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谈谈年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发布时间:2018-10-24     作者:王守亚


年鉴作为抽象的社会现象去研究,它有许多本质特征,诸如年度性、资料性、工具性、连续性等等。而年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既附在这些本质特征之上,又存在于编纂过程之中:编者对编纂框架的精心设计,对编写体例的精准把握,对资料分类和归类的良苦用心,对用词用语的推敲提炼,对字体字号占行缩进的巧妙安排,对图文表和版面编排的匠心独具,等等。编者对所编年鉴进行科学性的发挥和艺术性的创造,将它的年度性、资料性、工具性、连续性等特性充分展示出来,就会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并受到读者的喜爱。本人提出这一课题,意在让大家在编纂中增加科学意识和艺术意识,增强从事年鉴工作的文化自信,以期在年鉴队伍中产生一批又一批编纂科学家和艺术家。


一、年鉴的科学性


年鉴科学性,首先反映在年鉴框架的分类归类上。不论是综合性年鉴,还是专业性年鉴;不论是大篇目体,还是小篇目体;不论是条目体,还是文章体,都要客观准确、全面系统地记述对应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资料内容,都要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查阅途径。在资料的分类和内容的归类上,既要考虑到科学分类原则,又要考虑部门单位的实际分工情况;在编排顺序上,既要考虑到资料内容的逻辑关系,又要考虑读者的查阅习惯。


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全国年鉴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质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已出现不少优质年鉴,科学的成分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年鉴的内容质量与时代的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读者的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以中央级年鉴为例,在框架上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影响着年鉴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其一,一次文献分量偏重,编排位置靠前。年鉴是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的科学性最起码的要求是:资料的编排要符合检索要求和读者查阅习惯,各篇目要大体平衡,一二三次文献比例基本合理,否则就欠协调,遑论科学。有的年鉴一次文献300多页,占比高达50%以上,类似文献资料汇编。一次文献主要包括工作报告、领导讲话、法律法规文件、调研报告、论文、公报等,在年鉴中作为辅助资料收录,是不需经过编辑加工的材料。究竟占多大比例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年鉴的层次越高,一次文献作用越大,分量越重,但不能过多,造成喧宾夺主。有的年鉴把领导讲话放在突出位置,年年如此,形成惯性。部门领导的讲话年鉴要不要收录,收录多少,放在何处,年鉴界可以讨论。我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少收为宜,并且编排靠后:一是因为年鉴本身以记事为主,二是因为中央有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三是因为已进入法治社会,四是因为对读者用处不大,五是因为领导干部成了高危职业。


其二,地方资料太多,篇目比例失衡。各种年鉴都有“地方篇”,中央级年鉴更是如此。相对于整体资料而言,“地方篇”是微观资料,是对宏观资料的映衬和补充,不可缺少,也不可太多。对这一部分的编写,要有专门的体例,要设置门槛并有字数限制。否则,最容易膨胀。我看到的近20种中央级(包括央企)年鉴,“地方篇”所占比例都明显偏大。有的多达300多页、60余万字,在全书中成了巨无霸篇目。而年鉴中最小的篇目仅1页多纸,不到3000字,篇目之间相差数百倍。


其三,统计篇过于具体,次要冲淡主要。统计资料是各类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可从中直观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料。但是,除统计类年鉴外,统计资料都是记述性年鉴内容的附属部分,在记述业态发展状况时用插表或附表形式承载数据,避免文字记述数字化,节省了版面,读者可一目了然。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占比越大越好。有的年鉴把统计资料篇放在前面,就颠倒了主与次的关系,改变了年鉴的结构,也有违读者的一般查阅习惯。普通读者都是从一般到个别,先查找事实,如不能满足再查统计表。有的年鉴对统计资料没有精选精编,登了不少关联度不高的、或过于具体的资料,统计篇计有300多页,占全书的40%以上。


