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二)
发布时间:2018-09-11     


为了有效地对日伪的“清乡”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苏中四分区军民贯彻执行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本着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精神,在思想、组织、军事、经济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日伪的“清乡”阴谋

 

日伪实行“清乡”,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九四○年十一月,日皇御前会议决定:要在华中、华北占领区彻底“整顿治安”,“彻底开发并获取国防资源”。一九四一年一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提出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进行“清乡”的方案。不久,日本中国派遣军第十三军团司令官泽田茂中将和派遣军总部参谋、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军事顾问晴气庆胤中佐,具体制订了实施计划。接着,由汪伪政府最高军事顾问影佐祯昭少将和汪伪政府警政部长、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正式提交给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和日本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政令不出南京城”的汪伪国民政府,妄图倚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优势,借“清乡”扩大其势力范围,巩固其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将“清乡”定为所谓“国策”。一九四一年三月,“清乡委员会”成立,汪精卫自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日伪的所谓“清乡”,就是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以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方针,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各种力量,采取军事“清剿”、特务破坏、政治欺骗、编查保甲、策动自首、训练壮丁等手段,实行全面进攻,妄图消灭共产党、新四军等一切抗日力量,由城镇和交通线的占领进而对广大农村实行全面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掠夺人力、物力,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


一九四一年夏至一九四二年夏,日伪首先在苏南地区进行了两期“清乡”。一九四二年底,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受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伪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不断打击,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摆脱困境,确保几个战略区和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日伪集结兵力,在华中加紧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扫荡”、“清乡”。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日,汪精卫以“清乡委员会委员长”名义,发出《民国三十二年度上半年清乡工作训令》,将“苏北南通附近”,列为“清乡”扩大地区,限令李士群“自四月一日起于南通附近开始苏北地区第一期清乡工作(汪伪将‘清乡’‘定每六个月为一期,共分三期,计一年半。’)”“于九月底前完成”。汪伪政府还拟订了《清乡工作实施纲要》,规定“日本方面担任军事工作,中国方面担任政治工作”,“以坚壁清野方式彻底扫荡”。


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苏北地区清乡主任公署筹备处”在苏州成立,张北生(张为南通人,抗日战争前曾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保安处上校科长等职,抗战初任嘉定县县长,后投靠汪伪,历任伪税警学校总务处长,伪江苏省警务处长、民政厅长等职。由于其死心塌地充当日伪走卒,得到日军派遣军总司令部特务机关“梅机关”的青睐,当上了苏南伪“清乡督察专员”)任主任。伪筹备处拟订了《苏北地区第一期清乡工作总纲》,确定了“清乡”的方针,把矛头主要指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妄图借此巩固其后方,以便抽出更多的力量去对付英美。这个《总纲》还规定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别区公署”、“保安处”、“党务办事处”、“政治工作团”等“清乡”军、政、特机构的组织体制、人员配备。那个《总纲》特别强调要加紧掠夺钱财。筹备处为“清乡”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招募警察七百余名,政工队员二百二十多名,保甲指导员近三十名,进行了专门训练;筹集了大量的毛竹等封锁器材;派员到南通现场踏勘,确定“清乡”的具体范围是:西面从天生港沿运盐河到丁堰,北面从丁堰沿串场河到掘港再东延至南坎,东抵黄海岸,南至长江边。这个地区包括南通十二个区,如皋四个区,海门八个区,启东五个区,共计二十九个区(此系伪行政区划),面积约三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七十余万。


与此同时,日伪军、警、宪、特频繁调动。任命六十一师团师团长小林信男为“苏北清乡地区日军现地最高指挥官”,将原驻南通地区的日军南浦旅团调走,从苏南调来所谓“清乡”经验的菊池联队四个大队和部分宪兵,共计三千二百余人;同时调来伪第三“清乡”警察大队和大批特工及行政人员。日伪将伪军三十二师与如皋警卫总队合并,改编为六个保安队;将伪三十四师和驻兴化伪二十二师两个团合编成“清乡派遣队”;又将地方警察、地方自卫团连同新招的警察整编为警察总队。另外,特工系统还网罗一批土匪、地痞、流氓组成“江苏实验区苏北分区外勤警卫大队”。日伪投入“清乡”的兵力,总共约一万五千人,其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在华中敌后战场是罕见的。


