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各地地方综合年鉴规范化编纂提供了参考依据。2018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起草《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从规范化角度,列举当前年鉴编纂出版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求统一处理方法。《南通年鉴》自1998年创刊以来,已编纂至第21卷,逐步实现规范化编纂,突出资料性文献实用价值,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信息,致力于打造地方综合年鉴品牌“南通样本”。
《南通年鉴》自1998年创刊以来,实现一年一鉴、逐年编纂、规范编纂,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奖项。其中,《南通年鉴(2004)》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南通年鉴(2011)》获第二届江苏省年鉴奖综合一等奖;《南通年鉴(2014)》获全国综合年鉴评比特等奖(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江苏年鉴奖特等奖;《南通年鉴(2016)》获第四届江苏省优秀年鉴评选综合优秀一等奖第一名,同时获框架设计单项优秀奖;《南通年鉴(2017)》获第五届江苏省优秀年鉴评选综合优秀一等奖。此外,南通于2014年被列为江苏省唯一的地级市综合年鉴试点单位,自2018年起,《南通年鉴》获南通市政府门户网站全文引用。本文以《南通年鉴》的具体编纂为例,就年鉴框架设计和具体编纂环节的规范化处理进行探讨。
框架设计规范化
纵观21卷《南通年鉴》,其框架设计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每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相关单位职能调整,进行适当微调和完善,使年鉴在框架设计上更加趋于规范、合理。
一是体现时代特征。
探索阅读新方式。近年来,《南通年鉴》坚持与时俱进,在出版纸质书籍的同时,还将电子图书和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刻录成光盘,供读者在电脑端阅读。同时,依托方志馆和地情网站,免费为社会提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在更多领域被应用,自2016版《南通年鉴》起,在封底设置“南通地情”二维码链接,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对整本年鉴进行线上阅读。
集中诠释新名词。对年鉴中出现的部分缩略语,在“附录”中设置“名词解释”分目分类详释,增强年鉴的可读性。比如,《南通年鉴(2018)》中,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等特定名词、南通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五个更”“一主五片两重点”“一枚印章管到底”等新名词新说法,分“综合类”“科技与金融类”“城乡建设与生态创建类”“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类”“党的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类”五个大类作详细解释。
把握发展新趋势。往年的“制造业”类目中,一般以船舶重工、电子信息等南通市六大主导产业为分目进行记述。在《南通年鉴(2018)》框架设计时,考虑到2016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市项目建设的重点是“3+3+N”重点产业体系。因此,将“制造业”类目中的分目顺序按照“3+3+N”产业顺序做出调整,调整之后更能体现南通地方产业特点、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是突出年度特点。
突出年度重要工作。《南通年鉴》坚持将每年全市面上影响较大的工作突出记述。比如,2017年,《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获江苏省政府批复,南通市全力做好对接服务上海大文章,在对沪项目招引、产业配套、科技交流和人才引进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确立了“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空间格局。同年,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扶”活动在全市面上推开并深入开展。因此,在《南通年鉴(2018)》框架设计上,增设“专记”类目,分“对接服务上海”和“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扶’活动”两个专题,将相关内容集中汇辑,帮助读者把握全市年度工作重点。
突出年度特色工作。2017年初,南通市正式启动“263”(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市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故在《南通年鉴(2018)》篇目设计上,在“生态环境”类目中,单独设置“‘263’专项行动”条目,从“两减”“六治”“三提升”三个方面,将环保、水利、建设方面报送的关于“263”专项行动的相关稿件内容高度整合,突出“263”专项行动工作成果。
突出年度亮点工作。2017年,南通市以“河岸共治”为抓手,以整治如泰运河、通启运河、通吕运河为先行,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创新打造“水韵江苏”南通特色,获水利部督导组充分肯定,相关经验在《新华日报》等媒体刊载。南通市制作出品《坚持三河先行 实施河岸共治》视频,集中展示河岸共治成果。因此,在《南通年鉴(2018)》中,特别设置“‘河长制’工作示范”和“《坚持三河先行 实施河岸共治》视频”条目,对南通市河长制工作情况及相关视频的基本情况进行记述,突出南通市在2017年河长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亮点。
三是凸显地方特色。
设置创新特色类目。南通是闻名全国的“体育之乡”,因此,单独设置“体育”类目,增加其在全篇中的分量,展示南通体育事业发展和南通籍体育健儿风采。南通还被誉为“建筑之乡”,自2016版《南通年鉴》开始,将“建筑业”分目从原“产业发展”类目中移除,并升格为类目,以记述南通建筑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态势。此外,鉴于南通临海的独特区位,在年鉴中设置“沿海开发”类目,记述南通市沿海开发的基础设施、港口航道、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和改革创新举措。
设置特色图片专题。在卷首彩页中设置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图片专题,对整卷年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南通年鉴(2018)》卷首彩页中,设置“媒体聚焦”“鲁班映像”“文博映像”“江海风韵”四个图片专题,通过图片展示南通市年度发展大事、由南通建筑企业承建获“鲁班奖”的建筑、南通市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和南通市滨江临海的特殊地理人文景观,充分集结南通元素并向读者展示。
集中展示地方特色。在“市情概览”类目中,设置“概述”“资源”“历史沿革与政区”“风景名胜”“文化遗存”“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分目,将最具南通代表性的资料集中记述,使读者通过阅读这一类目内容就对南通概况,尤其是南通地方特色了然于心,最短时间掌握南通人文历史、上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情况。
