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抗战历史概要
发布时间:2018-09-08     



抗战爆发前后的南通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爆发。当时,南通地区处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属江苏省第四区。


1937年8月17日,南通城遭到侵华日军的空袭。日机空袭后,国民党县党部吓得迁到郊外“办公”。江苏省第四区(南通地区)专员公署专员在后门口备好小汽船,随时准备逃离。南通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扶老携幼下乡逃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有着反帝爱国传统的南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日军空袭南通城后,徐惊百、邹强、钱素凡、吴质、孙卜菁等立即组织起来,利用驻扎在南通的东北军111师师长常恩多的关系,成立了抗日义勇宣传队。宣传队不列入人员编制,但可用部队番号,着军装,不授军衔和职务,不发薪响,但师部提供办公和宣传费用。宣传队正式成立后,队员们不为名利、不畏辛苦地工作,感动了东北军和广大市民群众。


11月,宣传队随部队撤离南通,向苏北转移。在中共地下工委的领导下,宣传队员们分组随部队上前线,先后参加了攻克阜宁等战斗,还到参加台儿庄战斗的部队慰问演出。直到1941年初,宣传队才从111师撤出,不少队员辗转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春,战火烧到了江北。3月17日,日军饭冢旅团约5000人,从南通城郊姚港附近登陆。南通城内国民党大小官员仓皇逃命,守城部队弃城而走。南通城遂告沦陷。不久,日军侵占如皋城。接着又相继派兵进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西亭等城镇。


日军的入侵,给南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月25日至30日,日军在新港镇烧杀奸掠,三四百户居民的新港镇被烧成废墟,数十人惨遭杀害,连狼山广教寺的和尚也未能幸免。


      5月4日,日军使用燃烧弹,从唐闸河东渔稚港附近的育婴堂烧起,一直烧到南通城郊猫儿桥,沿通扬运河有300多户居民、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育婴堂内的16名婴儿和两名生病少女被活活烧死。


5月8日,日军从易家桥出发下乡“扫荡”。到麻虾子榨见房就烧,逢人便杀,将有10多户居民的麻虾子榨一把火烧掉。随后,又窜到葛家老园,杀死群众25人。附近来不及躲避的老人、妇女、儿童,藏在川猫儿滩河边芦苇丛中。日军用机枪向芦苇丛狂扫乱射后,犹恐尚有余生,竟丧心病狂地用刺刀沿着尸堆戳过去。就这样,108人惨遭屠戮,鲜血染红河滩。


日军入侵南通地区后,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在日军陆续侵占的重要城镇里,一批民族败类甘愿为虎作伥,充当汉奸,纷纷粉墨登场,成立伪机构、伪组织;另一方面,日军限于兵力,对广大乡村尚鞭长莫及。退往乡镇的国民党官员、地方实力派人物,在惊魂甫定之后,开始打着抗日的旗号,收编散兵游勇,组织各种武装。


日军侵占南通、如皋等城镇后,大部分部队调走,造成防务空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国民党地方武装趁机发动了几次战斗。其中,如皋县常备大队攻打如皋城,砸了“大日本如皋宣抚班”的牌子。启东县抗日义勇军、启东税警队、护航游击队、汇龙镇常备队等,联合向汇龙镇日军发起攻击。南通县常备旅、县自卫总队、县警察大队、实业警察大队、特务总队等部3000多人,发动了围攻南通城的战斗,毙伤敌寇近30人。这是当时一次较大规模战斗。此外,在各地还进行过小规模的袭扰战。


这一期间,也涌现出几支积极抗日的队伍。如陈玉生在南通、如皋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季恺在如皋夏堡组织的如皋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二大队,曹持衡在启东组织的抗日游击队,瞿犊在启东、南通一带组织的抗日游击队等,但都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打击而失败。


1938年春,中共江苏省委着手部署对江北的工作。5月,启东进步人士施方白、沈维岳经过周恩来安排,赴陕北见到毛泽东。沈维岳回启东后,通过国民党启东县长的关系,成立了启东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顾民元在上海找到了地下党组织负责学运工作的黄文荃,又与中共党员吴佐成取得了联系,提出了请党组织派人到江北领导抗日斗争的要求。


8月,中国共产党江北特区委员会在上海成立。省委指定唐守愚任特委书记,陈伟达、吴佐成为特委委员。江北特委建立后,特委成员先后来到南通金沙镇,在爱国青年姚溱家里召开江北特委成员会议,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会议确定特委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是: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的总方针下,积极参加武装斗争,尽可能掌握一些武装力量,并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由党直接领导的部队。同时,争取国民党部队和地方上的抗日进步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建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并适当发动改善群众生活的合法斗争;在斗争中恢复、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特委按照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新四军进入如皋西乡


抗战开始后,南方八省游击队组成新四军,战斗在大江南北。1939年9月,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二支队过江控制了新老洲、三江营和江都高桥、嘶马地区。1940年4月,挺纵第三、四支队也过江与第二支队会合。6月28日拂晓,国民党军13个团的兵力突然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新四军被迫反击。郭村保卫战歼灭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多人。


7月下旬,遵照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塘头宣布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指挥兼政委和副指挥。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向黄桥方向进发。在泰兴的黄桥、古溪,泰县(今姜堰)的蒋垛,如皋的加力等地,新四军击溃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部队,歼其2000多人,于29日占领黄桥。


9月5日,薛承宗率保安1旅占领营溪。第二天,新四军一反击,保安1旅中的地下党员杨行健即带领一个排火线起义。其他官兵乱作一团。新四军乘势攻击,歼灭其两个团,副团长张元以下200多名官兵当了俘虏。薛承宗泅水逃走。陈毅派钟民、周一峰、俞铭璜等人对被俘的保安1旅人员进行政策教育,晓以大义,然后发还枪支武装,并由张元带回陈毅给薛承宗的亲笔信。这一举动,争取了薛承宗在后来的黄桥决战中保持中立。