一九四三年四月八日,小林信男与李士群签订《苏北第一期清乡工作实施之协定》,确定四月十日开始“清乡”。四月十一日,“苏北清乡主任公署”在南通城正式成立,张北生任“主任”兼“保安司令”。汪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苏北分区”、“苏北地区党务办事处”、“政治工作团”(特工由姜颂平负责,“党务办事处”、“政治工作团”由孙永刚负责)等机构同时成立。日伪还将整个“清乡”区划为四个“特别区”,设立特别区公署,委派了署长。各特别区相应建立了特工站,派遣了政工分团。在特别区以下,又设了若干个“自治区”,并委任了区长。


日伪大肆吹嘘“此次清乡胜利唾手可得”。小林信男叫嚣“清乡一年不成功则三年,一个师团不够,还可以增兵”,李士群给张北生打气说“牺牲十万人要清乡,即使牺牲百万人也要清乡”,日军特务机构“梅机关”的头目川村敬三更是杀气腾腾,叫嚷“要用我们的血,我们的汗,来完成我们的清乡工作”。日伪对苏北“清乡”的狂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坚持原地开展游击战的总方针的制定

 

在获悉日伪即将“清乡”的消息后,苏中四分区干部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有的把“清乡”看作是一般的“清剿”、“扫荡”,对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有的认为形势严重,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难以坚持原地斗争;有的甚至消极悲观,惊慌失措。这些认识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能不能在原地坚持?怎样坚持?斗争能否取得胜利?


为统一党内外的思想,制定一条正确指导反“清乡”斗争的方针,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出《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指示阐明了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重要意义,分析并指出了苏北(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反“清乡”斗争的有利条件,明确地提出苏北反“清乡”斗争总的方针是,必须坚持原地斗争。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在苏中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四分区从坚持原地斗争这一总的方针出发,部署了反“清乡”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九四三年三月,日伪“清乡”即将开始,反“清乡”斗争进入临战阶段。十六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四分区党委和部队,又作了关于反“清乡”的专门指示。一直在四分区指导反“清乡”准备工作的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随即召开了四分区党政军负责人会议,组织学习上级指示,统一思想认识,具体研究确定了坚持原地斗争的策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三月二十六日,四地委把这次会议精神,整理成为《关于动员反“清剿”、反“清乡”的报告提纲》,并确定了贯彻中共中央华中局反“清乡”斗争总方针的总体要求。这就是:进行普遍深入的动员,组织一切反“清乡”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游击战,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各种复杂的斗争,打破日伪“清乡”阴谋,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


这一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必须坚持原地斗争,粉碎日伪对四分区的“清乡”。这是因为日伪对四分区“清乡”的战略目的在于:对四分区的“清乡”如获成功,进而就对全苏中、华中实行全面的“清乡”。苏中四分区是苏中的前哨阵地,粉碎日伪的“清乡”阴谋,不仅关系到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而且对坚持苏中以至整个华中敌后斗争,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能不能坚持原地斗争?党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估计和对比了双方的力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国际形势对敌日益不利,日伪加紧“清乡”,并不证明其强大,而是绝望挣扎的表现;日伪在军事技术上虽占优势,但政治上十分孤立,他们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日军派系斗争激烈,日伪之间、伪伪之间矛盾重重;日伪经济竭蹶,其所进行的以掠夺、奴役为目的的“清乡”,直接危害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我广大群众的激烈反抗。苏中四分区有广大农村作依托,人力物力资源比较充裕,经过了两年多建设的根据地,已有了较好的群众条件,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军事上我虽暂处劣势,但综合诸种有利因素,我并非处于绝对劣势。加之,四分区还有反“扫荡”、反“清剿”的经验和兄弟分区的支援。因此,坚持原地斗争的条件是具备的。


