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通州解放70年来的发展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发布时间:2019-07-11     作者:顾新国 卫 清 黄丽娟


1949年2月2日,对于南通乃至整个苏中地区,都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南通宣告解放,这意味着这座近代第一城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第一次属于人民。解放后,原来的南通县实行市县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1993年2月,撤销南通县,改设通州市;2009年7月2日,通州撤市改建为南通市通州区。解放70年来,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受住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考验,迎来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通州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彰显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现“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一、通州解放70年来的发展历程


通州解放以来的70年,是党领导通州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的70年。这一伟大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立人民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49-1978)


解放后,中共南通县委随即建立新解放区区乡政权,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同时,组织防汛救灾、兴修水利,全面整修江堤、海堤;建立国营和县属经济,打击投机倒把,平抑物价,统一财经,领导全县人民救灾度饥荒;进行土地改革,在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地主阶级在农村中的封建统治势力,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倡导健康的、进步的生活理念,彻底禁赌、禁毒、禁娼,荡涤旧社会遗留的毒瘤、恶习。


随着社会的稳定,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建设。县委以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不要四面出击”,稳步前进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实行对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和各项事业,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县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城乡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期间,通州尽管也经历了“大跃进”时的蛮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乱,但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为通州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起步(1978-199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南通县委贯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领导人民清除“左”的影响,切实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至1983年10月,全县98.3%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多种经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各方面的体制改革,1981~1983年全县在工业、交通、财贸和基本建设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局部性改革,在此基础上,1984年开始,进行以清“左”、放权、承包为核心的全面改革。


1988年3月,南通县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1年6月,省政府批准十总等9个乡镇为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这标志着南通县全境对外开放。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1992-2012)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解放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通州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93年初,通州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此后,伴随着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农业税的取消,给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类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产权制度改革而展开,1993年,在国有企业中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5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由点到面全面推开。1998年末,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至2006年末,市属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公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改革新局面。


对外开放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外向开拓成为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目标。1992年首届“通州经贸联谊会”敲开了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的大门。1993年11月,通州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在其带动下,各乡镇纷纷推动民营经济区(工业集中区)开发与建设。为适应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启动滨海工业区和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区建设,至2009年,基本形成“三区三园”为龙头,19个镇工业集中园区为依托的开放平台。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12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启了改革发展新时代。2014年,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改革涉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和法治领域等领域。


园区开发全面推进,南通高新区综合排名于2017年升至国家级高新区第48位;锡通科技产业园获批苏南苏中合作共建园区和省科技产业园;南通家纺城列入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滨江新区、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功能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加快落户,园区整体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对接上海全面拓展,南通高新区中科新材料产业园、锡通未来岛科创园等共建园区落户建设,镇区园(街道)每个主力平台对接1~2个上海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项目成批转移。积极拓展上海市场,家纺、建筑、现代农业等本土优势产业市场占有率及享誉度不断提升。


项目建设全面铺开,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和旗舰型项目落户通州,项目建设跻身南通市第一方阵。项目农业强势推进,万顷良田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台创园、省级现代园区建设领跑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速。


2018年5月起,区委部署“解放思想、追赶超越、争当先锋,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奋力打造立足扬子江城市群、彰显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


二、通州解放70年来的巨大成就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通州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通州大专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州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总量急剧增长。1949年,通州工农业总产值为3.53亿元,1978年达14.74亿元,1992年达71.37亿元,2017年达1169.41亿元,是1978年的79.3倍,年均增长11.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1993年的26.8:49.9:22.3转变为2017年的5.0:49.1:45.9,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迅速拓展,开放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17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5.06亿美元,其中出口30.83亿美元、进口4.23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205.5倍和57.9倍;实现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0.33亿美元,是1992年的8.3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1983年,首家外资企业入驻;2003年,利用外资到帐首次突破1亿美元;2017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74亿美元;累计注册到帐外资22.0亿美元。全社会投资积极性空前释放,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多元化拓展,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80.80亿元,是1992年的85.3倍,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迅猛增加,2017年全区财政收入70.09亿元(不含滨海),是1978年的114.9倍,年均增长12.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市场繁荣兴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0.03亿元,是1992年的29.56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用在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卫生和享受型消费方面支出明显增加。2017年,城镇人均全年总支出为4.32万元,占总收入的84.38%;农村人均全年总支出为2.72万元,占总收入的85.32%,分别是1992年的24.96倍和28.33倍。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向好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学校由解放初的336所小学和2所初中发展到现在的62所幼儿园43所小学、25所初中、4所高中、3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99%以上,毕业率100%。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各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科研力量不断壮大,至2017底,全区共有178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7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一批传统戏剧、歌舞先后被列入国家、省非遗项目,文学、戏剧、书画精品创作屡获全国大奖,“童声里的中国”品牌扎根通州,具有数字化功能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博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开沙岛乒乓球训练基地、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基本建成区、镇、村三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至2017年,全区有医疗机构446个。社会保障由当初的传统型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成由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多种保险构成的现代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2008年,通州全面实现小康。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品质持续攀升


