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香袋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安铁生


小孙子从幼儿园带回来一只土黄色长方形拉线收口香袋,让我想起五六十年前,每到端午节,表姐们都喜欢亲手缝制香袋。她们用家里存的布绸边角料,或去裁缝师傅那儿讨些颜色好看的边角料。心灵手巧,构思设计,将大些边角料做一个花式,小的边角料则拼接搭配。做好了再到药店买香料(午料)填充。小小香袋一针一线都蕴含了女孩子们的无限柔情。正如《如东大观》所言:“小姑娘还要自己缝制香袋,袋上绣花,下有流苏,做工精细,来显示自己女红的才能。”“香袋子实际是一小巧玲珑的小荷包。”香袋玲珑精致,只有端午节前成熟的枇杷那么大。女孩子还喜欢相互比较,交流做香袋的经验,谁心灵手巧谁的香袋必然做得最精致漂亮。南通文史专家管劲丞在《端午节日的儿童》中写道:“兼玩具性的装饰品是香袋儿,香是从药铺店买来的叫作午香。香袋子用色绸或细布制成心形、虎形、人形,等等,很小,常系挂在百索上。”乾隆年间通州诗人李懿的《望江南·通州好》端午篇中有“何处不依香”的名句,海门山歌里旋律优美的《香袋调》:“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香袋香,香衣裳。”通州川港镇流传的民歌《十只香袋》以香袋传递男女间的情感:“头一只香袋黑丝的头呵,情郎的有意啊就来偷啊,偷奴奴香袋不敢挂啊,挂奴奴香袋不风流啊!第二只香袋在娘房啊,送给你情郎配成双啊,郎要成双奈容易啊,姐要成双多少难呀。第三只香袋三寸纱啊,问你情哥要绣啥个花?情郎要绣百色花啊,要绣一对鸳鸯花啊”……都说明南通民间香袋历史文化悠久,曾被广泛佩用。


与西方人爱喷香水的习俗一样,中国人自古爱佩戴香袋。香袋又叫香囊、花囊,亦称香包、佩帏、容臭等。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上。东晋名将谢玄特别喜欢佩戴紫罗香囊为随身之物,故有“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东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指明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让微香从袖筒中悄悄向外幽放,那香味既含蓄又诱惑,故有“怀香袖兰”之说。香囊也常被系在裙带、衣带上,自然会有“芬馨盈怀”“玉容未近、芳香袭人”之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辟温(瘟)”方,其中“太乙流金散”就把香囊防病治病的作用叙述得十分清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香囊治病的记载。古人在端阳节时,以草木香料为主,也有动物香料研末混于其中,可提神、可驱虫、可香身,亦可避污秽,就像南通谚语“戴个草香袋,不怕五虫害。”过去孩童们用的小香袋儿多是挂在百索子上露于胸前,成人则多佩于腰间作装饰。制作者选药讲究、配料充足,香袋浓香四射,味道持久。南通还有一俚语:跟香袋儿,这是对乖巧小孩代称,意指那些讨喜可爱紧跟在身边的小孩子们,将他们比喻成挂在腰间、如影相随、步步生香的香袋,十分生动形象。


现保存的“杭州胡庆余堂香囊配方”写明:公丁香150克、甘松250克、白芷500克,山柰300克为一料,按此方制出来的香袋香味浓郁持久又不刺鼻。以前南通的老牌中药铺,如顺寿堂、遂生堂等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就要列出端午热销药物的清单,提前批发入店库。虽价格稍贵些,但香味醇和,可保持数月,深受南通人民欢迎。药铺的男药工加班研粉。女药工有的则忙着将衣香料或雄黄按量裁纸包成小包,分别盖在密封防走味的磨口瓷罐里;有的缝制小香袋,以防人多要等。


过去,稍有考究的香袋不是用棉花填芯,而是取干燥的艾叶研碎成艾绒做香袋芯。特别讲究的则取沉香、檀香、冰片等贵重药材研成粉末,加入精制的香袋里。只有将多种天然香料合理配制,才能呈现出有层次感且沉稳美妙的香气来。这些香袋夹在衣服里,第二年取出还留有馨香。


香袋虽小,却融合了中草药炮制、刺绣针织、中国结编织等多种古老的传统技艺。如皋香袋成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唐宋时就有,后因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而名声大震。董小宛从江南老家带来的苏绣手艺,加上她制香的绝活,冒辟疆说:“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清代《古玩指南续编》中说,香袋在三教九流中渐成为炫耀斗富比巧的东西,一些士族阶层、富商小贩,不但比佩玉品位高下,还比所戴香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看绣工如何,以及所用材料和镶嵌金丝宝石华贵程度,香袋一度成为端午节市面流行的艺术品。


(作者单位:南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