三、怎样坚持原地斗争?党高瞻远瞩地确定了开展群众游击战的策略。在日伪集中优势兵力,凭借密布的据点,对四分区实行封锁分割的情况下,我们集结大的部队作战,势难进行,只有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才能动员和组织群众,保卫抗日民主的旗帜,逐步地消耗日伪的有生力量。这个策略要求以主力为骨干,区队、游击队、民兵为主体,充分动员组织群众直接参战,积极响应粟裕提出的“每乡每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组织短枪队,深入据点,捕杀汉奸,处处打击日伪”,“开展破击战,不让敌人筑篱笆,不让敌人修公路,不让敌人架电线”等号召,积小胜为大胜。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群众性的游击战成为反“清乡”的主要斗争形式。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具体策略方针和总体要求,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思想的具体运用,从而为四分区党政军民赢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全民全面准备反“清乡”

 

在日伪“清乡”之前,四分区军民作了大量的反“清乡”准备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一九四二年底至一九四三年二月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精兵简政和“三冬”运动(三冬:冬防、冬耕、冬学。冬防主要是普遍发展、组织民兵,加强防奸治安。冬耕包括发放农贷,救济灾荒,组织群众生产。冬学指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政治)。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中共苏中四地委召开会议,贯彻苏中区党委南坎会议(一九四二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苏中区党委在南坎举行军政党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简称“南坎会议”)精神,决定为减轻人民负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适应严重斗争形势的需要,对四分区党、政、军机构和人员实行精简、调整,经过调整以后,四地委和四分区的核心领导是:吉洛(姬鹏飞)任地委书记兼四分区政治委员,钟民任副书记,季方任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一师三旅旅长陶勇兼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各县、区的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充实了一批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周一峰任南通县委书记兼县警卫团政委,梁灵光任县长兼警卫团团长;洪泽任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王澄任县长兼警卫团团长,顾尔钥任东南行署主任;赵毓华任如皋县委书记兼警卫团政委(反“清乡”斗争开始后不久,王野翔接替赵毓华任如皋县委书记兼警卫团政委),汪克明任警卫团政委(专职),叶胥朝任县长兼警卫团团长,程业棠任警卫团副团长(专职)。


一九四三年一月起,四分区开始紧缩编制,裁并机构和人员,疏散转移不适宜坚持原地斗争的人员,使机关更加精干化、战斗化。对各县警卫团进行了整编,抽出兵力,以排为单位充实区队,使区队能担负起独立作战的任务。同时根据敌情和地形,重划行政区,撤小区,并大区,以扩大回旋余地。撤销海门中心县委和启东工委,建立海启县委;改通海、通西行署为通海、通西办事处;南通县平潮镇至天生港以西地区划给三分区的如西县。


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三年春,四分区广泛开展了“三冬”运动。在“冬防”中普遍组织了自卫队、民兵,发展自卫队八万人,民兵三万六千人,并在县、区、乡分别设立抗日自卫总队部、区队部、大队部,民兵还普遍开展了军事训练,从中挑选优秀射手组成狙击组。在“冬学”中,全分区办“冬学”五百七十六所,有二万五千余人参加学习,结合学文化进行坚持抗日、坚定抗战必胜信心的教育,提高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增强斗争信心。在“冬耕”中,政府成立了救荒委员会(一九四二年夏秋天旱水少,粮食欠收,四分区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粮荒),组织劝募救济,发行救济公债,开办合作社,开展纺纱、织布等生产自救活动。发放贷款三百八十七万七千多元(江淮币),发放救济公粮一百六十五万余斤。广大群众说:“新四军做的是百年大计事业,决不会走的。”情绪稳定,斗争信心增强。


准备工作的第二阶段是临战前的党政军民全面动员和各条战线的周密部署。


第一,党政军民紧急动员。三月,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联合颁布《反“清乡”紧急动员令》,号召“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四地委旋即派人到南通县指导反“清乡”动员工作,同时给海启县委发了指示信,指出:“必须根据当前新的斗争形势,再来一次紧急的动员。”三月二十六日,四地委印发了《关于动员反“清剿”、反“清乡”的报告提纲》和《关于反“清剿”反“清乡”宣传动员大纲》,规定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五日为反“清乡”动员周,要求各地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群众作紧急动员,做好临战前的准备。