1940年9月,成立了以管文蔚为首的通如靖泰临时行动委员会。


为了统一领导苏北地区的党组织,1940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苏北特委和江北特委,建立苏北区党委,陈毅兼书记,陈丕显为副书记。同时成立如皋中心县委和泰兴中心县委。钟民任如皋中心县委书记,周一峰任组织部部长、洪泽任宣传部部长,顾尔钥任民运部部长。如皋中心县委除负责在如皋西乡建立党的组织、政权和武装外,还兼管如皋东乡和南通、启东、海门等县的地下党工作。


如皋中心县委成立后,在卢港召开了各阶层代表会,宣传当时的形势和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政策,号召各界人士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新四军抗日和反击反共顽固派。在党组织和部队民运工作队的组织发动下,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抗日斗争。卢港、江安、石庄、车镇、磨头等区初步建立了农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并开始进行“二五”减租,建立县、区武装组织。新四军主力部队也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初步改造和建立了区级政权,镇压了民愤极大的反动分子。还发动人民群众,配合黄桥战斗,开展了对顽敌进攻的袭扰。



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10月4日至6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二、三纵队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进行了黄桥决战。共歼灭进攻黄桥、制造反共摩擦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的主力部队1.1万多人,原89军军长李守维溺毙,独立6旅旅长翁达自杀。黄桥决战的胜利,为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黄桥决战胜利后,苏北通扬运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已基本连成一片,为新四军所控制;而通扬运河以东的通如海启地区,尚有国民党地方武装3万多人。其中,薛承宗的保安1旅有两个团,主要驻扎在如皋东乡。薛承宗控制着如皋县政府,在通如海启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月中旬,陈毅派钟民、梁灵光等携带他的亲笔信去如皋与薛承宗谈判。钟民、梁灵光一行到达旅部驻地马塘,会同叶胥朝,以新四军代表的身份拜会了薛承宗。在谈判中,钟民、梁灵光提出了合作抗日的四项条件,即薛部接受新四军的统一指挥;薛承宗交出如皋县政府的大印,由叶胥朝接任如皋县长;薛部的驻防地不变,但不得阻挠新四军部队的前进;薛部不能自行收税,保安1旅的军饷由如皋县政府供给。双方达成协定。争取薛承宗中立工作的成功,使通如海启其他国民党地方武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疑虑。1941年,保安1旅被新四军改编。


10月9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及直属部队进入海安城,受到先期到达的粟裕、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副主任陈同生、新四军军部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和海安商会会长、国民党区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使海安成为苏中、苏北各界瞩目的政治中心,各派政治、军事力量的代表很快汇集到这里。


10月10日,“联抗”在曲塘成立。“联抗”全称“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部队。黄逸峰任司令员、李俊民任副司令员、周至堃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张孤梅任政治部主任。所属部队共千余人,分驻曲塘、白米一线。


联抗成立之后,立即筹备在曲塘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10月12日,陈毅致电党中央,建议“召集韩(德勒)、陈(泰运)、李(明扬)、我四方和平会议,共同分区抗敌”。14日,毛泽东批准了陈毅的建议,明确指出:“如能召集韩、李、陈、我四方会议是很好的。”陈毅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着手筹备苏北抗敌和平会议。


10月30日,新四军代表陈毅、管文蔚、朱克靖,八路军南下部队代表吴法宪,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陈泰运税警团及一部分保安旅的代表,苏北如皋、泰县、泰兴等县的代表,以及著名士绅韩国钧、季方等30多人齐集曲塘,准备召开和会。但韩德勤的代表到了泰州,却宣布不出席会议。


由于韩德勤的代表不参加会议,苏北抗敌和平会议改为座谈会,亦称曲塘和会。会议于10月31日召开,由黄逸峰作为东道主,韩国钧和李明扬共同主持。会上,各方代表发表意见,一致谴责韩德勤无诚意抗战。陈毅在会上慷慨陈词:在各方承认新四军、八路军在苏北的政治地位之条件下,愿与各方合作。各军就原防立即着手进行各种必要改革,立即计划出动抗敌。准备和韩德勤直接谈判。应制止阴谋家扩大反共战争,如韩德勤进犯我军,我方即实行自卫,内战的责任应由国民党顽固派来承担。韩国钧、李明扬也在会上发言,主张共同抗日。并发表通电,呼吁实现苏北军民抗敌合作。


曲塘和会的召开,实际上在苏中、苏北地区军民的心中,把联抗视为国民党部队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桥梁,进一步确定了中共及新四军在当地的政治领导地位。


11月7日,刘少奇和黄克诚、曾山到达海安,与陈毅、粟裕等一起研究了苏北的形势和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等问题。


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11月15日在海安镇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出席会议的共有南通、如皋、海门、盐城、泰州等14个县的代表及议员380人。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以上层人士居多数。其中共产党员72人、工人5人、旁听代表20多人。会议通过了重要议案:不承认韩德勤的省政府。同时通过了包含减租减息内容的《施政纲要》;改组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经过磋商,公推韩国钧为名誉议长,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


11月17日,又在海安镇召开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刘少奇在大会上宣读了党中央的决定,宣布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在会上,陈毅作了《关于当前形势及华中我军任务的报告》。华中总指挥部的成立,统一了我军华中各部队,为抗日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进攻,在军事上作了准备。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


黄桥决战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顽固分子韩德勤。通如海启地区出现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最好时机。


