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张謇的“新世界”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
发布时间:2019-06-06     作者:于海漪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新格局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为保利权,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在家乡江苏南通试行实业救国,以创办大生纱厂为肇始,经过大约30年的规划与建设,把一个普通的封建州城演变为近代工业城市,被誉为“模范县”而广受中外人士的推崇。


张謇用“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指导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强调实业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发展实业,积累资本;其次投入教育,培育人才;然后才能推动城市的综合发展。在张謇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南通近代城市建设不同于一般的近代城市,它不仅是一个单独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历程,而且是包括整个通海地区,影响辐射至两淮盐垦区的区域规划;就通州城的建设而言,脱开了旧城的局限,而构筑出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大生企业设置也有产业规划,形成围绕大生纱厂的一个完善产业网络。


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的区域规划有两个特点:第一,区域产业分布从生产角度而引发的工业、农业等行业,在整个通海地区呈系统规划态势,在空间上统筹安排;第二,区域交通体系、经济的区域规划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从而在空间上确定了近代南通的基本形态。产业方面,张謇在整个通海地区及两淮盐垦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方面,随着整个通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的区域配置,原有城镇和新兴盐垦区的城镇,共同构成了较为发达的城镇体系,影响至于当代。


以道路交通为线索,南通在近代构筑了一城三镇的格局,即城区、唐闸区、天生港区和五山区。各个区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整体,功能上各有侧重:城区延伸了旧城商业和文化的功能,扩展为近代工商业和金融,教育中心;唐闸区以工业企业的建设为主体,辅助以居住、商业、仓储和运输等功能,并配套学校教育、公园等设施,渐渐成为一个各项建设合理配置的工业城镇;天生港和芦泾港区构成了沿江的对内、对外客、货运交通枢纽区。并且在天生港进行了一定的工农业建设,使其逐渐成为港口动力区;五山区则作为佛教胜地和风景观赏区加以保留,局部建设了近代别墅、学校、慈善等对山体和景观破坏不大的建筑,以及为城市服务的气象台和航标等设施。


城区为文化商业区,主要功能是教育和商业;市政等辅助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建设有五公园等公众休闲场所,表现了张謇重视精神生活的方面。近代以来重要的建设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第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南通女工传习所等,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及特种教育等系列教育设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更俗剧场等系列公共文化设施;总商会、银行等商业设施;以及张謇的濠南别业等。


唐闸区为工业区,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的大生企业系统构成了唐闸企事业主体。还围绕工人的生活配套,建设了工房、澡堂等公共设施,以及学校和慈善设施,并且开辟了唐闸公园,表明对人民素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视。唐闸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建设的工业城镇和城市社会。


天生港区的主要建设集中在交通和动力设施方面。大生纱厂建设初期便在此设立了港口码头,设立大达轮步公司等航运公司,为唐闸企业进出货物服务。后期建设了火柴公司、发电厂等。


“五山拱北”的好风水备受历代重视,张謇呼吁保护五山的山石风景,并在城区建设五公园与其遥相呼应。狼山是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宗教气氛浓郁,香客众多。近代以来,在此只建设了一些别墅、墓园、学校、学校实验田等对山体破坏小的项目,并建城山路、通城山公共汽车方便来往。


张謇最初选择建设大生纱厂,缘于当地盛产优质棉花,并有生产土布的传统。他在通海地区规划了大生八个厂子,最终建成的有四个。利用大生纱厂的运转,建设了电厂等动力供应企业;资生铁厂用来生产维修工厂机器;利用纱厂剩余电力建设了复新面粉厂;利用纺纱剩余棉籽榨油;交通公司为纱厂产品运输提供便利;通海垦牧公司的设立,则一来利用了荒地,二来提供了原材料。另外,设立银行、各种管理机构以经营和运转近代社会。教育的投入,为通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生产、经营的盈利还被用来进行文化建设、反哺社会慈善与福利事业。由此,一步一步地展开了整个城市社会的规划与建设。


系统社会体系的筹划与实施


南通的城市规划并不局限于物质规划的层面,它是整个城市综合社会规划的典范。通过近代城市建设,南通在城市规模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张謇总结自己“地方自治”的发展过程:“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巳未之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说明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发展是自实业开始,逐步扩展到教育、慈善,水利,堤防,道路等各个方面,是全面的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的运营需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从策划到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建成之后亦需要监督与维持。为此,在近代南通政府不力的情况下,张謇先后成立了泽生外港水利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水利会、保坍会、测绘局和路工处等机构,协助执行了市政管理的部分职责和职能。而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及其各县的分会、商团武装、地方自治名义下的各种机构、南通自治会、行会、教育会、农会等一系列机构,构成了处于家庭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系统,推动南通系统地向工业化社会转型。