具体编纂规范化
在具体编纂的过程中,《南通年鉴》编辑部严格遵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南通年鉴>编纂规范》等相关规定,确保年鉴在内容表现形式上的规范化。
一是规范编纂工作“程式化”。
多年的规范化编纂工作促使《南通年鉴》逐步形成“一编七校双审”工作流程。“一编”具体为“一编一核后返再改再确认”,即在组稿完成之后,编辑人员将各单位报送的年鉴稿件进行初编,经编辑部主任(年鉴处处长)审核后,将一编稿返至各供稿单位。而后,根据供稿单位的意见,对稿件再次进行修改。最后,在经供稿单位确认无误后,完成年鉴统稿,进入校对阶段。“七校”即在完成统稿之后,进入印刷厂排版之前,由年鉴编辑部在对整卷年鉴进行五轮全方位校对。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其他人员对年鉴进行两轮互校。“双审”即在年鉴正式印刷出版前,由出版社对年鉴终稿进行四轮审稿,出具审稿意见供参考。同时,年鉴终稿报市保密局进行保密审查,做到不该公开的内容绝对不入鉴。
二是编纂规范工作“标准化”。
坚持全面客观。年鉴编辑工作建立在前期框架设计科学合理、组稿全面征集的基础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条目为基本单元,采用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述。为全面反映相关领域情况,《南通年鉴》编辑部采编和补充部分内容,并以“通鉴”署名。在文字记述的同时,还适当插入综合性表格和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注重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加全面反映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
确保真实可靠。在初稿报送环节,要求供稿单位负责同志严格审阅把关,确保基础资料真实、统计数据无误。在编纂的过程中,注重客观事实的再次确认,尤其是对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年度内获得的奖项、重要人物或事件名称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均一一通过官方网站或者查阅资料进行核实。在数据的使用上,则以统计部门提供的为准,未列入统计范围的,以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为准,确保年鉴中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比如,在编辑《南通年鉴(2018)》“医疗卫生”类目时,市卫生计生委报送的材料中,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3181个,而在市统计局提供的《2017年南通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一览表》中,该项数据为3184,则采纳3184为最终数据。
力求科学严谨。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就《南通年鉴》而言,供稿单位就多达200多家,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下苦功,对有效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剔除单位内视信息,消除部门工作总结、报告痕迹,在文字表达上做到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文字精练。而且要下细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逐字逐句推敲,做到文字表述、数据使用前后一致,随文图片图文相符,图表数据与文字记述一致,单位全称与简称全书规范、统一。在对某项内容存疑时,及时与撰稿人沟通,或查阅官方网站、翻阅档案资料以寻求权威解答。
三是规范编纂工作“常态化”。
提高职业素养。《南通年鉴》编辑人员时刻做到恪尽职守、据事直书、忠于史实、保守秘密。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做到整书无原则性错误,无涉密内容,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尤其是在对待政治敏感问题的表述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香港、澳门、台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境外”,而非“海外”,所以,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尤其是在编辑侨务、台联工作、对外工作和学术交流的相关内容时,编辑人员予以高度重视,确保不出差错。
狠抓问题整改。将发现问题即时整改贯穿于年鉴编纂的全过程,比如,9月中旬,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牟国义召开全省设区市年鉴分管领导语音会议,传达中指组《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精神,《南通年鉴》编辑部第一时间将语音内容整理为文字,根据会议精神逐一对照,并在2018版年鉴已经定稿的情况下,对整卷年鉴做出较大调整:降“群众团体”为分目,归入“政治”类目,并将“老区促进会”“慈善总会”两个非群众团体的相关内容移除,加入到其他相关的类目中;删除“人物”类目中的人物标准照;删除“附录”类目中的“实用信息”分目。
开展理论研究。年鉴编纂的规范化实践建立在正确的深厚的理论基础上。每年年鉴签字付印之后,南通年鉴编辑部在对全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就在具体编纂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下年年鉴框架安排以及特色类目设置、年鉴创新和规范化关系的处理、编纂流程如何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等进行讨论,撰写研究论文。同时,根据年内出台的年鉴编纂相关新规定和编纂工作实际,在原年鉴编纂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制定下年年鉴编纂规定。
四是编纂规范工作“扩大化”。
提供业务指导。《南通年鉴》编辑部还承担着对各县(市、区)年鉴编纂的具体业务指导工作,将编纂规范工作扩大至全市各县(市、区)。及时解答各县(市、区)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向各县(市、区)传达省志办关于年鉴的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在第一时间内就国家、省年鉴界权威人士关于年鉴编纂工作的相关理论文章、讲话精神进行解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对《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新出台的年鉴编纂相关规定的学习。
及时督促跟进。每月与各县(市、区)年鉴编纂人员对接,询问各县(市、区)年鉴编纂进度,掌握全市面上年鉴编纂工作动态,对年鉴编纂进度较慢的单位及时督促和提醒。年中,组织召开全市年鉴工作推进会议,对当年年鉴编纂工作进行专题辅导,并对下年年鉴编纂工作做出部署,进一步提升全市年鉴编纂总体质效。联系、帮助并指导崇川、港闸两区启动地方综合年鉴工作。自2017年起,南通市实现各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
走“精品”化道路。年鉴规范化编纂必然产出优秀作品,南通7部参评年鉴全部获评优秀年鉴,这是在继第四届江苏省优秀年鉴评选之后,南通再次在省优秀年鉴评选中实现满堂红。此外,近年来,南通大力推进年鉴精品工程,其中《海安年鉴(2017)》获评中国精品年鉴,全国仅五部。目前,已组织《如皋年鉴(2019)》申报江苏省精品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