黄桥决战刚结束,陈毅建议季方回苏四区,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的名义,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民主协商合作抗日事宜。季方到达苏四区专员公署所在地掘港后,马上召集了苏四区党政军联席会议,说明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意旨,指出同新四军合作要做到表里如一、精诚团结。并要求做到:军事上统一指挥,政治上统一领导,财政上统筹统支。由于有新四军作后盾,季方本人又有很高声望,他的主张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根据陈毅、粟裕的指示,成立了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季方任指挥,保安1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任副指挥,梁灵光、陈同生先后任政治部主任。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是一个过渡性的抗日指挥机构,既不受国民党的委派,表面上也不属新四军的领导。这样就和平解决了苏四区的问题,为新四军进驻通如海启最终铺平了道路。


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成立以后,徐承德等与指挥部貌合神离,继续与韩德勤勾勾搭搭,伺机挑起反共摩擦。面对微妙的局势,季方当机立断,以苏四区群众团体的名义,致电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请求派兵接管苏四区。


1940年10月中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3纵队,下辖第3团、第5团,进驻通如海启地区。临行前,陈毅亲自向3纵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布置任务,明确指示:“一定要抓紧时间,放手发动群众,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陶勇、刘先胜受命后,会见了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如皋县政府负责人钟民、梁灵光、周一峰、洪泽等,听取了通如海启地区情况介绍。同时,部队进行了紧急动员和准备工作。10月下旬,陶勇、刘先胜率第3纵队3000多人,从海安镇出发,沿运盐河向东挺进。在如皋县境内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散落在苴镇沿海地区的原盐民自卫队成员重新打起旗号,在崔德耀、赵峰的带领下前往栟茶迎接新四军。在栟茶,部队召开了群众大会,陶勇司令员在会上讲了话。保安1旅一些在营溪战斗中被俘过的官兵,也在马塘加入欢迎的人群。沿途革命青年踊跃参军。地处唐闸的大生一厂,也在党组织动员下,有100多人去参加新四军,为我主力部队增添了新的力量。3纵队胜利到达掘港后,陶勇出任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副指挥。


新四军进驻掘港,标志着通如海启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3纵留下3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抗日,5团在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率领下,向海启地区进发。


11月5日,部队到达海门县政府所在地江家镇,受到国民党苏四区专员兼海门县长季强成和当地群众的欢迎。此时,茅珵等领导的崇启海常备旅也从通海地区开到江家镇一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在这里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在江家镇举行庆祝大会。5团政治处主任姚力和常备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在会上讲话。


3纵5团继续东进,开赴启东。在海门的三阳镇受到启东抗日进步人士的迎接,并商讨了改编启东县常备大队的事宜。随后,姚力等赴汇龙镇,与国民党启东县县长董伯祥谈判,董伯祥接受了将启东县常备大队、警察中队及几个区常备队改编为3纵5团3营的要求。


12月,3纵5团与崇启海常备旅正式编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3旅,茅珵任旅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王澄任副旅长,廖昌金、韩念龙分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原3纵5团改编为第3旅第5团,王澄兼团长,彭德清任政治委员。原崇启海常备旅的一、二两个团合并,编为第3旅第6团,沈鼎法任团长。改编后,部队移驻掘港。


至此,新四军3纵队完成了东进通如海启的任务,开辟了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为党组织在群众中公开创造了条件。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1940年11月,如皋中心县委改为南通中心县委,公开统一领导通如海启地区党的工作。钟民任南通中心县委书记。


南通中心县委的建立,标志着通如海启地区的抗日斗争,由在国民党统治下,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利用合法手段,动员发动群众,创立武装为主,发展到在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下建立根据地,开展坚持原地游击战争为主。为了统一领导党政军工作,党内还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成员有刘先胜、陶勇、卢胜、钟民、梁灵光等。


在南通中心县委成立之前,如皋中心县委已开始组建县级党组织。10月底,指定顾尔钥等人筹组如皋县委;11月初,将原中共崇明工委、中共崇启海常备旅地下组织、中共海启地下组织汇合,成立中共崇启海工作委员会,刘俊任书记,工委对外称崇启海常备旅民运工作队。


南通中心县委成立后,在短期内建立健全了各级县委,并在一些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或恢复了党的区级组织。1940年底,顾尔钥接任中共崇启海委员会书记。1941年1月,成立中共如皋县委员会,陈国权任书记;成立中共南通县委员会,周一峰任书记。


与此同时,海安地区成立了海安、曲塘、立发、李堡、栟茶、雅周、张垛7个区委,隶属于驻在海安镇的泰兴中心县委所辖的泰县县委。惠浴宇任县委书记。


虽然在军事上有了统一的指挥机构,但并没有真正结束这个地区山头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甚至凭借武力,欺诈百姓,搜刮钱财,压制人民群众起来抗日。


为了迅速改变这一局面,1940年11月中旬,由季方主持,在掘港镇召开了通如海启地区各阶层代表会议。徐承德、薛承宗派代表参加会议。会上,新四军代表再次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议通过了推行抗日民主法令的《告苏四区民众书》,并决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改组、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梁灵光任南通县县长,叶胥朝任如皋县县长,顾民元任启东县县长,原苏四区专员兼海门县县长季强成留任。


为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各县委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开展减租减息;大力发展党员,培养地方干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武装力量建设。


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为苏中区党委;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


全苏中从西向东,依次划为二、三、四共3个行政区和一个特区。建立地委、专署。南通、如皋(现如东)、海门、启东属四分区。如西(现如皋)属三分区。海安的一部分属三分区、一部分属兴东泰特区。季强成任第四行政公署专员。同时,成立中共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向明任地委书记,钟民任副书记。南通中心县委同时撤销。



反“扫荡”打出军威


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使日伪惊恐不定,频繁地进行“扫荡”。此时,南通地区的斗争,已由新四军、国民党军队、日、伪军之间的三角斗争,演变为新四军与日伪之间的斗争。


