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石港都天信仰漫谈
发布时间:2019-06-17     作者:吴昊翔


都天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道教神祗之一,民间又称其为都天大帝、都天老爷、都天王爷等,其庙宇被称为都天庙、都天堂、都天祠或都天行宫等。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明清时期这一信仰尤为兴盛,民国以后日渐淡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近乎销声匿迹,但其曾经的庙宇、文物、传说等,逐渐融合进地方民俗文化,在一些地方仍然可见。



都天信仰最初是与瘟神信仰联系在一起。瘟神信仰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将瘟疫视作鬼神所散播的瘟药,于是,“祈福避祸”的实用主义心理催生出都天崇拜,人们希望这个可以“破秽”的功能神——都天,能护佑他们躲避并战胜瘟疫。宋代以前,都天神并没有与某一个具体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其庙宇是一个未被正统化的“淫祠”(即不在祀典的祠庙)。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诏令“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勿得至祭”。一时天下“淫祠”皆遭损毁。作为有着深厚民间瘟神信仰基础的都天神庙,也面临着或毁或留的问题。在扬州地区,一个据传能以神符治愈疫病的道教术士——孚惠先生被记载于官方撰写的《都天庙记》中,而都天神庙是祭祀孚惠先生的场所,从而得以正统化,被保留下来。这与人们认为都天神护佑众生战胜瘟疫的意愿相吻合,也是今扬州、仪征、镇江一带将孚惠先生看作是都天神原型的原因之一。然而,明清以来,张巡被普遍认为是都天神,以至于现在民间仍有“言都天,必张巡”的认识。那么,张巡又是谁?他又怎样成为都天神的呢?


张巡,唐朝大将,历任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精锐兵力与杨朝宗会合,率军十几万人进攻睢阳(今河 南商丘),准备打开江淮地区门户。睢阳太守许远向守将张巡告急。张巡率兵6000人,历经大小战役400余次,死守睢阳达10月之久,不仅牵制了叛军在中原的兵力,也阻止了叛军南下,减轻了江淮地区的战乱之苦。最终因粮草耗尽、外援不至,城破,张巡被杀。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肃宗下诏在睢阳建祠祭祀张巡。随后,张巡庙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淮一带纷纷建起。


其实,从唐朝直到明朝,张巡并未跟都天神联系起来。但是随着明清历朝皇帝对张巡的重视、宣传,以及民间对张巡的传说,清朝以后,这一镇守一方、抵抗叛军的英雄,逐渐被神化为无所不能、可“祈福护佑”百姓的神灵。南通都天庙供奉的张巡神像被称作“五福都天金容大帝”。通州城东龙王庙、州城西,以及余西场、石港场等处,都建有都天神庙,可见曾经南通民间的都天信仰极为普遍。


通州地区原有的传统群众性较大型的节令节庆活动有很多。其中,都天会的规模最大,庆典最盛,参与者最多,声势浩大,名声也最显赫。


都天会也叫都天出巡,活动时间为农历五月十八。据《石港文史集萃》记载,旧时石港在都天庙会这一天,整条街十分热闹。都天出巡时,仪仗队全副銮驾,紧跟其后的是两只大幡,肃静、回避及官衔牌、各种旗帜、伞扇、兵器,以及各路神仙等,一应俱全,惟妙惟肖。都天神轿周围有提炉、托炉,香气氤氲,轿前有乐队吹拉弹唱,轿后有押轿人及八面威风旗,整个队伍绵延三里有余。都天出巡所过之处,沿街商铺要卸天棚、收摊点、摆香案,一片虔诚肃穆。


最值得一提的是都天出巡队伍中的“跳马伕”,人数多达数百人。“马伕们”口衔银针,头戴面具,手执马扦,腰系铜铃,腿裹素布,脚穿草鞋,胸悬护心挂锁,围在都天神轿子四周,目不斜视,群起舞蹈,跳跃前进,仿佛都天张巡率领镇压叛军的军队,气势磅礴。那些踩高跷的、玩杂耍的,也紧跟其后,热闹非凡。


行会结束后,都天神要到“娘家”——东岳庙看戏,戏毕后“回辕”。如遇天黑,沿街还要悬挂各种彩灯,名谓“亮火回辕”。这样,都天会活动才算结束。


以张巡为主要人物形象的都天崇拜,衍生出一种都天文化现象,包括祀奉、祈福以及庙会时丰富多彩的文娱、商业和旅游活动。有的已经成为民众的风俗习惯,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石港镇目前还保存着都天庙遗址,每年农历五月十八的都天庙会活动仍在继续。


(作者单位: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