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见证古城沧桑的谯楼钟楼
发布时间:2019-06-22     


南通市区中心,有两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一座是城楼模样的谯楼,一座是西式的钟楼,合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是古代在城门上设的瞭望台,常于楼中放置计量时间的漏刻,有专人看守,每夜逢更敲钟,逢点击鼓(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西游记》第62回就有“谯楼上更鼓齐发”的叙述。南通市旧称通州,第一座谯楼在州治南,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后毁于火。元至正七年(1347)商人马公毅(《光绪志》中称“马毅”)来通任郡守(达鲁花赤),他为“更鼓刻漏无节,民未便之”而操心,谋划于州衙大门处建谯楼,在继任者忽都火者、判官张处恭、从事孙天麟的支持下,又得到前镇通万夫长、安远大将军张鼎,时任镇通万户长范应纯的捐俸资助,从至正九年(1349)二月破土兴工,九月落成,建成了一座华美壮丽的四楹谯楼,并设置了新的漏刻。直学袁浩为新建谯楼作记,认为通地“在扬东南之极,金城千里,濒薄江海,为险要控扼之地”,指出马公毅建谯楼在报时之外,还有加强武备之意,此记盛赞马公毅等“是举也,诚所谓起废坠于久湮,成不朽于将来,其贤不在廉范寇恂下”。袁记全文现存于明清编纂的《通州志》中。


元建的通州谯楼不到20年又毁于火。明洪武三年(1370),通州知州熊春在其原址上重建谯楼,而后,明正统十二年(1447)知州孙徽、万历元年(1573)知州屈希尹、万历三年(1575)知州林云程都重修过这座谯楼。到清代,又有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董权文、道光八年(1828)知州周焘、同治四年(1865)知州长梁悦馨等先后重修过,周焘还把谯楼取名为“星枢楼”,自己撰写了记,由通州著名的书法家李芳梅书写,立石嵌于楼内墙壁之中,至今保存完好。时至今日,人们见到的这座谯楼虽经或大或小的重修,溯其源, 应在明洪武三年(1370),至今已有640多年了。就其址而言还要从元至正九年(1349)算起,可上推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谯楼常年失修, 渐显破败。2000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广采众议,决定修复谯楼和修缮与谯楼紧相连的钟楼,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同济大学专家设计重修方案。专家仔细实测分析了谯楼的现状,认定“历经各代修缮,现存谯楼结构及外观形式均已失去原貌”,“建筑艺术品质和技术品质均不够精良,不能代表南通地区的古建筑成就”,由此决定参照南通地区宋、明、清各代精美的、富有特色的古建筑遗产,遵照与其规模、意义相当的历史建筑的鲜明规律,汲取其细部做法,较忠实推知并呈现谯楼的历史风貌,“恢复原状”。2000年8月修复工程启动,并于同年12月竣工。新世纪到来的新一天,在新修复的谯楼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对外开放仪式。


修复后的谯楼沿用原城台,整修后高4米,四周加砖石栏杆,设置排水沟,四角安泄水嘴四个,门洞恢复清水墙,其座转圈,地面铺条石,北面加上楼踏步。楼仍为5间大厅,高12.20米,东西长20.72米,南北宽9.82米,室内敲去铺地水泥,改为斜铺方砖,室外地坪正铺方砖,屋脊采用亮花筒脊。谯楼前后立面原来用开有窗户的砖墙代替了木隔扇,修复后楼中间3间用上隔窗,旁边两间砌槛墙,上用短窗格。经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加之和钟楼修缮的通盘考虑,修复后的谯楼被人们称誉为建筑精品、文物保护的范例。


比起谯楼来,钟楼的年龄连小弟弟都难攀得上。钟楼自民国3年(1914)12月动工始,5个月后竣工,其外貌参照著名的英国伦敦大钟楼,为具体而微者;楼为六层建筑,除顶层气楼外,五层平面为5米见方的正方形,底层高4米,四面有弧券门,北向门与谯楼门洞相接,南向门、北向门和谯楼门俱设在通州城的中轴线上,由此直通由通州州衙改建的南通县县署。二层高3.3米,东、南、西三面向外有圆形窗,北向有门通谯楼。三、四、五三层俱高4.1米;三层有门,通向门外的小阳台。四层最为重要,巨大的机械钟就设于此,四面向外有直径近2米的圆钟面。五层各面俱有门通门外的回廊。六层是气楼,高3米,四边由梯形铜板焊铆而成,每面都有向外的百叶窗,可流通空气。气楼顶上有一小平台,周围围以栏杆,台中央设一旗杆,以备升旗之用。钟楼总高22.6米,这在高厦林立的今天实在谈不上高,但在南通的历史上,作为建筑物第一高度保持了半个多世纪。2000年,在修复谯楼的同时修缮钟楼,专家的工作主要是寻觅钟楼原状的资料,了解它的质量现状,最后确定修缮的重点是恢复它的原貌,其结果就是人们今天看到年过100还年轻的钟楼。


2000年修缮钟楼时,人们发现原先嵌在二层的刻石不见了,上面刻着张謇撰写的题词,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今照录其文:“道民勤事业,节兴作,必先明晷刻,觏画一,张謇是以有时计钟楼之议。而火政耳目于号令,警长杨懋荣是以议附警钟,县知事储南强成之。高七十八尺,径十八尺,俯掖谯楼,横晞三塔,嶒嶒然。工始民国三年十二月,越五月成,用银圆六千。监者孙杞、李达卿。”题词除了记述钟楼的径高、施工时间外,还说到建楼之缘起。张謇认为南通要发展现代的实业、教育事业,人们的生活节律加快了,时间观念必须加强,正好有潘姓花布商为请南通总商会出面息讼,捐出5000元,张謇又筹款买了巨钟,并造此钟楼。张謇对时间的重视超过常人,他在南通就造有唐闸大生一厂、天生港海关两座钟楼,又造海门大生三厂钟楼,当时南通钟楼之多在全国堪称第一。警长杨懋荣希望钟楼建成后能报火警,钟楼建成后曾在第五层回廊东南角的上方悬有铜钟,一发现火警,便以“东一、南二、西三,城外乱敲钟”的钟声数来报方向,后来时过事怠,报警也就停止了。张謇题词中还提到三位同建楼有关的人:县知事储南强(1876—1957)是江苏宜兴人,民国2年、3年(1913、1914)两度来南通任县知事,从行政方面支持张謇兴办的各项事业,很有建树。他在辛亥革命后曾任宜兴民政长,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是他开辟凿修的,现在唯一传世的供春壶是他发现并于新中国成立后献给了国家。孙杞(1882—1975),字支厦,除监工外,他也是这座钟楼的设计者。还有李达卿是承担钟楼施工的李顺记的老板。钟楼从某个侧面来看,可以说是为所有的南通近代发展做出贡献者竖立的纪念碑。


钟楼和谯楼一西一中,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初见这种配合,有人批评其不协调,不顺眼。然而只要看看三层南向墙上张謇留下的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你就会觉得这种配合见证着南通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走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重要转折,南通县代替通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们的标志物钟楼对谯楼的遮掩、“俯掖”也就是最合理、最精彩的安排。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