从1941年2月开始,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疯狂大“扫荡”。2月18日,日、伪军从如皋等地出发,侵占海安、曲塘,并“扫荡”到四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马塘、掘港等地。8月上中旬,日军南浦旅团和伪军数千人由南通多路出犯,侵占久隆、四甲、余东、李堡、掘港、马塘、岔河、双甸、栟茶、石港、汇龙镇等主要市镇,控制了交通线。并修筑了公路,设立据点,企图聚歼新四军主力。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新四军主力3旅7团已跳出日伪“扫荡”合击的圈子,突然出现在东台三仓河地区,击退由潘家园南犯的日、伪军,支援了南通根据地内的反“扫荡”斗争。同时,3旅8团、南通警卫团在北刘桥、林梓、丰利、石港、潮桥、环港、孙家窑、双甸等地积极袭击、伏击日、伪军,作战20多次,给日伪以杀伤。8月28日,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围攻掘港,歼敌一部。9月10日,8团在如皋任家旗杆伏击获胜,击沉日军汽艇1艘,毙日军10多人。


日伪“扫荡”不断受挫并不甘心,又气势汹汹地开始了分区“扫荡”。11月初,日伪1000多兵力分3路“扫荡”三分区如西县,合围卢港、高明庄一带,企图聚歼新四军1旅机关和主力部队。1旅避敌锋芒,转移隐蔽。11月14日,当日、伪军“扫荡”即将结束,准备返回各自据点时,1旅旅长叶飞抓住战机,果断决定,1团曾如清部在高明庄伏击撤向黄桥的日、伪军。这一路日、伪军共600多人,由日军大队长加藤率领。下午2时许,当日、伪军进入高明庄附近1旅1团伏击地时,亲临前线的叶飞命令1团3营从正面向日、伪军猛烈开火。毫无准备的日、伪军且战且退。1营和2营按预定计划实行包抄。日、伪军凭借水沟和坟堆负隅顽抗,依仗装备优良弹药足,连连发起反击,企图突破包围圈。战至深夜,将近一半的日、伪军逃回黄桥。高明庄伏击战毙伤日、伪军300多人,其中日军80多人,还缴获了一批日制武器弹药。


这次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战后,四分区在江安区周庄头召开万人祝捷大会,并陈列缴获的日制武器装备,供群众参观。延安《解放日报》对如西高明庄反“扫荡”作了报道。


12月初,日伪又集中4000多人,从南、北两线同时出动,合击如皋县丰利和东台县三仓地区。新四军1师兼苏中军区集中10个团的兵力,在纵横数百里的地区内,全面展开反“扫荡”作战。当时,新四军1师首脑机关驻在丰利地区。12月7日夜,日、伪军从掘港、马塘、岔河出动进犯丰利。其中由掘港北犯的一支日、伪军,有日军林梓7中队的两个分队和伪军,共计500多人。


新四军1师3旅领导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歼灭这股日、伪军,然后再打另外两股敌人。3旅8团设伏于丰利东南的花子街一带,四分区特务营担任正面钳击,如皋警卫团两个连在外围警戒。为截断敌人退路,陶勇旅长又派了两个连隐蔽穿插到日、伪军的侧后。


12月8日晨,日、伪军到达管家庄桥,开始构筑工事,并进行火力侦察。四分区特务营在丰东区山市乡游击队配合下,与日伪周旋到午后,将日、伪军引入8团设下的伏击圈内。日、伪军遭到8团的突然袭击后,慌忙龟缩到双灰山,在西庙构筑工事,企图负隅顽抗。晚7点,新四军主力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向双灰山发起总攻。激战3小时,击毙日军分队长以下30多人,伪团长以下300多人,生俘日军分队长羽田和上等兵松野觉,伪军197名。缴获重机枪6挺,轻机枪25挺,步枪400多支。掘港北犯之敌被歼后,马塘、岔河出犯的日、伪军仓皇窜回。


双灰山战斗是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后与日、伪军打的第一个大捷,受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的嘉奖。12月10日,新四军1师师部在丰利镇都天庙举行祝捷大会,有数千军民参加。粟裕师长在会上讲话,号召全体军民团结战斗再接再厉,歼灭更多的日、伪军,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2年初夏,侵占海门的日军增调大批兵力,从麒麟镇据点沿公路向东,侵犯悦来、三阳等集镇。6月2日,1师3旅7团得到确切情报,三阳镇来了3卡车日、伪军,还抓来大批民夫,准备第二天下乡修公路。当夜,7团参谋长朱传宝带领1营指战员悄悄地进入斜桥以东的阵地。第二天八点多钟,70多个鬼子,130多个伪军,携带一门平射炮,由日军警备队长新野率领,押着民夫离开三阳沿公路东去。他们走走停停,修补损坏路面,由于人手不够,伪军也被逼着干活。正在这时,新四军侦查员化装成农民在斜桥东北公路旁边的田间干活,被日军发现。日军正愁修路的民夫太少,一见农民在田里干活,立刻追去。“农民”在前面“逃”,日军在后面追,终于追进了我1营3连的阵地。3连的机枪突然开火,一下子就扫倒了好几个。日军端起三八枪扑上来,又被一排手榴弹炸翻。


日军新野队长老奸巨猾,听到前面打响,并不马上增援,而是命令用平射炮向3连阵地射击,进行火力侦察。过了一会儿,发现新四军火力不猛,才带领30多个日军向3连阵地冲去,钻进了新四军的包围圈。埋伏在西北角一、二连阵地上的重机枪手沉住气,待敌人靠近了突然开火。东面3连的轻机枪也向敌人扫射,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冲锋号一响,1营几百名战士从3面包围上去,与日军展开刺刀战,半个小时把日军全部消灭。7团2营在打退三阳镇出援之敌后,向斜桥方向包抄过来,与1营在缴获的平射炮旁胜利会师。


