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张謇
发布时间:2018-09-25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通州,生于海门县常乐镇,定居南通县。15 岁时为冒籍应试,改名张育才。25岁时改名为张謇,字季直;50岁后以啬庵为号。张謇自幼聪颖,加上家境尚称宽裕,4岁时即被送入邱氏学塾读书。13岁时,已读完《札记》、《春秋》、《左传》等书,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


同治七年(1868),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考场。通州旧俗:家庭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者称为“冷籍”,子弟应试往往被刁难。为顺利应试,经人介绍,张謇冒充如皋人张驹之孙去如皋应试。经县试、州试和院试,取为第26名附学生员(秀才)。为冒籍应试事,张驹等人向张謇父大肆敲诈勒索,后经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鼎力相助,同治十二年,才得“改籍归宗”。


同治十三年,应孙云锦(时调任江宁发审局)邀,至江宁任发审局书记,开始旅幕生涯。在江宁,张謇结识了许多名士,也扩大了知识面。是年冬,张謇返里省亲完婚。夫人徐氏,端淑俭朴,乡里有贤名。光绪元年(1875)二月,张謇回到江宁。期间,结识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翌年夏,入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庆军去登州,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夏,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理画前敌军事”,参与庆军历次重大决策。光绪十年,吴长庆病逝,张謇回到故乡。次年春夏之交,应顺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光绪十三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同年十一月中旬回家度岁。后,致力于教书与著述。曾先后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洲书院并参与编纂赣榆、东台两县县志。


光绪二十年,清廷因慈禧60寿辰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应试(在此之前,4次会试均不中)。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中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四日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随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惨败。九月,翰林院35人联名上疏劾李鸿章;张謇单独上疏,痛斥李鸿章,统兵五十营,用财数千万,历时二十年,“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他请求清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战败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光绪二十一年,当两江总督张之洞要求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时,他慨然应允。大生纱厂筹办之初,正值上海纱市疲软,加上通州风气闭塞,社会资金向工业资金的转化阻滞重重。张謇为筹集办厂资金忍辱蒙讥,历尽艰辛,到光绪二十五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投产。纱厂投产后,年年盈利。光绪二十八年,张謇又领回官机2.04万锭,使资本和设备增加1倍。光绪三十年,张謇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县)创建大生分厂(后称二厂),3年后投产。


大生纱厂投产的第二年,张謇开始在通海筹建垦牧公司,通过筑堤修渠,围垦沿海荒滩,种植棉花,使之成为纱厂的原料基地。光绪二十七年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附设的农学堂也同时成立。光绪二十九年于通州吕四(今属启东县)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以后,在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时间里,又陆续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等一系列交通运输企业,以解决大生企业运输之需。与此同时,张謇还创办了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翰墨林印书局等20多个企业。为实现“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初衷,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的同时,努力兴办各类学校,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稍后,兴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一批中、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办博物苑于通州城南,这也是中国人自办最早的一所博物馆。同年,设商船学校于吴淞;民国元年(1912),在南通创办图书馆和医学专门学校;次年,设纺织专门学校于唐闸;民国3年,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于南京。


在兴办实业、教育的同时,张謇也时刻关心着政治。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及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时,张謇参与了刘坤一、张之洞的“东南互保”活动。次年,撰写了著名的《变法平议》,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这些主张没有被清廷所采纳。失望之余,他转而专心致志于经营通海地区,想把通州建成他心目中的“新新世界之雏型”和“地方自治”的示范区。光绪二十九年以后,张謇积极投入立宪运动,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良,为振兴教育与实业铺平道路。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张謇与郑孝胥、汤寿潜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公会”在筹设各省咨议局和发动国会请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会请愿运动的同时,张謇积极在通州推行“地方自治”。他认为地方自治之根本在实业与教育,而慈善则可弥补这两者之不足。于是,清末民初,他在南通兴办了一批慈善事业,如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等。


宣统三年(1911)农历四月,清廷追于形势,决定组织所谓责任内阁,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满族亲贵内阁,使许多主宪派分子感到绝望。张謇为了对清廷作最后的挽救,除向内阁提出迅速宣布政见等三点建议外,还于当年五月亲赴北京向摄政王载沣进行劝说。同年八月初九日,张謇赴鄂,庆祝承租的武昌大维纱厂开工。这时,武昌起义已日益迫近。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晚,张謇匆匆离汉返沪,当夜,起义军占领武昌。11月初,上海光复。紧接着,苏州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面前,张謇终于下定决心转向共和。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张謇被任命为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2月,辞去实业总长职务。3月,与章太炎等在上海创立统一党。民国2年,张謇出任袁政府熊希龄内阁农商总长。次年10月,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张謇规劝无效,即以“勘视淮灾”为由,请假南下。11月,请求辞职,未获准。民国4年春,张謇终辞去农商总长职务。此后,退居南通,惨淡经营地方事业。民国5年,经营天生港果园;民国6年建各盐垦公司河闸,复造城郊公路;辟军、剑、黄泥、马鞍山河及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公园。民国8年,设伶工学社,建更俗剧场;筹建大生三厂及淮海实业银行;设工商补习学校、蚕桑讲习所及交通警察训练所;建青龙港闸,小漾港闸及遥望港九门闸。次年,将农、医、纺3所专科学校分别成立单科大学(后改称南通学院);筹建大生八厂(后称副厂);设女红传习所;建南通图书馆新楼;规辟串场大河,议筑沿江70里长堤。民国11年,设第三养老院。民国12年,设地方路工处,并亲自为全县规划水利。


著作有《张季子九录》、《柳西草堂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民国15年张謇逝世,11月1日葬于陆洪闸袁保圩,后人称其墓地为“啬公墓”。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