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历史底蕴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9-06-06     作者:王敦琴

 

南通大学是中国人自办的百年老校。1912年,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其三兄张詧创办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00多年来,南通大学从初创起步到曲折发展再到今日的蓬勃发展,一代代南通大学人肩负着大学的神圣使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继往开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出了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学校亦从初创时的专门学校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今天,南通大学人正继承张謇先生的办学思想,弘扬张謇先生的办学精神,并且在传承、弘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崇真尚美,通精极致”通大人特质的概括提炼,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之主要内涵


“崇真尚美,通精极致”内容丰富,蕴涵深厚。


1.“崇真尚美”:为人立品崇尚至真至善至美


“崇真”,“崇”即崇敬、崇拜、崇信。“真”,“真者,本原、本性也”,即人或事物的本质。《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即真心诚意,至真至诚。“崇真”就是崇信真理,探求真知,凡事要求真,教者真教,学者真学,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的教育的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要真实、真诚、真挚,品德要高尚、高贵、高洁。



“尚美”,“尚”,尊崇、注重、仰慕。“美”,“美者,甘也”,即美好、美满。“尚美”要求做人崇尚美德,要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美满的状态,品德高尚、淳良、朴实。“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善者,良也,佳也”,培根说:“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为善”要求为人要有善心、做善事,待人以善,品德善良、宽厚、仁慈,诚如康德所言,“美是道德善的象征”。


“崇真尚美”,就是要求真务实,执着地探寻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真诚做人,探究学问真谛,道德优美,崇尚美好,追求卓越。总之,为人立品要做到求真、向善、尚美。“‘崇真’与‘尚美’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内敛的也是外显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通精极致”:学问学术追求纯粹精致极致



“通精极致”,简单地讲就是指学问、学术及一切事情要追求至高至精的境界,不仅懂行、在行,还要精通,学术要严谨,造诣要深厚,目标要远大。



“通精”,“通”即通向、通衢、通达,融通、会通、贯通。“精”即精密、精细、精确,精华、精诚、精深。“通精”亦可理解为精通,精诚所至,通达感应,透彻通晓。就是要求做学问、搞学术要精细确实、精益求精、追根究源。



“极致”,“极”即极点、极处、极好,到达、抵达、通达;“致”即精致、精密、精细,致力、求取、穷尽。“极致”亦可理解为至极,意即达到最高的造诣、最佳的意境、最纯的状态、最高的程度,就是要求师生在学问、学术及一切事业都要追求高深的造诣、纯粹的境界和远大的目标。



“通精极致”,就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融通古今,学贯中西,不能浮夸敷衍、一知半解,也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性的科学批评精神,永不满足,不断登攀新高峰,达到精湛纯熟、精深广博的境界。“‘通精’与‘极致’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崇真尚美”与“通精极致”之间亦存在辩证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之要义在于:立品做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学问学术追求纯粹精致极致。这是对过去一百多年通大精神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今天通大人提出的希冀和要求。

 

二、“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之历史底蕴



人的特质,通常指的是人所特有的品格。通大人的特质指的是该大学人所共同体现的特有品格。人的特质一般需经由漫长的时间逐步形成,同时,其形成与时代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人的特质形成如此,大学人特质的形成更是如此。今天,南通大学所概括的通大人特质“崇真尚美,通精极致”就承载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

 

1.张謇办学理念及办学实绩成为“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历史渊源



张謇爱国、救国、强国思想及实践成为其办教育的强大动力。一百多年前,张謇生活的时代是内忧外患共存、中西文化碰撞、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战争掠夺和不断加深经济侵略,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謇毅然舍弃自己艰辛追求半生的仕途和高官厚禄,从自己做起,“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在家乡南通起步,创办大生纱厂,与外国人争利权,也为生民谋生计。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张謇每年都在增办企业,先后创办企业数十个,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生资本集团。当大生纱厂开办获利后,他就将部分利润用于投资教育。在“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下,他响亮地喊出“救亡图强”的时代最强音,他认为:“民智兮国牢”,“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他举起“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大旗,大办教育,从创办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起,二十多年中,创办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教育场所数百个,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慈善教育无所不包,其中,普通教育又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到大学教育。此外,还大兴文化、城建、慈善、公益等各项社会事业。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张謇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也奠定了南通大学办学风格及办学特色的基础。