9月25日,日军南浦旅团52大队大队长保田中佐纠集三余镇据点日、伪军分路向白龙庙、二窎进犯。7团奉命在谢家渡附近阻击。12时,南通警卫团在白龙庙东侧与日、伪军接火后边打边撤。敌进占白龙庙,并以一部分兵力追击南通警卫团。7团团长严昌荣、政委彭德清判断敌酋保田必定取道谢家渡进攻二窎,便按兵不动,并做好战斗准备。果然,午后追击南通警卫团之敌回转头,会同白龙庙的大部队急速向二窎方向前进。


待日、伪军正在向北渡河时,5连在谢家渡两侧用重机枪猛扫。下午3时,严昌荣团长下令发起攻击,以火力压制南岸之敌,封锁渡口河面。已北渡之敌迅速被歼。7团4个连队又从东西两侧涉水过河,迂回包围了南岸之敌。黄昏时分,5连战士与企图突围的日军展开近战。战至26日凌晨,除少数残敌在烟幕、毒气掩护下逃跑外,绝大部分被歼灭,共击毙日军保田大队长以下70多人。


高明庄、双灰山、斜桥、谢家渡反“扫荡”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震慑了日伪。在主力部队反“扫荡”连战皆捷鼓舞下,群众性反击战也逐步兴起。在苏中有较大影响的是如西万人围困西河湾、水洞口、加力伪军据点的斗争。



拉开苏中反“清乡”斗争序幕


新四军反“扫荡”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然而敌伪又在酝酿更加残酷、血腥的“清乡”阴谋。1941年初,汪伪政府军事顾问晴气庆胤中佐和汪伪政府警政部长李士群共同策划,提出“清乡”计划,得到了日军侵华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的“赞同和全面支持”。


1943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继对苏南“清乡”后,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工站”等一系列庞大的“清乡”机构,开始了对苏中地区的“清乡”。企图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手段,破坏我政治组织和群众基础。并一改以往“扫荡”时打了就走的战法,而在“清乡”区内大量构筑据点,常驻“搜剿”,梦想彻底摧毁我根据地。日军欲从点线的占领,到面的控制,实现其全面伪化阴谋,巩固占领区,并掠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太平洋战争。


4月初,日伪开始进犯苏中四分区。在“清乡”区周围建立竹篱笆“隔绝带”,从天生港向北到丁堰,转向东到掘港,一直延伸到海边的鲍家坝。沿线100多公里,还设了100多个大小检问所,配备了450多名检问人员。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仅“清乡”区内的日伪据点,就由43个增加到99个。


日伪确定南通、海门、启东、如皋(串场河以南)地区(即四分区的大部),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地区”,拟得手后再向其他地区扩展。日伪投入“清乡”总兵力达1.5万多人,其兵力的密集程度在华中敌后战场是罕见的。在“清乡”中,日伪对通如海启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他们每到一处,就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掠财物,群众稍有反抗,即惨遭屠杀。


早在日伪“清乡”前,苏中军民就做了大量的反“清乡”准备工作。1943年1月28日,中共华中局发出《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2月,苏中区党委和军区向全区军民发布了反“清乡”紧急动员口号。要求把反“清乡”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为打乱敌“清乡”部署,在敌人尚未准备就绪前,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军区教导团3旅7团,一举攻克如皋曹家埠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并乘胜拔除了孙家窑据点。3月24日,粟裕主持了四分区党政军负责人会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四分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进行普遍深入的思想动员,组织一切反“清乡”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游击战,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各种复杂的斗争,打破日伪“清乡”阴谋,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粟裕还代表苏中区党委向广大军民提出了“每日每乡捕杀一个敌人”,“不让敌人抓壮丁、造名册、打篱笆、筑碉堡、修公路、架电线”等战斗口号。为了保存实力,我主力部队暂时跳出“清乡”圈外,伺机作战,打击日伪。


对于敌伪“清乡”这一严峻局势,苏中四分区的各级党组织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物质上全面做好准备。在以姬鹏飞为书记的四地委领导下,及时进行精兵简政,开展“冬学、冬防、冬耕”运动。党政军民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反“清乡”。


苏中反“清乡”斗争的序幕已经拉开,江海平原布满干柴,使日军这头野牛陷入熊熊燃起的烈火之中。在反“清乡”斗争中,南通县张沙乡、如皋县杨曹乡、启东县正诗乡等地民兵和群众痛击来犯之敌。


1943年4月起,日伪集中千余兵力,以二窎、滥港桥为中心,经常到张沙乡烧杀抢掠。乡党支部组织500多名群众,夜间涌进附近的骑岸镇,拆掉日伪工事,炸毁公路闸桥,挖断通往金沙的公路,在交通线上设置障碍,并领导民兵基干队展开游击战。8月的一天,易又新父子3人在滥港桥附近诱捕、惩处了作恶多端,诨名叫“九指头”的伪警察。民兵们活捉了窜到老百姓家里的4个伪军,缴到4支枪和弹药。9月中旬,乡民兵基干队两次袭击日、伪军,并把宣传标语贴到敌人的碉堡上。敌人再不敢轻易下乡。


在杨曹乡,日伪白天构筑据点,晚上即被民兵破坏。一次,日伪第11“清乡”区公署主任朱开聪乘车刚进杨曹乡,车便栽进公路上的陷阱里。日伪频繁地派出奸细、特务潜入杨曹乡,敌船卡在暗桩上,遭民兵阻击。旱道来的被打得丢下死尸夺路而逃。后来,伪军又在杨曹乡踩了地雷。日、伪军无可奈何地说:“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


