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食俗趣谈
发布时间:2019-05-17     


自远古开始,中华各民族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而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则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在节日里,通过相应的食俗活动能加强亲族联系,调剂生活节律,表现人们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识。例如元宵节要吃圆子,以示团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以寄托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乞巧节要向织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现人们对勤劳、聪慧美德的崇尚;过年吃饺子、年糕,中秋吃月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合家团聚、亲人安康的美好祝愿。


汉族地区设宴一般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婚庆求八,贺寿重九”,南通也不例外。而南通在吃方面的一些规矩受食俗礼仪的约束,倒也比较有趣。例如过春节、办喜酒、请收工酒等酒席上的鱼都是不能动筷儿,是要“余”的,春节还美其名曰留到元宵节“看灯”。又如小伢儿坐在桌子上不作兴先动筷儿,要等大人搛过了菜后才能伸筷儿;搛菜的时候要浮上儿搛,不能兜底抄;不能饭不扒就连搛几块儿菜;更不作兴“隔河”搛菜,表示有家庭教养。“隔河”搛菜是说只能搛靠得近的、面前的,不能站起来、隔了面前的菜搛离得远的菜。这些关门过节、应知应会,在到别人家里吃饭之前,爹娘总是要事先再三关照好孩子的。虽说这是对小孩子立下的规矩,大人吃饭也不能出格。还有吃喜酒、吃寿面、吃斋饭,凡是人家送的是东西,主家一定是要回一部分以表敬谢。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会让人家看不起,说你不懂道理,不懂规矩。比如南通人欢喜吃鱼,冬春二季河鱼肚子里头的籽多,有人欢喜吃鱼籽。以前大人是不准小孩子吃鱼籽的。按道理讲鱼籽是高蛋白,不太好消化,小孩子吃多了容易肚子胀生病。大人对小孩子讲的可不是这个道理,而是说:“吃了鱼籽孩子上学要懵,学毛笔字要歪。”这样一代传一代还成了风气。这些食俗礼仪约束,均是来自餐桌上的教养。


南通民间认为有些东西是互相犯冲的,不能一起吃,弄得不好要生病,甚至于送命。例如,生拌黄瓜和油炸花生仁、河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等等。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黄瓜生冷,仁子油腻,同时吃难免引起肠胃不惬意,甚至于肚子疼、泻肚子;而河蟹和柿子,一个性冷,一个性涩,河蟹中的钙质和柿子里的鞣酸结合成一种新的不易消化的鞣酸钙,会刺激肠胃并引起不适感,出现肚子痛、呕吐、恶心或腹泻等症状。禁忌这个东西,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迷信。当中有的有科学道理,有的属于卫生习惯,有的属于品德教育或者行为规范,有的属于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范畴,总而言之,要区别对待。


以前南通人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也很有意思。例如看见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说话,生怕饭米粒呛到气管里,就说“食不言、寝不语”,文乎文乎的。教育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伸腰,说什么“吃饭伸腰,讨饭揹包”“吃饭息力,讨饭没力”。另外,南通人特别重视“吃相”,凡是吃饭的时候咂嘴、只吃菜不扒饭、饭米粒掉在桌子上、隔河叉菜、手不扶碗,跪在桌子上等等都属于吃相丑,是要挨骂的。假如饭碗扒不灵泛,大人要说你将来讨个麻子奶奶,或者嫁个麻子爹爹,吓得伢儿快点儿抓饭;要是伢儿不当心把饭米屑掉到地下,大人就要用“雷响菩萨要打头”来吓伢儿,或者用“一粒米七斤四两水”这些俗语来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反正解放前的伢儿大部分是被吓大的。现在想想,尽管有的属于封建迷信,但是在小伢儿的心里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到老也终身难忘。


南通人逢时过节吃的东西,除了应时之外,还富有吉祥、祈福、纪念、保平安的含意。三十夜子万家团圆吃的是团圆饭,众多的家宴菜肴里一般都会有一只整鸡、一条整鱼,寓意完完整整、十全十美、连年有余。过年必备的冷菜里有以黄豆芽为主的炒素菜,因为黄豆芽又叫如意菜,预兆事事顺心,万事如意。元宵节和全国一样要吃圆子,圆满、团圆的意思不言而喻。打春吃春卷,预示着春天的来临,有迎春喜庆之吉兆。清明节到了,要吃青蒿团子、要摊杨柳青烧饼,以示春回大地,迎春祈福;除去可以吃名为祭祖实为自己享用的鱽鱼、小黄鱼之外,还有黄花儿、构杞头、香椿头、马兰头、野芹这些野菜可吃,尽情享受到的是大自然的恩赐。立夏吃蛋,可以不疰夏。五月端午除了吃粽子、吃黄鱼、吃苋菜外,还要吃有意义的“炒合菜”;吃雄黄酒还可以驱邪。七夕节要吃巧果。八月中秋吃月饼,期盼的还是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九月九,闻着阵阵桂花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冬至,随着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除去了必定要吃圆子,也要补补身子好吃羊肉了。再说,要蒸发财发家的馒头,要蒸步步高、节节高的糕,既顺遂又吉利,口彩不要太好哟。


又据记载,南通人婚礼要送鸳鸯花糕、堆花馒头、梳头馒头;牌吉礼要送蟠桃果合;敬神祭祖要用几十种花色糕和菜肴,“入童蒙、入塾、婚嫁、告庙、除灵、迁居、诞辰、莫不以糕点为礼”。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