解放以来,通州城乡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老城改造换新颜,新城建设正崛起,经过70年的营建,城区建成范围已由解放时的0.365平方公里扩至43.00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城镇化率达到61.30%。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过去弯曲窄小的沙土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通乡通村公路,公路总里程由解放初的64.5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3551公里,“城内成网、城外成环、互联互通”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没有铁路、航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南通西站落户平潮镇,将有北沿江高速铁路、盐通张高铁(沿海铁路)、通苏嘉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二线等通过该站;兴东机场1993年通航,逐渐发展为4D级中型国际机场。日常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全区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摩托车、助力车、家用汽车基本普及。内河航道干线沿线环境面貌全面改善,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九圩港相继建省级文明样板航道。邮政业快速发展,邮务、金融、快递物流三大业务发展齐头并进。网络通讯发展迅猛,已形成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等现代化传输网络已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居住由紧缺蜕变为舒适,2017年,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2.70平方米和67.4平方米,分别由1992年的6.59倍和3.79倍。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能技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批重大环保项目和节能工程顺利实施,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控目标。2017年,细颗粒物(PM2.5)日均值41.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5.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至2017年,万元产值能耗分别为0.0470、0.0430和0.0425吨标准煤。造林绿化工程不断推进,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5.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1%。城市供水能力大幅增长,城乡供水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普遍饮上长江水。污水处理从无到有,污水处理实现镇级全覆盖,同步配套雨污分流截污工作,污水处理率达到96.2%,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地表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得到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短,基本形成了以重点镇、示范镇、特色乡镇、一般乡镇、特色村庄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成果显著,改水改厕全面完成,环境整治、河道清理、垃圾收运等环卫保洁常态化专业化,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四)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提升


解放以来,通州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依法治区全面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100%。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层政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深入人心。党的自身建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党的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办事的作风明显改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为通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三、通州解放70年来的宝贵经验


回顾通州解放7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不难得出三条基本经验。


(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通州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通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奋斗而来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通州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解放70年来,通州历届区委(县、市委)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党的领导、党的工作落实到通州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团结与带领江海儿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为推动通州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方向保证。


(二)毫不动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引领通州经济社会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7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解放70年来,通州历届区委(县、市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用发展的观点和前瞻的眼光来研判形势,善于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在改革中打破藩篱,在创新中寻求发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协调发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不断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通州各项事业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天地。


(三)毫不动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确保通州各项事业永立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解放70年来,通州历届区委(县、市委)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建立了血肉联系,因而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能够一呼百应,党群合力、众志成城,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实现了由落后向文明、由封闭向开放、由贫穷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永立时代潮头不倒。


时间的年轮,镌刻着过往的荣光;时代的召唤,激荡着奋进的力量。放眼未来,一个富强美高新通州正昂首阔步前行,一幅斑斓多彩的现代化画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一颗璀璨明珠正在江海大地迸发出绚丽光芒!

                              

(通州区委党史办)

        


说明:


1.通州解放70年来的发展历程划分与《通州老区发展史》(定稿送出版)相一致。


2.本文中的各类数据来源于《南通县志》《通州市志》和《通州年鉴》;由于2018年统计数据尚未正式公布,故所有数据截止至2017年末。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