敌人来到正诗乡,常会遭到埋伏在青纱帐里的民兵阻击,民兵排长倪学贵曾一枪打死伪军排长。乡党支部带领群众在圩角镇附近路旁,到处插上反编保甲、反伪化的标语牌。部分老保长受敌人威胁,暗中摊派伪捐。乡党支部就派人上门警告,吓得他们纷纷离家出走。圩角镇及其附近一些地方被敌人强行编成保甲。乡党支部书记倪学章等带领几百个民兵分头去撬掉门户牌,烧掉户口簿。农民李锦元被逼缴5担粮的伪捐,他复信伪乡长:“我参加了民兵,你要伪捐,我要你的命!”“打不破的铁皮乡”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清乡”期间,日伪鼓吹“以特工治天下”,在南通城和各区公署所在地设立特工机构,专门从事侦察、暗杀等破坏活动,对抗日军民威胁、危害甚大。我抗日军民针锋相对,采取了各种锄奸措施。初期锄奸,以民兵秘密进行为主,或用部队名义。后来发展到公开锄奸。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4、5两个月,四分区共处决特务、汉奸274名,其中伪区职以上人员即达20多名。


在群众性的锄奸斗争中,短枪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清乡”前,粟裕曾指示:从部队和公安部门抽调一批政治上坚定、富有作战经验的人员,配备短枪,组建“政治保卫队”(即短枪队),由四地委社会部长陈伟达领导活动。1943年2月下旬,南通县警卫团政治处主任韩念龙交给杨勇伟组建短枪队的任务。杨勇伟从公安局、县团侦察排抽调了20多名骨干分子组成短枪队,并很快熟悉了全县重要集镇的地形,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进行了化装侦察、翻墙过河等方面的训练。


4月中旬,日伪如皋岔河大检问所主任凌月东到天生港催运封锁器械。短枪队侦察发现凌月东住在天生港旅馆里。20日夜,杨勇伟率队潜到旅馆后院厢房背后,一枪击毙正在听戏的凌月东。


一天夜里短枪队接报,说十里坊的伪排长在姘妇家里。杨勇伟率队闯了进去。伪排长忙磕头求饶。杨勇伟向他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少做坏事,为自己留条后路”后警告他说:“要敲掉你容易,今天可以不杀你,但今后你对我们老百姓、老四(新四军)有个不是,我们就不客气。”伪排长点头称是,还提供了日军的活动情报。根据伪排长口供,短枪队在十里坊附近公路上伏击从南通城到唐闸去的日本军官,打死4名日军,活捉一个翻译。十里坊的伪军按兵不动,仅仅打了几枪,以向其主子作个交待。


5月下旬,短枪队夜袭四甲坝,把作恶多端、行动诡秘的伪区长朱崇汉和保甲指导员梁振强活捉出据点。在东南(启东)地区,由赵一德等人领导的短枪队也很活跃。4月初,他们进入启西区三丫支镇据点,镇压了上任仅半天的七乡“清乡”办事处主任孙祖贤;还里应外合,在曹家镇据点处决了死心塌地为日伪效劳的“四乡联合办事处”主任徐宝明。


短枪队深入虎穴锄奸,使日伪“清乡”人员的骄横气焰有所收敛。伪政工人员纷纷请长假,特工人员躲在据点里不敢外出。连住在重兵把守的南通城里的“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兼“保安司令”张北生,送客出门也只在三步之内。



吹响全面反“清乡”斗争号角


日伪为“清乡”构筑的封锁篱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灾难,也使我军活动受到限制。1943年5月初,苏中四地委在《为迎接敌汪“扫荡”“清乡”给各县的工作指示》中指出:“已开始编篱笆处应迅速动员党政军民迅速开展反封锁斗争。”


反封锁斗争初期,住在篱笆两侧的群众集体“跑反”,使日伪找不到人干活,当日伪强拉民夫时,我党员、积极分子便混入其间,组织群众怠工,或将毛竹浅插,以利破坏。在破击战中,抗日军民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将原固定篱笆的木桩拔起,再套上绳索,把篱笆成片拉倒;或者在篱笆上套上油箍放火焚烧。三分区如西县白蒲区几个乡镇联合行动,一次就将白蒲到林梓一线的竹篱笆全部拆毁。如皋双岔北区先后参加破坏竹篱笆的群众达5000多人次。有时,区队民兵逼近工地,袭击“清乡”人员,迫使他们逃跑,群众就乘机把篱笆拉倒,然后一哄而散。东南大队用这样的办法,在寅阳镇、永龙镇与泰安港等处活动了一个星期,把50华里长的篱笆搞得支离破碎。


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封锁,趁敌人重点到海门、启东“清乡”时,四分区司令员陶勇与四地委书记姬鹏飞商量说:“我们来个围魏救赵,在封锁线上组织一次大破击,把日、伪军从海启‘牵出来’。”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一致赞同“用火攻”。


7月1日夜,全分区联合行动,陶勇司令员和姬鹏飞书记率部来到串场河北封锁线边沿靠近指挥。部队分段警戒。数以万计的群众被地方干部动员起来了。竹篱笆外的三分区也组织民兵、群众积极配合。几十路大军在100多公里的封锁线上据倒电杆,割断电线,摧毁公路,焚烧篱笆……刹那间,火光冲天,宛如一条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火龙。


火烧竹篱笆宣告:日伪的封锁是可以打破的;貌似强大的敌人也是可以战而胜之的。


抗日反“清乡”斗争,不仅是在正面战场,还有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地下斗争、秘密战线。在南通城打入日伪特务机关的共产党员马世和,打入汪伪“清乡”机构的共产党员林克,曾经搜集到日伪许多重要情报,及时送往根据地。1943年底,马世和被调至四甲坝特工组搞内勤工作。有一次她发现一份潜伏在我通东地区的8个特务的名单,迅即抄报四地委机关。根据地的公安部门经过查核,将特务一网打尽,消除了隐患。陶勇司令员表扬她起了拿枪的军人所不能起的作用。