从世纪深处走来的南通大学发源于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张謇便着手创办了这两所学校。当时,医学专门学校为中国人自主创办最早的高等医学教育之一,并且成为近代中国中西医结合的滥殇。当时,为鼓励医学生既学西医又学中医,学校规定西医毕业后免费学中医,这样的理念在当时是颇为前瞻的。而纺织专门学校当时“为全国所仅有”,“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的文章说它‘在整个中华帝国, 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说明它是有国际影响的一所全国最早的独立设置的纺织高校。据1917年的统计, 全国专科以上的高等学校86所,而南通一县就有三所,这在全国1700县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所题校训体现了张謇的办学宗旨。张謇每办一所学校,常常亲拟校训,“在中国近代史上,学校订立校训始于张謇”,1902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时,他就亲题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可见,张謇开启了中国校训之传统。当时,他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分别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对医学专门学校的师生,张謇要求其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弘扬慈善,治病救人;对纺织专门学校的师生,张謇要求忠实守信,踏实做人,勤勉学问,锐意进取。他为两校所题校训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时的中国,西医在人们的意识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X光透视、手术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然而,张謇却以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心胸来接纳、拥抱科学,他不仅要求师生“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他自己亦是这样做的。他私人出资请来当时著名的外科专家,给学生作外科手术示范。同时出私资购买当时最先进的X光机。这一切,使得当年的南通医学生,虽地处偏僻之地,却能触摸到当时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对于纺织专门学校学生,张謇要求其“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不仅重视文化理论知识,而且特别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所创办的工厂成为了学生的实训实践之地,并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挡一面,大生三厂创办时所用的机器流水线就是由纺织专门学校的学生安装的。张謇对农学院所提的校训是“勤苦俭朴”,张謇要求农学生要勤劳耐苦,俭省朴实,自强自立。从所拟校训可知,张謇要求师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人品,即“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这些校训除结合各校的特点外,一个共通的内容就是立品、立学、立人。立品要“诚”,立学要“通”,立人要“实”。从张謇兴学、创办高等学校的情形、办学宗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目的等方面,我们不难感悟到他“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的深厚情怀,不难感悟南通大学的深厚文化积淀和优良文化传统,也深刻感悟到南通大学一贯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格。


2.百年办学历程传承“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文化品格


一百多年以来,被称为南通大学的有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办学历程,从创办初期的艰辛到初具规模的欣喜,从办学声誉的初显到办学层次的跨越。百年通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造就出“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精神气质。


第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张謇心目中的南通大学。张謇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就将其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大学,并且将其作为综合性大学进行建设,只是当时并未正式冠名。从1920年开始,张謇开始将他创办的几所专门学校统称为南通大学。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说:“到民国九年,我父又将各专门学校程度提高,建筑了宏大的校舍,添置了必要的设备,一齐合并起来,称为南通大学。”从张謇为南通大学筹集资金的史料可以真切地感受其办南通大学的良苦用心。张謇除将私人资金投入学校外,还从其创办的企业中进行提成以资助南通大学。从1920年《南通大生纺织公司第二十二届帐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张謇先生专门列有一笔:“提助南通大学规银一万四千五百两”,1921年,《通海垦牧公司第十九届帐略》“支捐助南通大学规银二千八百八十六两二钱”。同时,张謇还充分利用国家对公用事业免收关税的政策,曾于1922年亲自写信给淮安关监督李湛田,希望免除物料关税:“南通大学基本区,地在阜宁射阳河北。现为该区建设仓屋,须用材料,由东台大丰公司运往……南通大学系属公用,例可免税,应请赐饬经过分关免税验放。”1924年,张謇从报纸上得知美国将退还庚子赔款余款以用于中国文教事业,便立即《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请其拨付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充南通文化事业,主要是用于南通大学。同时,《致美国国务院远东局麦克莫里(McMurray)函):“依照组建南通大学各系科之计划,已告完成者仅一农学院”,“然尚需添置设备,增加员工”,同时,纺校需扩充,拟建水利工程学院,商校,师范校需升格,“拟建之文理学院将设哲学、国文、历史、地理四系”,“南通大学若蒙分得庚款之一部,上述计划之进行当会顺利得多,同时大学亦可奋力弥合所需金额与准拨庚款之间缺口矣。”张謇希望通过这笔资金“产生巨大成效。”1926年,张謇去世之前,仍在孜孜不倦地为南通大学等教育基产地而努力,登报《垦地充义务教育基产之说明》,惟承购大纲盐垦公司弃地充义务教育基产。当时,除了张謇在筹集资金时称南通大学外,事实上,南通大学亦已到得到相应的认可,根据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指南》,私立大学栏目中列有“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大学成为江苏最早的大学之一。一所大学的文化品格、精神气质往往和校长尤其是创办者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伦理,不以盈利为终极目的,父教育而母实业,以躬行自治,打造新兴世界之雏形为嚆矢,彰显张謇天下为公、崇真尚美的人格品格。正是此种胸怀和气度传承出南通大学独特的文化基因。