各级党委及时贯彻地委指示,运用会议、报告、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各种方式方法,揭露日伪“清乡”阴谋,宣传坚持原地斗争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强烈的反“清乡”政治动员。在宣传动员中,各地提出了很多简明、生动的口号,如“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处处打击敌人”,“反对敌人抽壮丁,不让敌人造名册”,“不让敌人筑篱笆,不让敌人架电话”,“河里打起暗坝,大路挖成小路”等等。干部、党员、民兵和群众纷纷歃血盟誓,誓与日伪斗争到底。各地还对工商业者、开明士绅、爱国知名人士等进行形势教育和坚持民族气节教育。这样,造成了党政军和各阶层群众同仇敌忾准备反“清乡”的局面。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组织。一九四三年初,地委决定建立党的“乙种组织”(即党的秘密组织),把一些政治面目没有公开,又有社会职业作掩护的党员划入其中,以便斗争一旦出现严重形势后,能够继续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二月,地委成立了秘密工作部,谢克东任部长,具体领导各地的“乙种组织”进行工作(一九四四年夏,秘密工作部改为城市工作部)。与此同时,地委建立了敌工委员会,陈伟达任书记,王野翔任副书记,进一步开展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和控制敌占区交通沿线的灰色武装和可能被日伪军利用的帮会及其他三教九流等头面人物。为保证党支部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独立作战,整顿和调整了各地党支部。并规定在组织被冲散、人员被逮捕的情况下,只要有三个党员在一起,都要成立党的临时小组。对农抗会、妇抗会、教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的工作,也作了具体部署。


第三,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把大路改成小路,直路改成弯路,挖断通行汽车的公路;在河道里筑暗坝、打暗桩,拆大桥、架小桥,变固定桥为互动桥,为在平原水网地区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创造有利的地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东南和通东地区,前后有二万余人次参加破路、开坝、拆桥,使日伪建设公路网的计划遭到严重挫折。如皋岔北区群众破坝头二百余个,筑暗坝十余条,破大桥三十余座。不少地方,还突击拆除可能被日伪用于构筑据点的建筑物。


第四,为了错乱日伪“清乡”部署,鼓舞群众斗志,四分区军民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抓住日伪“清乡”准备尚未就绪和日伪调防,某些据点空虚的时机,先发制人,对日伪发起了军政攻势。二月二十三日苏中军区教导团、三旅七团一举攻克如皋县曹家埠伪军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并乘胜拔除了孙家窑等伪军据点。三旅七团和南通、东南、如皋县警卫团主动出击,分别攻克余东、三阳、悦来、小洋口等十二处据点,平毁碉堡四十余座。还以部分兵力挺进长江边,掩护民兵群众,烧毁了日伪从江南掠夺来的大批封锁器材。日伪“清乡”前,对伪军实行强制改编,日伪矛盾进一步加深,抗日军民乘机分化瓦解伪军,削弱日伪力量。南通县军民对日伪张圣伯部发动政治攻势,该部五百多人开小差,一名伪营长反正;海门县军民通过分化瓦解工作,使伪军周少卿、陈浩堂部中立。


此外,四地委加强了交通联络工作,从分区到县、区、乡建立和完善了两套交通站,一套负责护送各级干部来往(通常叫“人交”),一套负责传递文件情报和报刊(通常叫“邮交”)。交通人员依靠人民群众的帮助,机智勇敢,出生入死,战斗在交通线上。在根据地被日伪分割封锁的情况下,保证了四分区领导机关与上下级的联系和各级组织之间互相联系的畅通。为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的供应,四专署将粮赋局、税管局、金库合并为财经处,并增加了税收人员。为防止日伪的经济掠夺,各地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将原来集中存放的公粮,分散到各户保管。


四分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从思想、组织、军事、经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反“清乡”准备工作,这就使抗日军民在日伪大军压境的险恶形势下,能够镇定自若,进退有序,保持主动,避实击虚,以取得反“清乡”斗争初战的胜利。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