在敌占区的其他城镇,党的地下工作也在暗中进行。在掘港、茅镇、金沙、丰利、石港等敌占大市镇的敌伪机关和部队,都有地下工作者的活动。1944年初的一个夜晚,启海县委机关部分人员与下乡“清乡”的日、伪军遭遇,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峰因腿部负伤被俘。他随身携带的文件包虽已藏在芦苇丛中,但被随队“清乡”的聚星镇伪政工支团搜去。随后,文件包被密封送到担任伪政工团海启联合分团部办公室主任的我地下党员李鹤皋手里。李鹤皋发现文件包里装有不少机密文件,马上造了目录清单,通过政治交通员送给四地委秘工部长谢克东。根据谢克东的指示,李鹤皋将重要文件抽出销毁,将已失时效和无关紧要的文件造册,上交给伪政工团总团部,巧妙地蒙蔽了敌人,避免了一场意外损失。


对敌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汤团行动”就是一场特殊的战斗。1943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根据汤景延曾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宣传干事和中校机炮营长的特殊条件,决定他率领通海自卫团,包括刚并入的崇明警卫团打入伪军,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


“汤团”打入伪军后,汤景延被授予少将军衔,部队番号改为“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保安司令部第二教导大队”。汤景延以解决部队给养为名,在茅镇开办协记公行,为我根据地购买运输军需等物资,掩护根据地的干部进出据点。“汤团”还利用与伪军联防的条件,获得不少重要军事情报,及时送往根据地。日伪一直没有排除对“汤团”行动意图的怀疑,继所谓对“汤团”“点编”、“整训”后,又将“汤团”调到刘桥、石港、骑岸、金沙、金余、余西、三余、九门闸一线驻防,团部移驻金沙,归日军大队长山本领导和控制。


为了给日伪更沉重的一击,“汤团”根据苏中区党委的决定,9月29日举行军事暴动,击毙特工组长翟光耀等人,俘虏其他特工人员,摧毁了敌“行动大队”队部和伪区公所,胜利回到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苏中军民的反“清乡”斗争。


    日伪费时6个月的第一期“清乡”破产后,接着又搞了3个月的“延期清乡”。1944年1月,日伪“延期清乡”局部得逞,又开始了所谓“高度清乡”,深入中心区,增筑据点,实行分割封锁,压缩抗日军民的活动范围。反“清乡”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四地委及时确定新的斗争策略,在继续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发挥各种抗日组织的作用,不断打击日伪,消耗日伪的有生力量,打破与阻挠日伪统治机构建立的,同时,加强运用各种隐蔽的辅助斗争方法,麻痹、欺骗敌人,以缓和斗争形势,减少群众损失,保存有生力量。并交互运用激烈的与和平的,公开的与隐蔽的两套斗争方法,以达到坚持四分区抗日民主阵地与积蓄革命力量,熬过难关,迎接反攻到来。


攻克敌伪据点,是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的关键。1944年6月中旬,苏中区党委做出《关于当前反“清乡”决定》,要求各地“组织全力,抓紧反据点斗争为中心环节”,“用一切办法来达到反据点斗争的胜利,使敌人被逼放弃小据点,集中大据点,并使大据点一个个处于孤立局面,然后,逐个歼灭。”


6月下旬,新四军1师3旅7团休整后,奉命返回四分区寻机作战,打击日伪,配合“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6月23日,7团在耙齿凌附近遭遇了驻栟茶日军加藤中队100多人和伪军26师欧阳志诚部400多人。7团团长彭德清抓住战机,在如皋县警卫团和当地民兵的配合下,将日、伪军层层包围。经过两个多小时恶战,击毙日、伪军200多人,生俘日军14名,伪军100多人,中队长加藤亦被击毙。


如中耙齿凌遭遇战后,7团东进,协同四分区特务4团攻打南坎据点。6月26日,特务4团在程业棠团长指挥下,向南坎据点日、伪军突然攻击,全歼(包括生俘)日、伪军近300人。驻掘港的日军中队长丹木闻讯火速率部来援,陶勇司令员布置的伏兵,在界河村击毙丹木以下日军10名。苏中军区、新四军1师领导人粟裕、叶飞、刘先胜、钟期光为参战部队发出嘉奖令:“如中胜利,南坎攻克。捷音传来,全师共庆。两次大捷对于打击敌伪扩展‘清乡’阴谋,意义重大。”


随着对日伪斗争形势的发展,从1944年5月下旬至10月,四分区党政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对日为展开了强大的夏、秋季攻势。5月至6月,四分区特务四团、东南警卫团、南通警卫团还先后攻克童家店、竖河镇、海晏镇敌据点,揭开反据点斗争的序幕,标志着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反击日伪的新阶段。


在夏秋季攻势中,以反据点斗争为标志,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攻击日伪的新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4年夏秋季攻势中,通如海启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456次,其中主力部队133次,地方武装192次,民兵131次;攻克据点25个,逼退据点44个;毙伤日军700多名,俘日军58名;毙伤伪军800多名,俘伪军1200多名;伪军投诚、反正100多名;缴获火炮16门,各种枪械1500多支;击毁汽车12辆、汽船1艘,平毁碉堡200多座。夏秋季以反据点为中心的军政攻势,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从此,日伪“清乡”成了强弩之末。


在反据点斗争中,陶勇还向四分区各级武装发出号召,开展一个缴九六式机枪的竞赛。后来全分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缴获了13挺。