第二,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正式冠名的南通大学。张謇1926年去世,第二年,其子张孝若秉承父志,将几所专门学校更名为大学,即南通农业大学、南通医科大学、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张孝若又将南通的这几所专门大学正式合并为南通大学。他在《南通大学成立纪念刊宣言》中总结道:“吾父兴办地方自治,盖有序焉。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及公益慈善,亦以此为教实二者发达后,地方自治必不可少之事业,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此语既表达了张謇办南通大学的夙愿,也表达了孝若继承父亲遗愿的决心。美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明确记载了中国当时公、私立大学情况,他认为,公立综合性大学以北大、南开为代表, 公立技术大学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私立技术大学则以南通大学为代表。由此可见,当时南通大学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考察了南通教育后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从中亦可见南通教育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因此,通精极致,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使南通大学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办学声誉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文化基因得到生长发育,形成个性。


第三,本世纪初重新合并组建的南通大学。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原南通工学院、原南通师范学院三所院校合并重新组建南通大学。原三校合并之前,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师德感人肺腑,师德建设薪火相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南通医学院终身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夏元贞教授在85岁病重期间立下遗嘱:“我要把遗体献给学校,制成骨骼标本,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一届届医学生抚摸着老教授的骨骼走向医学的神圣殿堂,心灵也经历着撞击、洗礼和净化,老教授的高尚师德和大爱奉献激励着一代代医学生发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社会。原南通医学院教师中涌现了全国知名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刻苦科研,追求卓越,在教学、医疗和科研方面取得令人嘱目的成就,当年群体成员如今成为各个领域的翘楚,三人成长为两院院士。在原南通工学院出现了闻名全国的“莫问隋”现象,原副院长汤淳渊一直以“莫问隋”的名义默默资助贫困生,为不让别人知道,便一直变换着通讯地址,“莫问隋”即“莫问谁”。在寻找“莫问隋”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莫问隋”涌现出来。在原南通师范学院,“张联”的名字人皆知之。其实,学校并无此人,而是凡人善举的代名词,“张联爱心基金”在学校及各系纷纷建立,源源不断地为贫困生提供资助。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张謇倡导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激励着一代代通大人。南通大学重新合并后,不仅体现形式上的合并,而且重视原三校的深度融合,特别重视以传统的校训精神来统一思想,加强文化认同,因此,将张謇当年所拟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校训进行撷取组合成今天的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要求师生要继承发扬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开阔胸襟、博采众长,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勤勉学问、锐意进取。“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校训激励着师生一路走来。



由此可知,南通大学历史源流之久远,历史底蕴之深厚,历史文化之辉煌,这一切,铸就了“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百年文化品格。

 

三、“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之现实意义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南通大学承载着先贤的希冀,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今天的通大人在继承先贤精神和传统的同时,面对新形势思索着如何才能不负重望,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如何在百年积淀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辉煌,真正体现当代通大人的担当。


“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概括与张謇当年所提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一脉相承,这个概括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色;既是对通大人百余年传统的如实描摹,也是对今天通大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大人特质的概括对学校加快步伐、抢抓机遇、加紧战略布局、谋划新的跨跃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体现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


张謇当年所题校训既重“德”,也重“术”,“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就是从道德品德方面要求的,而“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则是从学问学术方面要求的。张謇这种德才兼备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颇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因为此前并未有人将德和才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儒学传统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指出了大学在于弘扬光明与美德、教导人民达于真善美之境界。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上述二者综合即是德与才的组合。今天的通大人特质概括,“崇真尚美”体现了道德、人品、精神境界方面的要求,而“通精极致”则体现了学问、学术、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思想,这是对全校师生的共同要求,立品做人崇尚至真至善至美,学问学术追求纯粹精致极致,体现了南通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德”、重“术”,而是倡导追求德和术的最高境界。既重视师德建设,也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所培养的人才要达到“德智体群”的全面发展,即要有高尚的品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既懂得仰望天空,又懂得脚踏实地,还懂得合作共赢。


