诗篇,后合编为《一柱楼诗集》六卷,与他交谊甚笃的沈德潜,还特地为《一柱楼诗集》作了序文。该诗集中,讥刺清朝的诗句俯拾皆是,诸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谐音“胡儿”)搁半边”等。当时虽未刊刻印行,却已争相传抄,不胫而走。徐死后,其子徐怀祖和学生徐首发、沈成濯整理刻印了《一柱楼诗集》,传布更广。


乾隆三十三年(1768),泰州分县,栟茶场改属新建的东台县。徐怀祖负责捐资建孔庙,栟南蔡家楼大户蔡嘉树拒绝捐资。不久,蔡嘉树之子在太后大丧期间违制剃发,徐怀祖借机向县衙告发,蔡家被重罚纹银500两。蔡徐两家由此结怨。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徐怀祖病逝,蔡嘉树向徐家提出赎回埋有祖坟的长朴屋庄田的要求,徐怀祖长子徐食书不允。两家重开争讼。是年,正值清廷发布禁书令,查缴“违碍书籍”。蔡家便以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集》有反清内容为由屡向县衙、府衙控告徐家。开始,东台县和江宁府官员均未予重视,简单地断以“明系挟嫌倾陷”,轻判徐氏拨给蔡家坟田十亩而图结案。谁知蔡嘉树反将徐家连同东台县和江宁府的官员一并越级告发到扬州府,直至联合徐氏仇友童志璘拦轿呈控钦差大臣、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刘墉为此专奏乾隆。乾隆据奏认为徐述夔诗文有“反清复明”之意,“大逆不道,至此已极”,遂亲查原委,亲审渎职官员,传旨各省彻查徐述夔及其著作,并下达镇压手令。除将徐述夔满门抄斩外,还严惩办案不力官员和株连者。江宁府藩司衙门幕僚陆琰因将此案视为寻常,“系有消弭重案”从大逆罪斩;藩司陶易亦从大逆罪斩(后死于狱中);扬州知府谢启昆因办此案延宕半月,被革职查办,发配新疆充军;东台知县涂跃龙因查究不力,亦被革职查办,杖一百,徒刑二年;为徐述夔《和陶诗》作跋的毛澄被流放三千里之外;就连一向为乾隆帝宠爱的大学者、原礼部侍郎加尚书衔的沈德潜,虽然病故时曾被御赐过祭葬碑文,但由于生前写过《徐述夔传》并为《一柱楼诗集》作序,称颂过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也照样被“革其职、夺其谥、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乾隆在查办该案时杀气腾腾地说:“务使犬吠狼嗥,根株尽绝!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徐述夔案始得平反昭雪。戏剧界名流遂将其搬上舞台。令人声泪俱下的京剧《一柱楼》曾久演不衰。在栟茶镇,人们曾建祠立碑,以示纪念。民国初,一柱楼曾整修一新,南通张謇亲书“古一柱楼”。可惜此楼后来毁于战火。“文革”前,仅有一柱楼门首的那对赤色竹叶斑纹贝页岩石鼓存于如东县文化馆。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