通如海启军民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人,捕杀奸特1400多人,缴获枪械2700多支。苏中四分区军民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伟大胜利。



夺取抗日斗争最后胜利


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会战,由防御转入进攻。1944年1月,德军防线全面瓦解;夏季,苏联红军收复了全部国土。德国的败退,使英美可以抽调一部分兵力到太平洋方面来,发动对日军的进攻,日军的处境更为不利。


在苏中战场,日、伪军事优势逐渐消失。1944年3月,苏中军区取得了车桥战斗的胜利,歼灭日军460多人,伪军500多人,这一战使日伪大伤元气。


然而,日伪亡我之心不死,又企图“扩展清乡”。1944年7月,日伪签订协议,将靖江、泰兴、如皋(指如西县和如皋县串场河以北地区)列为“扩展清乡”地区,并建立靖江、泰兴、如城、如安、如丰5个特别区,任命了伪区署署长。此后,日伪在新划的“清乡”区边缘,构筑了一些据点。由于“清乡”区内抗日军民夏秋季反据点斗争的胜利,日伪受到沉重打击,被划为“扩展清乡”地区抗日军民严阵以待,做好了反日伪“扩展清乡”的准备,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攻克18个据点,解放了49个沦陷乡的25万群众,改造了64个乡政权,有1365人参加了抗日主力部队。加之整个抗日战场形势的变化,日伪“扩展清乡”的阴谋以流产而告终。


在四分区开展反据点斗争的同时,紫石县(海安)抗日军民对制造反共摩擦、残害人民的陈泰运税警团企图叛变投敌的罪行进行揭露,并参加苏中军区发动的“讨陈战役”。至1944年10月下旬,毙伤俘敌人2000多人,余敌撤逃,苏中区连成一片。


到1945年春,在中国敌后战场已有了包括苏中区在内的19个根据地。根据地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达220万人。


1945年春暖花开时节,苏中四分区第一届群英会在东台三仓河召开。会场两边是一副醒目的对联: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利益英雄来自群众;兴民主作风行民主政治世界属于民主。正中张贴着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巨幅画像。


这次群英会是在各县自下而上广泛开展评选英雄模范的活动,各县、区层层召开表彰英雄模范大会的基础上召开的。群英会自3月10日至4月21日历时一个多月。大会表彰了各县和分区直属机关部队英雄模范196人。其中有一等战斗英雄黄士奇、孙茂林、张顺清、胡孝义;一等神枪手王祥;一等民兵英雄何凤升、陈德、孙启祥;一等劳动英雄朱茂才、杨仁兴、杨兴雨;一等模范工作者唐桂文、李桂英等。


群英会上还展览了苏中四分区军民缴获的各种武器弹药、装备器械等。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领导人卢胜政委、张震东司令员到会讲话。大会通过了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致敬电。


为了纪念抗战中牺牲的战士,在群英会期间,苏中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决定在东台三仓河建立一座烈士亭。各地群众出钱出力,献铜献砖,经过5个月时间的施工,于同年秋,三仓烈士亭竣工。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政治委员卢胜、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符确坚、四专署专员梁灵光联名为烈士亭撰写了碑文。


群英会群星闪烁,英雄模范光彩照人,鼓舞着广大抗日军民踏着烈士的血迹英勇战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5月25日,苏中区党委通知调整四地委,以卢胜、张震东、洪泽、赵毓华、梁灵光为常委,符确坚、谢克东、李俊民、王野翔为委员,顾尔钥、胡辛人、朱溪东为候补委员。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华北、华中和华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命令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向附近日军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向我作战部队缴出全部武装,向附近伪军、伪政权送出通牒,限其于敌寇投降签字前率队反正听候编遣,如遇日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苏中四分区军民投入了对日伪的最后一战,捷报不断传来。8月18日至22日,收复掘港镇。8月23日,解放金沙镇。8月30日,收复汇龙镇。9月1日,解放茅家镇。9月14日,收复海安镇。


抗日军民进攻的锋芒直指伪军盘踞的如皋城。当时,如皋城内的伪独立19旅旅长孔瑞五和伪如皋保安大队长孟宪平倚仗有3000多人的兵力,拒绝向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缴枪投降。他们把如皋城墙加高了四分之一,设置了土堡,妄图负隅顽抗。9月15日午夜,如西县、泰县、如皋县三县1万多武装,把如皋城围得水泄不通。18日下午,苏中军区管文蔚司令、姬鹏飞副政委率苏中部队开抵南通地区。教导旅旅长刘飞率4、5两团攻西、北门;特2团团长彭寿生率部攻东门;人民抗日自卫军通如纵队司令施亚夫率特4团和如西独立团攻南门。我军向被围伪军发出最后通牒,但孔瑞五、孟宪平仍拒绝投降。


我主力部队从19日起开始炮击如皋城,民兵们夜以继日地挖战壕、堆工事、填城河。21日凌晨1时许,在倾盆大雨中,我指挥部下达了总攻命令。在炮火掩护下,民兵们跳进水里,用肩膀当桥桩撑住浮桥,让指战员冲过去攻城。南城门被最先打开缺口。2连王先纪带领18勇士在机枪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率先从云梯上爬上城门。随后民兵也跟着爬上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伪王英中队组织反攻,被民抗3连击溃。王英也被我机枪手撂倒。在内外夹击下,敌人倒下了200余尸体。下午1时被迫竖起白旗。伪旅长孔瑞五、副旅长李瑞生,伪保安大队长孟宪平,以及顽县长以下官兵3000多人被俘。围攻如皋城的战斗告捷。


至此,南通地区军民收复了除南通城以外的绝大多数城镇和广大乡村。受尽日本侵略军蹂躏的南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