其四,概全率低,影响资料的价值。资料全面系统,概全率高,是年鉴的优势所在,是年鉴资料性的本质要求。资料全面有如高山不让抔土、大海不择细流;资料系统,纵横可比,社会价值才大。年鉴组稿编稿计划性很强,不能缺这少那。有家年鉴在“部委篇”中,只有28个单位,其中三分之一还是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入编的部委不到一半。有家年鉴“地区概况”缺4个省资料,还有家年鉴“地方××工业”只有14个省市自治区资料。读者在查找资料时缺这少那,年鉴形象会大打折扣。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应该作为我们编写年鉴的基本遵循。年鉴服务的对象是读者,编写年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关于这一点,领导干部觉悟高应该明白,编辑人员使命责任大更应该明白。


二、年鉴的艺术性


年鉴的艺术性,体现在年鉴的装帧设计、内容记述、工作流程等细节方面。年鉴框架结构,不仅要层次清晰,还要比例适度,安排合理;年鉴内容记述,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通畅简洁,可读性强;年鉴资料安排,不仅要条清理顺,还要符合逻辑,系统性强;年鉴体裁运用,不仅文图表并茂,还要高度适配,有机结合;年鉴装帧印制,不仅要朴实庄重,还要特色突出,自带光芒。


艺术给人以美感,让读者在满足查阅需求的同时,还能够赏心悦目。这是新时代对年鉴提出的新要求,也应该成为年鉴人在新时代树立的新目标。当下有不少年鉴在向这方面努力,有的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总体上尚有较大差距。还以中央级年鉴为例,归纳起来有5类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层次不清,父子同名。有的年鉴类目设“总述”,分目设“综述”,条目设“概述”。不仅外行看不明白,内行也未必分得清楚。中国的词语那么丰富,为何要选择重叠?还有部年鉴,分目叫“综述”,第一个条目也叫“综述”,造成A=A+B+C。更有个别综述条目仅一句话,33个字,明显“综”不起来,也“述”不开。


其二,标题含糊,云里雾里。有些条目体年鉴,有许多这样的条目:【存在问题】【重大活动】【学习研讨】【形象铸造】等等,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年鉴多处以【其他】或【其他工作】为条目标题,读者望而生疑。还有部年鉴条目标题【安排】,读者更是不知所云。


其三,选题标准低,重复严重。比如,植树造林,各省市区每年都举办活动,如果各省都选“省领导参加植树活动”作为条目,会大面积重复、年年重复。类似的节日多不胜举各部委都有,希望在选题选材时按照“大、新、特、要”等标准衡量。


其四,体裁混合,前后不一。以文字为主的年鉴,有的选择条目体,有的选择文章体,各有利弊。文章体整体性强,结构严谨,气势连贯,适合记述较大题材的资料;条目体检索性强,短小精干,灵活度大,适合较小题材的资料。现在95%以上的年鉴都是条目体。但主体资料只能选择一种,不能混合并用。有的年鉴综合、行业篇用文章体,地方篇用条目体;有的正好反过来。还有的在文章体中使用条目形式,每段一条,不考虑条目的要素和完整性等基本要求;在条目体中记述文章的内容,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像中药铺。


其五,总编缺位,风格迥异。很多年鉴部类之间痕迹明显,有的存在天壤之别。现在一些年鉴主编不编,统稿把关的任务落在编辑部主任肩上,而编辑部主任也是责任编辑,又有大量的行政事务,没办法用“一杆尺子量、一把剪刀裁”。因此,就有计量单位公制市制混用,统计数字前后不一,语言风格彼此悬殊,等等。有部较好的年鉴,在记述业态发展时,有的地方用“比××年增长”,有的地方用“比上年增长”,大量的地方用“同比增长”,还有的地方直接用“增长”。


大家都读过《史记》,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登峰造极。《史记》的编写方法、表达手法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中央级年鉴最有条件、最有可能在一个个年鉴高地上创造出年鉴高峰。年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梦想就在眼前,起点就在脚下,只要我们把好编纂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年鉴的科学艺术性做出了贡献。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