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晚清时期民间工商业的兴起
发布时间:2018-09-08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商业意识淡薄,加之物产丰富,基本满足生活所需。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占主体地位,工商业发展缓慢。晚清时期,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终被打破。传统的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业受到国际市场的直接影响。特别是“机纱”的流入,加速了“纺”与“织”的分离,发展机器生产已成必然趋势。手织土布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一、棉纺织主业的继续发展

 

通海地区(通州、海门)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自宋元时期棉花及纺织技术传入后,棉花种植迅速普及,手工纺织成为农业经济的有效补充。通过明清两代大规模垦殖,通海地区成为闻名全国的产棉基地和“土布之乡”。在民间,花、纱、布等业被称为“老三房”,农民“向来把植棉、弹花、纺纱、织布并及于少数染织等一整套的工作,全部担任下来,积累经验,传之后代。”棉纺手工业的发展为近代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土布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外通商口岸渐次开放,大清帝国的关税自主权日益丧失,包括“洋纱、洋布”在内的各种洋货大量倾销中国市场。1884年(光绪10年)前后,机纱开始从上海传入南通(海门)试销。由于机纱“条干匀匀,不易断头”,采用机纱后,织布工效提高10%。农民用洋纱织布,最初以洋纱为经、土纱为纬,这种新式土布质量远胜于纯土纱织成之布,售价也高出许多(最高达50%)。受高额利润吸引,织户纷纷变自纺土纱为购买机纱织布。1895年,通州纱庄每天销售的12支机纱已达20件,即800小包,相当于当时一个1万锭纱厂的日产量。机纱的推广,改变了通海地区原来自纺自织的家庭生产模式,农村手工纺纱业被排挤和取代,手织土布业却得到快速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分工,“纺”与“织”逐步分离,专业化生产初露端倪。

 

与此同时,棉花产销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清同治三年(1864年),美国爆发内战,引起世界范围内原棉供应紧张。其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日本国产棉花纤维短,不适于机械纺织,印棉和美棉又价格太高”,“通花下美花一等,故最合用”,日商纷至我国各棉区收购棉花,再将机纱倾销过来。通海地区棉花种植业因此得到较大发展。

 

商业组织开始出现。南通地方性的商业组织——南通州商务总会始创于1902年,由张詧担任总理。1904年,改名为“通崇海花布总商会”,并在通州、海门、崇明设立分会。1910年,再次更名为“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统领南通、海门、如皋、崇明、泰县、泰兴、东台等县商务,并将原组织改为董事制。此后,随着南通商业进入繁荣期,商会规模不断扩大,会员多达数万人。

 

二、晚清南通工商业的主要特点

 

在1840年以后至1895年大生纱厂创建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南通手工业和商品流通虽逐步兴起,但根植于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发展缓慢,没有发展起专业化的工场手工业,更没有机器大工业;商业流通层次较低、领域不广。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一江之隔的通州成为苏北南部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各类货品中,以花、纱、布为大宗。直到19世纪末,南通(通州)仍然是一个封建的中等商业城市,农业型社会的结构没有改变。

 

在所有行业中,棉业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与之密切相关的染业则处于次核心地位。金属、木器制造业因与普通大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至清末时成为主要行业,其中木器产品有九大类上百种之多。其他如服饰、饮食之类,受百姓消费能力限制,难有大的发展,文化用品则非平常百姓所能享有。日用品,则能省就省,能修就修,发展较慢。可以对外出售盈利的行业相对较为发达,本地消耗则相对乏力,主要消费市场在广大农村。商业经营者以外地人为主。相比而言,本地人经商意识淡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较为普遍。

 

生产方式以家庭或小作坊生产为主。较为发达的土布生产,占用了农闲时的劳动力,农忙时,这些劳动力又都回到传统农耕中去。其他行业的生产难上规模。较小的生产规模与农民较低的购买能力正好吻合,反而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晚清南通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平稳与时势有着密切联系。与江南相比,江北通州、海门一带处于战区之外,当地织户便乘机发展生产。大批移民从江南战区,如句容、太仓、溧水、安徽等地迁来移入沿江沿海的新沙地。至宣统元年(1909年)时,通州人口已增至128.63万人(含所领如皋、泰兴两县),南通成为当时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数量庞大的移民带来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为南通地区开发的有生力量。正是在这段时期中,通(州)海(门)土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关庄布关庄布,销往东北的通州土布总称,亦称通州大布。已改为尺套布,畅销关外。土小布在苏北的去路,亦日见推广。江南土布不能北来,通海产品又在逐步提高,销路自畅”。1906年,专业性团体——土布公所成立,仅南通城厢就有30多家布庄参与。而通崇海三地的花行到1907年时已有300余家。

 

总之,清末南通的工商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较为落后。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体,机器工业尚未发生;手工业始终以棉纺织业为核心,服务对象以农村居民为主。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棉纺织手工业生产中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为机器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