2.“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体现了学校顶层设计理念及大学治理信心


创始人张謇根据学校性质的不同,对学校的设计和要求亦有所侧重。对医学院校的师生要求是既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中西医结合,具备精湛的教学水平和医学水平,也要富有同情心,怀揣一颗慈悲之心,治病救人,实现人道主义。对纺织专门学校的师生,不仅重视其精湛技术的培养和历练,而且重视其道德品格的养成,特别是要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相信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学校治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当年,张謇虽然对学校的设计和治理有自己的理念,但毕竟大学处于起步阶段,他创办的相关学科并没有多少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政府支持力量非常孱弱,办学条件受到严重限制。今天,不仅学校本身已有百年积淀,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通大更具办好综合性大学的底气和信心。今天的学校领导更能从容地进行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领导层围绕总体目标或某个方面的任务,从全局的角度,通盘考虑,总体设计,统筹规划,高效调动各种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崇真善美,通精极致”,就是学校顶层设计的重要体现。学校提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创建“有远见卓实、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味的‘四有’大学”就是“崇真善美,通精极致”通大人特质在学校层面的深刻体现。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可见,“崇真善美,通精极致”亦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细化及育人本位的科学提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亦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代呼唤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南通大学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必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大学章程的实施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建立以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依规管理,在法治框架内凝聚改革共识,扩大改革成果。”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首先要现代化,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转变职能,以法治校,由学校管理转为学校治理,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大学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坚定决心。


3.“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对教育本真的深刻理解


综合性大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今天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是指学科齐全、规模较大、科研、教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强的高等学府。这与一个世纪前刚起步时的中国高等学府的要求当然不一样。一个世纪前,中国遭遇外敌入侵,积贫积弱。一方面,西方列强凭借先发展起来的优势,大肆入侵中国,使得中国人谈“虎”色变,视西方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落后的中国要摆脱贫穷又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然而,在那样的时代,这两者注定就是悖论。如何将抵御外侮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张謇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他通过上书、呈文、演讲等呼吁抵御外侮,救国强国,与此同时,他大办实业,大兴教育,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在其所创办的企事业中,聘请了多名西方专家,如英国的机器技术专家、荷兰的水利专家、日本的教育专家等等。近代中国,张謇是为数不多的提倡将抵御外侮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的有识之士。因此,他在创办医学专门学校之时,也体现了他的御侮与自强的辩证思维,他亲拟的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就充分体现了融通中西的精神。同时,那样的时代不仅需要抵御外侮的勇气和决心,还需要脚踏实地、追求学问、务实进取的精神,因此,他要求师生“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张謇当年对大学的要求在那个时代是前瞻的,然而,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却又显得举步维艰。今天,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府的期待更多,要求更高,德才兼备是基本要求,还需要有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勇气和精神。与当年相比,今天的南通大学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具有现代性。目前,全国十二大学科门类,南通大学占了十个。对于这样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历史赋予其更高的时代使命,因此,通大提炼概括的“崇真尚美,通精极致”顺应了今天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在张謇当年所要求的“诚”、“实”、“通”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完美”和“极致”。可见,“崇真善美,通精极致”,一方面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对师生德和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教育本真的回归,另一方面也切合了大学的时代要求,无论是人品、人格,还是学术、学问都要追求卓越,追求至高境界。


4.“崇真尚美,通精极致”体现了大学文化的时代特质及新形势下的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其兴办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由一代代大学人所传承、发展并形成特色的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内在独特气质的精神形态,这种独特气质,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文化可凝炼为大学精神,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是在大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大学,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既有共通性,又具独特性。历史渊源、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励学敦行”,如此等等,都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同时,又融合了其办学的理念、办学的宗旨、办学的目标及办学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其大学的外在品质和内在精神,彰显了各自的特色,成为各自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如今,通大人在继承百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其自身特质进行凝炼和概括,实际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富有特色的南通大学精神。由此可见,通大人特质概括既体现了其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今天通大人的共同情怀,它必将激励通大人对明天更加执着地追求。


综上,“崇真善美,通精极致”通大人特质的提出,既是对通大人百年传统的提炼和总结,体现了继承传统的精神,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体现了在新形势下的大学使命,成为南通大学精神的凝炼和体现。“崇真善美,通精极致”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学问学术相结合,既是立校之本,亦是大学之魂,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于改革创新之途,它的提出必将对通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提升大学的气质和品格,提升师生的精气神,对促进“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使通大成为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