南通开办了各种学校教育,从幼稚园到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等。另外还有三种新的教育种类:一是开办了一些社会职业教育机构,如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和南通女子桑蚕讲习所等;二是开设了通俗教育社、南通图书馆、赵绘沈绣之楼、公共第一体育场、更俗剧场等通俗教育机构;三是开始兴办特殊教育。张謇重视盲哑等残疾人教育问题,认为“盲哑累累,教育无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15年开设盲哑学校师范科,附于博物苑内,培养特殊教育人才,是中国开办特种教育的开始。1916年创办狼山盲哑学校,是中国第一个有独立设施的盲哑学校。


张謇曾解释实业、教育和慈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每岁综实业之所赢,为来岁进行之预算。决算而复赢,则曾来岁之所营。不足则负债以赴吾所志事”。南通所创办慈善机构,有医院、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贫民工厂等。


南通近代城市转型与发展的根本,在于张謇以中国传统上“正德、利用、厚生”的思想为宗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开拓性地推动综合的社会规划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思想诸方面。张謇的一切主张与实践,均以民生为根本,为的是“安中国亿兆人民”。他的理想是“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因此,张謇在南通所领导的规划与建设,是在一种综合的社会规划思想指导下的系统社会体系的筹划与实施。


近代南通城市文化遗产与价值


近代南通为我们留下的城市文化遗产是包括整个通海地区空间范围内一系列遗址的宏大体系。以工业遗产为龙头的历史城区,可以作为申遗的主体。在物质空间上,首先包括通海地区的水陆交通体系、大生系统的工、农、商业体系(工厂、盐垦公司);其次是由城闸路、港闸路、城港路和城山路连接起来的一城三镇城市空间格局;此外还包括近代城市发展推动下所形成的创新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沈绣(南通沈寿仿真绣)等。


在老城区,主要的遗址包括教育设施,如各类幼稚园、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大学等,以及各种社会培训学校或机构;其次包括各类文化设施,如博物苑、图书馆、剧场、公园、印书局等;还有社会管理机构,如工商总会、教育会、路工处、保坍会等;以及银行、旅馆、俱乐部等金融商业设施。


唐家闸是主要的工业城镇,这里有大生系统的许多工厂企业,如大生纱厂、大达轮步公司等;还有为工人生活服务的工房、澡堂、公园、学校,以及慈善机构等。


天生港有港口码头和发电厂等企业。连通唐闸与天生港的运河系统及其附属设施也是构成遗产的组成部分。


五山区的宗教建筑、别墅、墓园、学校及学校实习田等,都是构成近代南通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能够反映张謇思想发展、重要问题决策的场所是张謇系列遗址,主要在老城区,如濠南别业、张孝若读书楼,也有在五山区的别墅、墓园,以及在海门的故居等。


以上概述了能够较为全面反映近代南通城市发展的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南通的建筑,有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初期请外国工程师进行工厂厂房等设计,以及出于向租界或西方学习等原因,很多都使用了西方建筑形式。在通州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孙支夏等建筑师和工程师,为本地工、农、水利及城市建设服务。第二,建设初期由于经费紧张,所以很多建筑是利用当时的废弃建筑如寺庙等改建而成。比如通州师范学校就是如此。这些建筑,风格上多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建筑艺术水平也并不高明。唐闸工房等更是结构与维护材料都较为简陋,能够沿用至今,实属不易,急需重点予以保护。它们的意义,并不构成建筑史上意匠或技术上的突破,而在于藉由它们所构成的整体,能够透视那个时代工业文明为这个江北小城社会带来的巨变。


孙之夏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先后任县署技士、路工处技士。由于参与了大量南通近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他被称为张謇的“御用”建筑师。他的代表作包括濠南别业、更俗剧场和总商会大厦。而1909年他主持设计建成的江苏省咨议局大楼,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新型建筑之一。孙之夏的设计,善于融汇东西方建筑风格与流派,又根据本地的人力、物力实际情况和建筑的功能加以创造性发挥。他设计的江苏省咨议局、濠南别业、博物苑和张謇墓被列为国保单位,另外有大量的省保和市保。孙之夏所设计的建筑,又构成了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遗产主题,它们与张謇、近代工业化,以及近代社会转型密不可分。


目前,在一城三镇及通海地区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甚至很多仍然在使用之中,其功能也许有所改变。用现在的地形图与当年的各工厂平面图一一对应,能够发现唐家闸地区整体保留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相关教育设施与福利设施建筑。当前在国家各级文物保护体系以及正在使用它们的各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和保护下,这些遗产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特征。

多年来,南通市文物部门、张謇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近代南通的经济、文化、法律、教育、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资料,进行了一些保护与利用工作。在未来,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整理、测绘、梳理等方法,逐步建立起南通近代城市相关遗址的完整档案,厘清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体系,将这颗近代本土城市建设的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版图上。它不仅对中国的近代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城市文明的演进与转型,提供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范式。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